这些火烧的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我们身体里的能量。
相当于烧的正是血气。
血气消耗,头发就会掉。
看一个人的头发,其实可以去判断肾气足不足。
要是人的耳朵上方那里头发先白,那就是两鬓斑白,表示胆气虚。
血,是能量的根基,是人能量的来源。
我们平日里做不同的事,消耗能量,就是从血液中来的。
能量的来源也分为先天和后天。
先天的能量就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精气,也称为“元气”或“先天之气”。
它是我们出生时带来的,储藏在肾脏之中,支持着我们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
后天的能量则是我们通过饮食摄取的水谷精气,也称为“后天之气”或“营养之气”。
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通过食物消化、吸收转化而来的,能够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和身体机能。
恢复能量,人体有一个穴位,涌泉穴。
在足底人字纹交点的涌泉穴,一按若反弹,则说明肾气足。
经常按摩此穴位可强肾,而刺激这个穴位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路,走路以头上微微出汗为宜。
能走不骑车,要注意《吕氏春秋》中提到的“三患”,即“好以智矫法,时以行杂公,法以务息民”……好像跑题了,应该是“靡靡之音”“招蹶之机”“烂肠之食”。
什么是招蹶之机?
每天走多少步比较好?
看个人!
《吕氏春秋》是一字千金的来历之一,此外,还有如找王羲之的字体等说法。
这些都是应该了解的内容,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三患”,当代的生活方式有很多都违背了自然规律。
之前提到揉按涌泉穴可强肾,而稳固肾气还可以泡脚。
泡脚要泡到承山穴。
承山穴在哪里?
可以先找到委中穴和昆仑穴,委中位于腘横纹中点,昆仑处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这两个穴位连线的中点便是承山穴。
陆游对泡脚颇有研究,那么陆游是如何泡脚的呢?
水最好要深深没过小腿,因为人的小腿上有很多穴位,这样泡脚才能充分发挥效果。
泡到头微微出汗即可,这样会对身体有诸多益处。
若想达到这种良好的效果,需专心致志,在泡脚之时专注于这一过程。
在水中添加一些东西,能让泡脚的效果发挥得更好。
比如可以放入艾草、生姜、花椒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物品,方便获取。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一定的温阳壮阳之效。
当然,我们所说的壮阳、滋阴等功效,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脏腑上,真正起作用的地方往往涉及到脏腑。
此外,还可以添加其他东西,如刚才所说,要泡到头上微微出汗,放入红花等药材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
在例行疼痛的时期,可以用红花泡脚,会感受到微微出汗,疼痛也能有所缓解。
其实这与口服药物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因为有些药材太过刺激,难以口服,所以才通过浸泡的形式来吸收。
人体的肠胃、皮肤都能够吸收药效,在体内发挥作用。
比如膏药,有些刺激性太强的药材,若直接口服甚至会腐蚀皮肤,对于这类药材就不能口服,而是制成药膏贴在身上进行吸收。
但有时久贴膏药也会伤害皮肤,所以直接选择浸泡的方式来吸收药材的功效。
这些不同的用药方式,都是在通过适当的形式,让药材发挥它们的不同特性。
像红花泡水,发挥的正是其热性。
比如夏日长时间吹空调后,忽然发现身体某些部位冻僵不能动,这便是寒气入体引发的寒症,可以采用热性药材来驱寒。
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辣椒水,将辣椒泡水后饮用,能让身体微微冒汗。
这里利用的是辣椒的热性。
中医讲究“热用阴凉,凉用火热”,主要考虑的就是这种平衡。
发挥药材的性质以达到平衡,这是大的方向。
无论是壮阳、滋阴,还是其他养生之法,在选用食材制作食物时,我们都需留意不同食材所具有的不同性质。
有一种说法认为是能量频率存在差异,但无论其原因究竟为何,我们都应树立一种意识,即在需要仔细甄别的时候,切不可将不同的事物混为一谈。
通常而言,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食用或饮用某一种特定的物品。
因此,在进行判断时,我们要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也就是依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推断。
什么东西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左不靠林,右不接水?
答案是蛋黄!
不知大家是否曾留意过蛋黄的这种特质呢?
蛋黄被蛋清包裹其中,仿佛处于天地正中心。
在有需要的时候,蛋黄可以起到补心的作用。
这就是观察与“取类比象”的过程。
之前提到了在当代,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会比较虚弱。
虚弱的时候不一定是肾虚,还有可能是心神虚或者其他方面的虚弱。
有一款汤名为朱雀汤,即开水冲鸡蛋汤。
当心魂不定的时候,可以饮用此汤,很快便能让心神安定下来。
如何观察自己心神安定与否呢?
当舌头出现裂纹这一症状时,表明阴虚已经非常厉害了,这时就需要关注一下了。
这也是经络养生中的观面相以知晓身体状况的方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眼睛上边发黑,是因为熬夜太多;眼睛下边发黑,则是由于食用过多凉食,导致胃寒。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日常的行为表现来判断心神是否安定。
若时常感到烦躁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被小事激怒,那很可能是心神不宁的表现。
而当人处于心神安定的状态时,会感到内心平和、情绪稳定,做事专注且有耐心。
在经络养生中,通过观察身体的其他部位也能获取很多关于健康状况的信息。
比如,若手掌心经常发热,可能是心火旺盛。
手指关节僵硬或疼痛,可能与经络不通有关。
耳朵颜色过于发红,可能是体内有热邪。
如果苍白无血色呢?
则可能是气血不足。
面色也是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
面色潮红可能是体内有热;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虚弱;面色发黄可能是脾胃功能不佳。
同时,皮肤的状态也能反映身体的状况。
皮肤干燥可能是阴虚;皮肤油腻可能是体内有湿热;经常起鸡皮疙瘩可能是因为阳气不足、卫气不固,使得肌肤不能得到充分的温煦和护卫……
总之,通过观察面相以及身体的各种表现,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保持身心的健康。
这些养生策略,调养之机,其实都是在寻找一个平衡,在失衡之地观原因,以均衡的思想求平衡。
平衡,乃是生命的基石。
当我们在失衡中探寻原因时,便是踏上了回归健康的征程。
以均衡的思想求平衡,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一场持久的修行。
我们需时刻关注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那或许是面色的微微变化,或许是体力的稍许下降,亦或是情绪的短暂波动。
每一个信号都是身体在诉说着它的需求,提醒我们及时调整养生策略。
饮食上合理搭配,运动上适度锻炼并保证休息,心理上学会减压保持乐观。
以均衡为指引,走稳养生之路。
在夜晚趴在枕头边悄悄低语,“明天,我还是一个擅长平衡阴阳的阴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