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都,皇宫深处。
御园内一座幽静的阁楼内,烛光摇曳。
汉帝刘协、国舅董承、国丈伏完与皇后伏寿围坐一案,低声密谈。
董承神色坚毅,从袖中取出一卷诏书,缓缓展开:“此乃陛下之前赐我的衣带密诏,臣每日都以此为念,誓复汉室!”
刘协眼中精光闪烁,双手紧握成拳,难掩心中激动:“董卿所言极是,朕亦日夜思之,欲除曹操这奸贼!”
然而,激动之余,刘协眉宇间又浮现出一抹忧虑:“只是,如今虽然许都兵力空虚,曹操远征在外,但其亲信曹仁仍率军镇守,吾等胜算几何?”
皇后伏寿闻言,秀眉微蹙,她身姿曼妙,容颜绝美,宛如画中仙子,只是此刻眼中却满是忧虑:
“陛下所言极是,曹军虽少,却皆是精锐,且曹操狡诈多谋,若贸然行事,只怕……”
伏完轻抚长须,打断了伏寿的话:“皇后勿忧,吾等已暗中联络忠臣义士,集结两千死士,只待时机一到,便可发动兵变。”
董承点头,目光如炬:“正是,且吾已有一计,可将曹操之女曹节与陛下的大婚提前,大婚之日,曹仁等武将必然放松警惕,吾等可趁机将其擒获,控制许都。”
刘协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又露出兴奋之色:“此计大妙!只是,听闻曹操的心腹谋士荀彧,也是不好对付的。”
董承微微一笑,胸有成竹:“荀彧虽为曹操谋臣,但臣观其心,仍向汉室,臣断定,若吾等以陛下之名号召天下,荀彧定会顺水推舟,响应陛下。”
伏寿闻言,沉默片刻,她虽仍有疑虑,却也无法反驳董承的言辞。
她轻咬朱唇,目光在刘协与董承之间徘徊,最终轻叹一声,似乎已默认此计。
刘协见状,心中大定,他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好!朕便依董卿之计,即刻下旨,命董卿克日举事,兵变夺权!”
言罢,他转身走向案边,提起笔来,龙飞凤舞地写下诏书,封好印鉴,亲手交给董承。
董承双手接过诏书,眼中闪过一抹决绝:“陛下放心,臣定不负所托,誓要除奸复汉!”
阁内,烛火摇曳,映照出四人喜形于色的脸庞。
窗外,月色如水,似乎也在默默见证着这一场关乎汉室命数的密谋。
……
许都,司空府内。
一座清幽的书房内,烛光映照下,荀彧正埋首于案牍之间,眉头紧锁,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此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随即,侍卫带着国舅董承来到。
董承神色匆匆,步入书房,拱手行礼:“荀公,在下有要事相商。”
荀彧抬头,目光温和而睿智:“哦?国舅深夜来访,必有要事,请讲。”
董承压低声音,道:“陛下有意提前迎娶曹节小姐,以表对丞相之亲近,不知荀公意下如何?”
荀彧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转为欣喜:“此事甚好!联姻之事,宜早不宜迟,吾正希望陛下与丞相能亲如一家,共铸忠臣明君之佳话。”
董承闻言,心中稍安,道:“荀公若无异议,在下这便回宫复命。”
荀彧点头,目送董承离去,心中却暗自思量。
联姻若成,或可缓解朝中局势,然其中变数,亦需谨慎应对。
次日。
荀彧来拜见了曹操正妻丁夫人。
丁夫人对荀彧十分客气,淡笑道:“荀先生,可是有要事?”
荀彧点头道:“陛下有意提前迎娶曹节,吾觉得是件好事,可以让司空对许都局势彻底放心,全身心地征讨黄巾军,不知夫人意下如何?”
丁夫人闻言,面色淡然,点头应允:“我一个妇道人家也不懂军国大事,此事全凭先生做主。”
荀彧闻言,眼中闪过欣喜之色,拱手道:“婚事和曹小姐那边,请夫人费心。”
丁夫人淡淡一笑:“荀先生言重了,份内之事。”
送走荀彧之后,丁夫人便来到了曹节闺房。
屋内烛光昏暗,曹节正坐在窗前,双手托腮,目光呆滞地望着窗外。
此时,丁夫人步入屋内,神色严肃。
曹节见状,起身行礼:“母亲。”
丁夫人冷漠应了,走到曹节身边道:“节儿,陛下有意提前迎娶你,此事已成定局,你需做好准备。”
曹节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泪光,却仍强作镇定:“女儿知晓了。”
丁夫人嘴角一撇,却道:“节儿,你身为曹家之女,当以家族为重,切勿任性。”
曹节点头,泪水却已滑落脸颊:“女儿明白,只是……”
丁夫人摆了摆手,不再多言,转身离去。
曹节望着丁夫人离去的背影,泪水如断线的珠子般滑落。
她心中明白,此事已成定局,自己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
夜深人静之时,曹节独坐闺房,以泪洗面。
窗外月色如水,映照出曹节孤独而绝望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