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海上丝绸之路领航人,于永乐朝至玄德朝间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
那么问大家一个问题,朱棣为什么要在海禁情况下去让人下西洋呢?
要知道朱元璋于皇明祖训中连续三次增加海禁要求。(一.洪武十四年,下诏“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
二.洪武十七年,下令“禁民入海捕鱼” 。
三.洪武三十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
朱棣即位后,在即位诏书中也提到“沿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
永乐二年(1404年)又下令“禁民下海”,并“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
先来了解一下郑和:
郑和明朝着名太监,航海家,外交家,原名马和,小名三宝,祖籍云南昆阳,回族人。
洪武十四年,明军平定云南,郑和被俘阉割,后进入燕王府侍候朱棣起居。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郑和随从有功。朱棣称帝后,郑和被擢升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所以叫郑和。
——
永乐三年,朝堂逐渐稳定,经济方面也巩固,政治方面朱棣为了树立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想要通过模宏大的船队出使西洋。
这样可以向海外各国展示明朝强大的国力,宣告新政权的正统地位,让各国来朝贡,构建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也有一些观点认为是朱棣觉得朱允炆有可能逃至海外,想派人去打听消息。
...
经济方面则是因为当时国内经济有所发展,需要开拓新的贸易渠道,获取海外的珍宝、香料等珍稀物品,刺激国内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同时,也能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大量外销。
...
文化方面朱棣想要向海外大肆宣扬中华文化,从而加强当时中华对外的影响力,就比如中国的礼仪制度、天文历法、汉字等文化成果。
————
下西洋这一事,则是从大约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至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期间开始朱棣与臣子商量派遣船队下西洋之事 。
之所以这么久便是因为其中有夏元吉,刘大夏等一众官员反对。
首先是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需要耗费巨额的钱财,一些官员认为这对国家财政是沉重的负担,使得朝廷在其他事务如国内水利建设、赈灾救济等方面的资金受到挤压。
另一方面便是古时候儒家思想观念强调“华夷之辨”和大陆农耕文明的发展,部分官员对于远洋航海这种开拓海外事务的行为存在偏见。
他们认为明朝作为天朝上国,应该重点关注国内事务,如发展农业、巩固礼教秩序等,不应该将大量精力和资源放在与海外番邦的交往上。
最后便是因为朱棣想要派遣郑和去率领船队。
(据史料记载,朱棣曾询问着名相士袁忠彻,由郑和担任下西洋的正使太监是否合适 。)
但一切最终还是在朱棣强势之下顺从。
商量结束后便是筹集准备,下西洋需要大量的人员,包括船员、士兵、翻译、工匠等。船员要具备航海技能,士兵用于保障船队安全,翻译则是为了和各国交流沟通,工匠负责船只的维修等事务。(比如招募到马欢,一个精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人才)
还有包括航海所需的食物(如粮食、干肉、蔬菜等)、淡水、丝绸、瓷器、茶叶等用于贸易和外交馈赠的物品,还有武器装备,如弓箭、火炮等用于自卫。
...
船只建造也需要极长的时间,船只种类有许多,宝船、马船、粮船、战船。
据推测船长可达一百三十八米左右,宽约五十六米。
这一切准备结束,便也就到了永乐三年...
————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永乐五年):
郑和率领着一直庞大的船队,船队包括62艘大船,还有众多小船,船上共有余人开始出发。
从南京龙江港启航,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沿海南下,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等候东北风,之后穿过台湾海峡和南海。
- 船队首先抵达占城(今越南中部),郑和向占城国王宣读了明成祖朱棣的诏书,赏赐了丰厚的礼物,包括丝绸、瓷器等,占城国王热情接待了他们,并回赠了当地特产。
之后继续航行,访问了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不过在爪哇发生了一些小冲突,被称为“爪哇事件”。
——《当时西爪哇的麻喏巴歇国东王和西王正在内战,郑和船队的士兵上岸进行贸易时,被西王的士兵误杀了170人,西王得知后非常害怕,派使者谢罪,郑和考虑到主要任务是宣扬国威和开展友好交流,就和平处理了此事。》
- 接着船队又来到苏门答腊(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在这里也进行了物资贸易,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深受当地人喜爱,同时采购了当地的香料等特产。(胡椒,龙脑香,安息香,肉豆蔻,丁香。)
-下一站锡兰山(现如今斯里兰卡)
之后郑和并没有处决亚烈苦奈儿,而是将他带回中国。
- 柯枝(今印度柯钦,是印度西海岸的重要港口。)正常交流一番。(获得了一些珊瑚做的工艺品,以及珠宝香料。)
-古里(位于今印度科泽科德一带,是当时印度洋沿岸重要的贸易中心。)
这一站也是第一次下西洋的终点,这里属于当时贸易中心,郑和等人在这里购买了打量香料,珠宝等物品,并商量出一种有趣的交易方式,“击掌定价”。
结束这一次旅程后,郑和于永乐五年七月,回到明朝,带回了许多国家的使节,如占城、爪哇、古里等国的使者觐见朱棣,使得朝贡体系进一步完善。
同时,航海技术人员也开始对航海技术进行总结和完善,例如对指南针的使用、天文航海知识的积累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
于是乎,朱棣成热打铁,便再次让郑和开启第二次下西洋
————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永乐七年,第二次下西洋路线大致不变,只是有了第一次经验,船队在途中航行时间加快许多,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停留诸国。
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主要是回访与贸易,以及文化层面。
————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永乐九年六月。
这一次航行主要地点并无改变,只是其中增加了许多小岛。
这一次发生了锡兰山之战,其国王亚烈苦奈儿性格较为残暴且贪婪。当郑和船队在第三次来到锡兰山时,亚烈苦奈儿看到船队携带大量的财宝,便起了歹心。
国王亚烈苦奈儿一方面假意邀请郑和等上岸,将他们引到都城;另一方面,他暗中派遣军队到郑和船队停泊的港口,去劫掠船上的财物。
郑和很快察觉出情况不妙,他当机立断,率领自己的随行人员两千余人,离开都城,趁着锡兰山国都城空虚,直接向王宫发起进攻。
郑和指挥军队出其不意地攻占了王宫,还生擒了国王亚烈苦奈儿及其家属。
之后,郑和带着国王等人离开锡兰山。回国后,郑和将亚烈苦奈儿献给明成祖朱棣。
朱棣展现出大国君主的胸怀,并没有处死亚烈苦奈儿,而是将他赦免。
后来朱棣还派人护送亚烈苦奈儿回国,让他继续统治锡兰山国。
这一事件让周边国家看到了明朝的强大武力,同时也看到了明朝并不以武力占领他国为目的的大国风范,反而使得更多国家愿意与明朝交好,更有利于明朝在印度洋地区的外交和贸易活动。
————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永乐十三年七月。
这一次出行时间延后与中途时间加长是因为朱棣作为一个拥有宏伟抱负的皇帝他希望大明的影响力能更一步扩大。
所以,在第四次航线也增加了继续探索的路程,其中准备便也更久了。
东南亚段
- 郑和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先到达占城。在占城,他们与当地进行了物资交换和文化交流,明朝船队带来的丝绸、瓷器等物品很受欢迎。
- 接着来到暹罗(今泰国),暹罗是当时东南亚的重要国家,双方互赠礼物,郑和向暹罗国王传达了明朝的友好意愿。
- 经过彭亨(位于马来半岛东部),在满剌加(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船队在这里进行了重要的补给和休整。
满剌加地理位置优越,郑和帮助满剌加摆脱了暹罗的控制,使其独立,并在这里建立了仓库和中转站,用于存放货物和修理船只。
之后又访问苏门答腊和南巫里等,进一步巩固了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
南亚段
- 抵达柯枝,这是印度西南海岸的重要港口,在这里继续开展贸易活动,交换的货物包括香料、宝石等。
- 在锡兰山国的高郎务港(今科伦坡)停留,加强了与当地的友好交往,同时采购当地的特产,如宝石、珍珠等。
然后前往古里,古里是多次访问的重要贸易地点,船队在这里补充淡水和食物,与当地商人交易,交易方式也更加成熟。
西亚及阿拉伯段
- 船队绕过阿拉伯半岛,到达忽鲁谟斯(今伊朗米纳卜)。
忽鲁谟斯是当时西亚重要的商业中心,汇聚了来自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等地的商人。
郑和船队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贸易,中国的瓷器、丝绸在这里大受欢迎,同时购买了当地的香料、药材、珠宝等,如乳香、没药等珍贵药材和各种颜色的宝石。
- 还访问了剌撒国(今也门马纳尔一带)和阿丹国(今也门亚丁港)。
在阿丹国,船队获得了麒麟(长颈鹿)等珍稀动物,这些动物被带回中国后引起了轰动。
阿丹国的贸易也很繁荣,交换的商品种类繁多,包括金、银、珍珠等贵重物品。
东非段
- 船队访问木骨都束(今非洲索马里摩加迪沙港),在这里与当地进行贸易,当地的象牙、犀牛角等特产很有吸引力。
- 到达卜剌哇(今索马里巴拉韦港),主要采购当地的特产,如没药、龙涎香等香料。接着访问竹步(今索马里吉利卜港)。
- 来到麻林地(今肯尼亚基利菲)和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这两个地方是非洲东海岸的重要港口,在当地进行了文化交流和贸易活动,增进了明朝与非洲地区的相互了解。
途中经过溜山国(今马尔代夫),对当地的珊瑚礁、珍珠等特产也有所关注。
这一次带回去的奇珍异兽: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带回去了许多奇珍异兽,其中不乏一些在当时的中国极为罕见的动物。
- 长颈鹿:当时被称为“麒麟”,在东非麻林地等国家,长颈鹿被作为珍贵礼物送给郑和船队。由于长颈鹿的外形与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有相似之处,因此被郑和等人当作祥瑞之兽带回明朝,引起了轰动。
- 狮子:忽鲁谟斯国曾进献狮子。狮子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威严和力量,在当时的中国也是一种珍稀动物,受到了明朝宫廷的喜爱。
- 金钱豹:同样由忽鲁谟斯国进献,其身上布满金钱状的斑点,外形优美且极具观赏性,是当时人们眼中的奇兽。
- 大西马:据记载,忽鲁谟斯国也进献了大西马,可能是指体型较大、品种优良的马,在古代交通和军事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 驼鸡:即鸵鸟,卜剌哇国曾进献驼鸡。鸵鸟体型巨大,奔跑速度快,其独特的外形和习性让当时的中国人感到十分新奇。
- 蓝牛羚:在《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等文献中记载,爪哇、古里国进献了“糜里羔兽”,经研究认为就是蓝牛羚,是亚洲最大的羚羊。
- 犀牛:曾随郑和船队四次远航的费信在《星槎胜览后集·卜剌哇国》中写道“地产马哈兽、花福禄、豹、麂、犀牛”,明确提到了犀牛以及其产地。
- 孔雀:从南亚引进,其羽毛色彩斑斓,开屏时尤为美丽,极具观赏性。
- 鹦鹉:同样来自南亚,以其鲜艳的羽毛和善于模仿人类语言的能力而受到喜爱。
果蔬类
- 椰子:从热带沿海地区如占城、爪哇等地带回。椰子的果肉可以直接食用,椰汁是清甜的饮品,椰肉还能用于制作椰子糖、椰子油等,椰子壳也能制作工艺品。
- 榴莲:这是东南亚的特色水果,在苏门答腊等地产量丰富。榴莲果肉软糯,味道浓郁独特,虽然有人觉得其气味难闻,但也有人喜爱其特殊的风味。
- 番木瓜:可能从南洋地区带回,这种水果在热带地区生长良好。番木瓜果肉厚实、甜美多汁,并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酵素,可直接食用,也有助于肉类的嫩化。
谷物及其他食材类
- 占城稻:从占城引入。占城稻具有耐旱、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等特点,对于增加粮食产量有很大帮助。这种稻谷颗粒饱满,米质优良,丰富了中国的粮食种类。
- 阿月浑子(开心果):可能从西亚或中亚地区带回。开心果营养丰富,味道可口,是很好的休闲食品,也能用于制作糕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