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若画的母亲王缃云,家在米汤河北岸偏远的赵庄,家境虽没法跟苗家相比,但相对还算过得去,爷爷王平和是大清朝的落第秀才,眼看考取功名无望,半路改行做了大夫,倒也学得一身医术,可依然改不了十足的书生气,平日里除了给人看病,闲暇时喜欢写几句感悟生活的诗句自娱自乐。
王家几代人没个闺女,自从得了王缃云,一家人喜欢的不行,王平和更是疼爱,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王平和却不想让孙女落个睁眼瞎,在她刚刚懂事时,就手把手的教她诗词,她倒也没让爷爷失望,几年间,虽做不到出口成章,却也远超同龄上私塾的男娃们。
王平和觉得上天还是眷恋他,考取功名无望,却给了个读书料的孙女,就更加用心调教,王缃云九岁时,过年给家里写了副春联,王平和看了兴奋不已,贴在自家门上,引来村里为数不多的几个识文断字人围观,歪头念着春联对王平和竖起大拇指。
“了不得,了不得,这丫头要是能参加科考,没准你王家会出个女状元。”
王平和听得很是受用,拿出平常舍不得抽的纸烟递他们,还嫌不够,又拉着人家进屋喝酒,他倒没指望孙女能考取功名,因为大清朝根本不允许女子参加科考,再说大清朝也被中华民国政府推翻了。
中华民国政府虽然提倡男女平等,设立女子学堂,女子也可以上学,但那都是在城里的事,跟偏远的农村不着边,唯独王缃云却成了例外,在爷爷王平和倾心教导下,成了为数不多的文化人,这还不上算,王平和还把一身的医术也毫无保留的传给了她,盼着识文断字的孙女再多一门本事,日后嫁了人,相夫教子之余能把他的医术传给下一代。
不是王平和不想将自己的医术传给儿子,而是儿子生性迟钝,根本教不会,想传给孙子吧,奈何孙子只对圈里的牛马和地里的庄稼感兴趣,死活拉不到跟前,无奈只好传给孙女。
平时但凡有上门看病的,让王缃云在跟前待着,至于如何把脉,什么病开什么药,就差手把手的教,长期的耳濡目染,几年间下来,王缃云虽没坐诊行医,更是没开出过一副药方,但这并不妨碍她对中医的深厚理解,外人那知道这些,只是见王平和一直未收徒,还在为他的医术失了传人而惋惜,那知道王缃云却得了她爷爷的真传。
都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不经意间,年方十三的王缃云,已经出落成水灵灵的一个姑娘家,王平和才不再让她抛头露面,而是在屋里跟母亲学针线活,那料想王缃云又学得一双巧手。
王家有女初长成,年方十五的王缃云,虽然在方圆算不上多么的出众,但在村里,那也绝对是算得上拔尖的,眼看着出落成标致水灵的美人儿,自然有不少人家托媒人上门求亲,在众多求亲的人家中,王平和一家人相中了川道里一户家境殷实,本里本分的人家 ,与之结为亲家,那家男娃王家人都见过,小伙子忠厚本分,言谈举止没一丝轻浮之像,王家人很是满意,跟亲家已商量好了,等着过完年正月里给二人完婚。
闺中待嫁的王缃云跟所有花季少女一样,期待着嫁了人后,在婆家做出一番事来。
那知世事无常,被苗李氏当民团长的哥哥李大头给绑到苗家,用一家人的性命逼迫她给苗青山填了房,让她从一个花季少女瞬间成为俩娃的娘,还要忍受强势寡嫂的凌辱,期间的艰难和委屈就可想而知,可她凭着一颗质朴善良感恩的心,硬是撑起了丈夫苗青山那个破碎不堪的家,不光凭着一双巧手做成了风靡省城的豆腐干,更是不计前嫌无怨无悔地照顾着生病的寡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