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短的宣判,如同重锤砸落,大臣们心中叫苦不迭,暗自懊悔自己的莽撞行事,可在这皇权至上的朝堂,又能如何?
短暂的沉默后,众人只能咬着牙,异口同声高呼,“臣遵旨!”
那声音虽响亮,却难掩其中的苦涩与无奈。
乾隆微微坐直身子,再次开口,声音平和了些许,“诸位爱卿可还有其他事情要奏?”
话音刚落,一位大臣从队列中迈出一步,清了清嗓子,禀奏了一些关乎民生赋税、河道修缮之类不大不小的事务。
乾隆微微皱眉,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陷入沉思,时而点头,时而开口询问细节,与大臣们你来我往地探讨着应对之策。
早朝已然过半,忽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殿内的沉静。
一个身着侍卫服饰的人匆匆步入朝堂,他身姿矫健,步伐沉稳,到了殿中,立刻单膝跪地,行礼道:“奴才给皇上请安!”
乾隆目光一扫,便认出此人是傅恒身边的亲信,抬手说道:“免礼!”
那侍卫站起身来,从怀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封信,双手恭敬地递上。
小路子见状,赶忙小步上前,将信接了过来,再呈递给乾隆。
侍卫随即开口,“皇上,常太医和傅大人不日即将归京,傅大人差奴才先一步回京向皇上报喜。”
乾隆眼中闪过一丝欣喜,忙问,“石码镇的情况如何了?”
侍卫挺直腰杆,将所知情况一一道来:“请皇上放心,傅大人和常太医到了以后,全力施救,幸无一人死亡。
如今石码镇已经重新恢复了生机,百姓们安居乐业。
之前为祸的歹人也都已经抓到,不日傅大人就可以押解他们回京。”
乾隆听闻,连说了几声,“好。”
乾隆脸上的笑意愈发明显,朗声道:“重重有赏!”
那侍卫再次跪地,磕头谢恩,“奴才谢皇上隆恩!”
而后起身,转身快步离去。
乾隆心情甚是愉悦,转头看向大臣们,兴致勃勃地又与他们讨论起一些其他政务。
谈及边疆的军事布防。
鄂敏上前,双手抱拳,神色凝重,“皇上,如今边疆虽暂无战事。
但那塞外蛮族向来反复无常,依臣之见,需增派兵力,加固城防,以防万一。”
乾隆微微点头,目光深邃:“爱卿所言甚是,只是增兵一事,需考虑粮草辎重的调配,不可贸然行事。”
说罢,看向曹文埴,“户部那边,现今粮草储备如何?”
曹文埴上前一步,低头禀奏,“回皇上,现今粮草储备尚可维持数月,但若增兵,恐需从各地调集,运输耗时费力。”
乾隆沉思片刻,手指有节奏地敲击桌面:“既如此,可先从临近省份调拨部分粮草应急,同时令各地加紧筹备,务必保障边疆所需。”
众大臣纷纷点头称是。
萧云灵动的双眸闪烁着聪慧的光芒,并没有贸然插言,只是轻轻地拽了拽乾隆的衣袖,那动作带着几分亲昵与急切。
乾隆正专注于大臣们的论辩,察觉到这一细微的小动作,微微侧目,看向萧云,眼神里满是关切与询问,“怎么了,云儿?”
萧云迎着乾隆的目光,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弘历,我给你的水泥配方不仅可以加固堤坝,同样也可以加固城墙!”
乾隆闻言,深邃的眼眸瞬间亮了起来,他立刻就明白了萧云话语中的深意。
倘若真能如此,凭借这水泥的神奇功效,那就无需大规模增兵,便能将城池打造得固若金汤,成为真正的铜墙铁壁。
这一瞬间,乾隆心中涌起无尽的喜悦与自豪,若不是身处这庄重的朝堂之上,他真想立刻将萧云拥入怀中,好好疼爱一番。
即便强忍着冲动,他搂着萧云的手还是不自觉地紧了紧。
仿佛这样就能将满心的爱意传递给她,而后对着众人点头称赞,“云儿所言甚是。”
转向范时纪,乾隆的声音恢复了几分威严,“范爱卿,你工部水泥研究得如何了?”
范时纪赶忙上前一步。
他身着官服,身姿挺拔,脸上带着几分自信与兴奋,“臣已经实验成功了,萧姑娘所言的确可行,天佑大清!”
说罢,他微微躬身,向乾隆和萧云投去敬佩的目光。
其他大臣们听闻此言,相互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与钦佩。
在这皇权至上的朝堂,又有萧云的奇思妙想在前,他们自是不敢提出任何反驳意见。
乾隆见此情形,微微坐直身子,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下方群臣,随即下达命令:“范爱卿,你工部务必加大水泥的产量,到时配合鄂敏将边疆的城防加固一番。”
鄂敏和范时纪闻言,立刻跨出一步,异口同声地高呼:“臣遵旨!”
他们的声音洪亮有力,在殿内久久回荡,仿若在向乾隆宣誓,定当全力以赴,不负圣恩。
一时间,朝堂之上的气氛从方才的紧张争论,转为了众志成城的激昂。
大臣们心中暗自惊叹于萧云的智慧,也深知在皇上的英明领导下,这大清的边疆必将安稳如山,不惧外敌侵扰。
接着,又谈及科举选才之事,永贵拱手进言,“皇上,下月便是科举之期,此次参考学子众多。
臣等已安排妥当考场诸事,但在考官选派上,还望皇上定夺。”
乾隆目光炯炯:“考官关乎人才选拔,务必选贤任能,德才兼备者。
可从翰林院、国子监挑选资深学士,再经朕亲自审核,确保公平公正。”
大臣们齐声应和。
在这你来我往的讨论中,朝堂之上气氛渐趋热烈,阳光也愈发灿烂,似是在为这君臣共商国是的画面添彩助威。
乾隆凭借着睿智的头脑、果断的决策,引领着大臣们,为江山社稷谋划着未来,直至日头高悬,早朝才在一片庄严肃穆中结束。
乾隆牵着萧云的手,稳步离开了太和殿。
二人相携而行的背影,在大臣们的眼中渐行渐远,却如同一道深深烙印在他们心头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