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国之本,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不是句空话——有了好的工具,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农具的不断演变对古代农业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它们不仅缩短了农民的劳作时间,而且提高了劳作效率。
说到这里我们也有一个结论,那就是农具是华夏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
玉不识对农具的重视正好合了他们的心意,他们也期待着玉不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改变。
【现在我们先来看个大概,然后再来介绍其中具体的用具发展——】
说到这里,玉不识神色收敛了之前的笑意,平白给人一种郑重的感觉。
但没有人觉得不对劲,正如她所说,农为国之本,哪怕就是为着这个,再怎么严肃也不为过。毕竟,这可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没有人会小看它。
【华夏古代农耕工具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技术的进步,或者,也还有一句套话——“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
大约一万多年以前,原始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经历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这个时候,石头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主要使用石器作为农具,如石刀、石斧、石铲等,它们也很好地完成了采集果子、打猎和简单的耕种等历史使命。
到了夏、商、周,这一时期,我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农业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农业工具也开始出现青铜材质,如桔槔等灌溉农具,但主体材质依旧是石头、木头和骨头。哪怕这个时候的人们已经懂得用草木灰以及其他一些肥料给农作物施肥,再加上青铜器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但总体上生产效率仍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虽然玉不识刚开始讲的,并不是他们想要知道的,但大家也都耐着性子听着。
没有什么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而且,听后世人讲古也是挺有意思的,更别说讲古的人还是一个姑娘。
在玉不识眼里,她自己还是个孩子,但在古人看来,她年纪看着也不小了。其实背地里也有很多人对她颇有微词,不是为着什么,单纯只是因为她的性别。不过这也只是部分人的想法。更多人对此没有什么意见,本来就不是他们能够做主的事情,想这么多有什么用呢?还不如把这些时间拿来做些实事,不是更好吗?
这些不过如大河中些微的波澜,惊不起什么关注,大家现在看着天幕上出现的种种或是图片或是文字记录,都是惊叹不已。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
这些名词其实还是很好懂的,问题后世人是怎么确定这些名字和划分依据的。
嬴政目光淡淡,想起了玉不识对他们的评价,“封建社会”吗……
嬴政正沉思间,玉不识的声音再次响起。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耕工具发生重大变革,铁制农具开始登上舞台,比如铁锄、铁犁等,这使得农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在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V字型铁犁头、铁插、铁耨等高效省力的农具,以及脱粒工具连耞,极大地提高了翻土、除草、松土等农事操作的效率。】
说着,玉不识语调微扬。
【这个连耞,是不是很眼熟?到了现在,部分农村地区依旧在使用呢!古人的智慧可真是了得,传承了上千年的工具,它依旧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等到了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农业用具开始出现强复合型特征,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在使用时需要一定的技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收割工具麦笼等,以及华夏犁和曲辕犁等。
在宋元时期,农具更新侧重于动力学的改进,例如农具动力和工作机的连接装置得到了改进,用来提高效率,并且根据地形地势的不同,改变工具的部件,加强了后端生产工具的使用。据说,“水轮三事”一天加工的粮食可供一千多户人家食用。
至于明清时期的农具较之元代没有太大变化,发展比较缓慢。但仍有一些重要的改进,如北方出现的露锄、南方出现的虫梳、除虫滑车等,这些都反映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程度的提高。】
嬴政看着水幕上不断更新的图片,神色不明。
大家都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闻言都是满怀欣喜。
李斯:“恭喜陛下!有了这些东西,定能让国内的耕种更加容易。”
没有人会不对这些东西动容。
人生在世,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其中,又是“食”最为重要。现在天幕放出来的这些工具,都是经过时间的考验,一代代流传下去的。想必,它们的功能都是极好的。若真的能够研发出来,对农业生产一定会产生正向的影响。
看了这么多的直播,大家对玉不识的一些用词都不陌生,甚至有些觉得还挺贴切的。
李斯品了品“农业生产”这些后世的用语,眸光明亮::“不过哪怕这些农具再好,也还是要需要先试试,而且制造也需要人力物力……”
旁边就有臣子笑着接道:“丞相不必担忧,天幕全国上下都能看到,想来接受新事物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的,主要的问题就是制作。”
李斯摇摇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观看天幕,而且,哪怕有了官方的背书,推广开来也并非易事。”
嬴政一直默不作声听着臣属们的讨论,最后才说道:“先召集能工巧匠,打造一批试用,若果真效果非凡,朕再下令大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