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下。
李傕中军大帐。
曹操面色沉静,听着袁绍滔滔不绝的说着。西凉将领们表情各不相同。
“所以你的意思是,我们跟你去河北?”李傕把玩着手中的酒杯说道。
袁绍脸上露出自信的表情:“没有比某袁本初更好的选择了。”
曹操听了眉头微皱,这话说的就不对。而且,曹操也不可能真让袁绍把李傕这些人给收了。
如今中原这块地上,他本就处在弱势,如果袁绍再得了李傕的人马。
那他曹操恐怕就得提桶跑路了。
“本初何不听一听他们自己的想法呢?”曹操沉声说道。
袁绍一挑眉头,看向曹操,道:“孟德莫非也有信心?”
曹操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对李傕说道:“想必将军自有决断。”
李傕笑了:“为什么我等不能投奔洛阳呢?”
“这话说出来,不觉得自欺欺人吗?”袁绍面目一冷,对着李傕说道:“如今情况如何,在座的各位都很清楚,就不用说这些话了。”
“要不我们离开,你们继续在这里待着,要么就作出选择吧。”袁绍王霸之气四溢。
曹操也看向李傕。
李傕见两个人这样,也知道没办法再打马虎眼了。本来还想着能够左右逢源一下呢,谁知道这两个人看似针锋相对,竟然能够瞬间达成一致。
“容我等商量一下如何?明日给你们答复。”李傕纠结的时候,胡轸忽然开口。
李傕听了,便顺着胡轸的话说道:“是也。我等兄弟亲友十数万人的身家性命,总要我们考虑一下的。”
这话倒也在理。
曹操和袁绍两个人也清楚,这事儿不好逼的太紧。两个人对视一眼,随后答应下来。
各自带着猛男们离开。
等他们离开以后,帐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大概过了小半个时辰,才有人说话。
“干脆去并州吧,咱们兄弟打了半辈子的胡人,现在既然如此郁闷,不如去并州,接着打我们的胡人去。”
说话的是张济。
他说完话,李傕便无奈的回道:“如果真这么容易就好了。”
又是一阵沉默。
“都回去想想吧。”李傕有些无力的挥挥手。
众位将领还想开口,但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最后只能各自离开。
胡轸和徐荣两人离开以后,又聚到了一起。
“现在该如何?”徐荣一张脸没有任何表情的问到。
胡轸听到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犹豫:“召集部队,今晚就走!”
“嗯?”徐荣惊讶:“确定要如此吗?而且,我们去哪儿?”
“上庸!”
…………
成都。
第一次正儿八经的科举,三千多士子正在排队入场。
考院对面,酌君酒楼顶楼的露台处,刘平,刘备等人看着下面熙熙攘攘的士子,脸上全是欣慰的笑容。
“科举好啊,科举得多搞。”刘备最是高兴。这三千多人,可都是宝贵的人才。
什么考过不考过的,能上场考试,那起码也是认识字,能写出文章的。
这就足够了,这就是人才了。
说句不好听的,刘备治下如今所有官员加一起,也就三千来人。
这一下就是翻倍。
刘备自然是极为高兴的。
“甲二入口正在查验的那个考生,就是某之前提到过的那个徐干。”简雍指着下面的一个考生说道。
“宪和很看好这人吗?”刘平问道。
刘备笑着接话说道:“这几天宪和一直待在这里,认识了不少来参加科举的士子,这徐干是他比较看好的一个。”
刘平点点头,道:“有了这三千多人,咱们接下来能干的事儿更多,事儿也能干的更顺遂了。”
“怎么留下这些人,吏部现在有什么章程了吗?”刘备问道。
虞应闻言回道:“按照丞相班房那边给的意见,吏部打算将科考未通过的士子按照排名分别授予功名。”
“功名?”
虞应继续解释道:“根据德安的意思,科举前四名授进士,前一百名授进士出身,前三百名授同进士出身。”
“这就是功名?”
“分为几个级别。”刘平接过话解释道:“最低是童生,然后是茂才,举人,进士。进士分为三类,就是刚才吏部尚书所言。”
“如今的情况,茂才即可授官。若是日后读书人多了,可改为举人才可以授官。”
刘备听了笑了起来:“太奢侈了,要让孤来说,哪怕是童生也是读书人,都可以拿来用嘛。”
“大王所言甚是。”
“吏部,继续说,这剩下两千多人是怎么安排的?”
虞应立刻回道:“前一千名授举人功名,余者皆为秀才。举人下放各部衙门和地方各郡,秀才则下放到各地县城。”
“好,就这么办。明儿个你拿个具体方案出来,孤这边用印。”刘备大手一挥说道。
说完又一脸兴奋的看向下面排队入场的考生们。
下面。
董川看着自己的考号,甲七考棚。一路来到自己的考棚,看着仅有一米宽的小隔间,他深吸一口气走了进去。
将桌板放下,闭目等待考试开始。
大概一盏茶的功夫,考卷发放下来。这科举考试已经明言,要考三场,第一场经史子集,第二场策论,第三场综合。
具体如何他也不太清楚。
如今拿了试卷,便低头看了起来。
经史子集考的并非死记硬背的东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之前并没有规定好考试范围,二是如今的读书人很多都是专精于某一门,比方说有人专精《诗》有人专精《大学》。
除此以外,如果真按照四书五经出题,那对农家出身的考生来说,多少有些不公平了。再一个,这时候还没有四书的概念呢。刘平跟礼部那边对考题的时候差点闹了笑话。
所以这第一场,考的是论述任意经典。角度不限,体裁不限,字数不限(诗歌除外)。
董川作为武都农家出身读书人中的头牌,其实阅读量很大。毕竟有刘平对农家出身读书人的暗中支持,只要有天赋的,都会获得一些大自然的馈赠。
董川精于《春秋》自然也就从此破题。
他做题的时候,刘平已经从酌君酒楼离开。
……
“长安和上庸的消息。”
都督府,关羽将两个情报递给了刘平。
刘平接过来打开看了一眼,随后道:“安排杨永做好接收工作,部队直接打散,让徐荣和胡轸两个人来成都。”
“直接下了他们的兵权?”关羽觉得有些不妥:“这样会不会激起他们的不满,万一再有什么问题……”
刘平摇摇头,道:“放心吧,这事儿某是清楚的,之前文和跟某说过,他联系上了这两个人。”
“只是没想到会这么突然罢了。具体情况如何,知道吗?”
关羽摇摇头:“具体什么情况还不知道,但是从长安的情报来看,李傕已经退兵,应该是他们跟曹操和袁绍达成了什么交易。”
“具体的还要等见了胡轸和徐荣才能知道。”
“好,给他们安排个同知的位子吧?”刘平问道。
关羽点点头:“官职好说,只是他们该做什么?两人都是军中宿将,就这么闲置了?”
“二哥定夺便是。”刘平笑着说道。
关羽了然,又道:“某这边已经准备好了,你觉得什么时候南征比较合适?”
“秋收之后吧。”
“也好。”
“格物司已经派人往南去了,应该能解决毒瘴的问题,到时候再过去也妥帖一些。”
“这些日子某会让德然跟着这件事。”
刘平听到刘德然,又补了一句:“德然以后就不要安排出征了。练兵,屯农,留在都督府处理军务都可以。”
关羽闻言一愣,随后道:“怕是德然自己不愿意。”
“会跟他聊一聊的。”
“好。”
两人性格都不墨迹,聊完了以后刘平就转身离开。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如今益州要发展,各部的方案都发到了丞相班房。按照刘平的要求,这是一整年的计划,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目标是什么都要写清楚。
刘平需要在仔细看一遍,然后调整。再根据大概的支出发到户部,让户部做好预算。
都做完了以后还得报给刘备,事情多的很。而且做计划是做计划,政务也不能停,像基本的垦荒,修路,丈量田亩,厘清人口等都是常态化的。
这些也是一大堆事儿要处理。
回到班房,刘平就一头扎进了工作里。
班房内,所有人都很忙。尤其是还借调了一部分人出去,更忙了。
好在现在有补充人手的机会。
科考前三十名直接进丞相班房的。有了这批人以后,工作就就会轻松一些了。
当然。现在他们还得继续享受福报。
好在只是处理政务,不需要操心军务。埋头发展的快乐,刘平手底下这些年轻人深有体会。
尤其是像糜竺这种从武都就跟着的人,太享受治下越来越好的感觉了。
益州,物产丰饶,天府之国,真要发展起来,那就是定鼎天下的根基所在。
累点儿,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