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进步其实是很明显的。
许聪聪88年上小学,学校基本上没有正经的美术、音乐和体育课,美术完全没有,音乐就是老师带着唱唱歌,基本的乐理知识都不教,猫狗老师一人担任全校的体育老师,带着大家跑跑步,做做广播体操。
她的整个小学生涯几乎都是如此。
许明明比她晚三年上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就有了固定的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还有专门的体育老师,学的东西比许聪聪那时候多了不少。
一开始,许聪聪还以为,是因为许明明转学到了镇上的缘故,镇上的整体教学水平还是比村里要好一些。
但是她后来问过许勇和许倩倩,村里的小学也在进步,美术、音乐和体育都比之前正规了不少。
十五中的老师更替也比较快,年轻老师越来越多,新来的都是正规的师范专科毕业的。
年底的时候,许聪聪依然拿下了年级第一。
这是她的护身符,只有成绩好,她才能在老师那里拥有一部分特权,让老师对她缺席晚自习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她去练习音乐和体育。
一旦她成绩下降,老师们可能就要找她谈谈了。
更重要的是,成绩好,尤其是稳定的成绩好,可以让她在她妈那儿拥有特权。
邓念英现在对她的态度都快和许新安差不多了。
许聪聪学习积极性很高,根本不需要督促。
1994年底,许新安携家带口的回家过年。
许新建找他聊天,跟他说:“哥,乐乐成绩不行。”
“她不是才刚上一年级吗?一年级成绩好坏都无所谓吧,刚开始上学,啥也看不出来呢。”
许新建说:“不是,她是笨。”
“哪有你这么说孩子的!”
“我也不愿意这么说啊,但她确实是笨,咱得承认。”
许新安:“……”
好吧,乐乐那孩子是有点笨,或者说是有点钝,看着就不机灵。
“现在推行义务教育了,学生都不留级了,就算她成绩不好,也能上到初中毕业。而且,她现在还小,说不定是开窍晚,过几年就好了呢。你先不要想太多。”
“我不能不想啊。她学习是真不行。啥也学不会。个位数加减法都快愁死我了。我觉得,她上到初中毕业就顶头了。然后呢?让她出去打工啊?还是在家里种地啊?”
许新安想了想,说道:“你攒点钱,初中毕业以后,送她去学门手艺,手艺人,什么时候都有饭吃。”
“小女孩,能学什么手艺啊?”
许新安说:“只要是手艺,她就能学。小女孩怎么了?小男孩能学的手艺,小女孩都能学,就看她想学不想学。哪有什么手艺是小女孩不能学的!”
“要是小男孩,能学个修车什么的,小女孩能学啊?”
“怎么不能学啊?修车怎么了?小女孩心细,说不定还学得更好。”
“修车整天弄得油乎乎的,多埋汰。”
“那是你觉得,不是她觉得。你只需要攒钱,她想学手艺的时候你能交得起学费。至于学什么,你听她的。这都什么年代了,你还觉得小女孩不能学这不能学那的。再说了,什么事都还没有定论呢。说不定孩子就是开窍晚。”
许新建一想也对,许乐乐现在还不到七岁,着啥急啊,这么长时间,足够他把学费攒出来。
☆
许乐乐于学习一道,确实不太行。
她自己跟哥哥姐姐们聊天,张嘴闭嘴都是“不想上学”,一说起上学,小朋友就开始嘟嘟囔囔、骂骂咧咧,气哼哼的,“我真的学不会。我一听老师说话就头疼。我数学才考了8分。”
许聪聪和许明明都惊呆了,不知道她这个八分是怎么考出来的。
许聪聪说:“你比我还厉害,我当年还考了三十多呢。”
许乐乐说:“你考三十多是因为你不写,我考8分是因为我不会。”
许聪聪说:“你脑子这不是挺清楚的吗!看问题不是很透彻吗!很显然,你不笨。”
许乐乐说:“我就是不会学习啊!”
小朋友心态超好,都不用别人问,面对来访的亲戚,张嘴就是“我是大笨蛋,别问我学习的事。”
直接堵的大人们没话说。
也是在这个时候,许新安才知道,许丽霞辍学了。说是许峰上初中学费太高,家里压力太大,所以不能让许丽霞再上了。
许新安跟邓念英嘀咕:“丽霞上学的钱不是她爷爷出的吗?”
邓念英说:“我听玉华说,新忠两口子想让丽霞过完年就出去打工去。上学不光是花钱,还耽误挣钱。”
许新安震惊不已,“丽霞比聪聪大两岁多点,她是80年底出生的,现在才14吧!”
邓念英说:“李云香说,虚岁16了。”
许新安:“……不是,我隔三差五的就回来一趟,遇见她好几回,这孩子也没跟我说过啊。她啥时候辍学的?”
“就期末考试完。刚辍学。下学期就不让她去了。”
“就差一学期,她就能小学毕业了,这都不让她上完!”
邓念英叹了口气,说道:“上完小学又怎么样呢?肯定不会再让她上初中了,丽霞成绩一般,玉华问过她,她自己也接受了这件事。过完年就走。咱们大队的妇女主任,现在不是在帮镇上做劳务派遣吗,丽霞在她那儿报名,跟着大部队一起走。
她们要去的那个厂子,至少是咱们镇政府考察过的。过完年咱们镇上包大巴车把人送过去,在那边一干就是一年,到过年的时候再包车把人接回来,至少还是有个保障的,比出去打散工要好。”
许新安:“……”
打工这事他没太关注过,还不如他媳妇知道的多。
“去什么厂?”
“南方的被服厂。说是个大厂子。咱们村现在好多年轻人在那边打工,有的也就跟丽霞差不多大,十五六的,十七八的都有。”
许新安叹气,“丽霞才十四!”
邓念英说:“农村女孩子,十四就跟个大人一样啦。有的人没上学在家里种地,也差不多当个整劳力使了,割麦子掰玉米,什么都能干。你看看金玲…”
许新安问她:“金玲不能出去打工吗?”
他虽然觉得打工不好,但是对于李金玲来说,出去打工肯定比在家里轻松。
“她爸不让她去,说她走了家里的地没人种,还说她在家干活挣得也不少,没必要出去。”
说到这个,邓念英也十分无语,她二姐夫是个思想不开窍的人,死守着那点地,觉得种地才是农民的本分。
她当时劝他:“金玲赚了钱回来,你花一点钱雇人帮你把地种了不就行了吗?”
有的人不方便出去打工,就在家里帮人种地挣点小钱。现在这样的人不少。
结果他说不行,他舍不得花这个钱。
许新安撇撇嘴,“他是怕金玲出去了,见识多了,不肯听他摆弄了。在家里种地挣的钱都在你二姐夫手里呢,金玲一个子都捞不着。出去打工挣的钱,金玲不见得全部给他。说到底,是你二姐夫自私。他两个儿子怎么都能出去打工呢?怎么不把他们留家里干活呢?”
邓念英:“……”
这一点她无法反驳。她二姐夫和二姐,确实就是自私。他们最对不起的,就是金玲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