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5月28日,天色微明,晨曦透过淡薄的雾气,轻柔地洒在山林间。陈大山、小虎和李知青早早地从木屋走出,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山林生活。
“今天咱们去南面的那片湿地,那里水泽丰富,有许多水鸟栖息,还可能找到一些特别的水生植物。”陈大山一边说着,一边将望远镜、标本夹和采集水生植物的工具放进背篓。小虎兴奋地跳起来,跑去拿自己的小网兜,想着可以捕捉一些有趣的小生物。李知青则充满期待地整理着自己的笔记本,准备记录下今天的新奇发现。
三人沿着一条蜿蜒的小道向湿地进发,路旁的野花野草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被他们的裤脚轻轻拂过,瞬间浸湿了一片。一路上,陈大山给李知青介绍着湿地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还能调节气候、净化水源。
当他们来到湿地边缘,眼前是一片广阔而生机勃勃的景象。湛蓝的天空倒映在如镜的水面上,成群的水鸟在天空中翱翔,时而俯冲入水捕食鱼虾。湿地里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随风摇曳。
陈大山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着水鸟的种类和活动。“看,那边有一群白鹭,它们姿态优雅,是湿地的常客。还有那只苍鹭,正耐心地等待着猎物出现。”陈大山一边观察,一边给小虎和李知青讲解。
小虎拿着小网兜,在湿地边的浅水区寻找着有趣的小生物。突然,他发现了一只小螃蟹,正挥舞着钳子在水草间爬行。小虎小心翼翼地靠近,迅速用网兜将螃蟹捞起。“爹,快来看,我抓到一只螃蟹!”小虎兴奋地喊道。
陈大山走过来,看着网兜里的螃蟹,笑着说:“这小家伙可机灵着呢,你要小心别被它夹到。”
李知青则在一旁认真地记录着看到的水鸟种类和水生植物的特征。他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水生植物,叶子呈心形,开着淡紫色的小花。陈大山走过去,仔细辨认后说道:“这是荇菜,它的嫩茎和叶可以食用,而且在古代的诗词中也经常出现。”
三人沿着湿地边缘继续前行,陈大山在一处水草丛中发现了一株芡实。“这芡实的果实可以食用,也能入药,不过它的茎上有刺,采摘的时候要小心。”陈大山说着,小心地将芡实采摘下来,放入背篓。
就在这时,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瞬间洒落。“快,找个地方避雨!”陈大山喊道。
三人急忙跑到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避雨。山洞不大,但足以容纳他们三人。雨越下越大,雨水打在地面上,溅起层层水花。
在山洞里,陈大山给小虎和李知青讲述着自己年轻时在山林里遇到暴风雨的经历,以及如何在恶劣天气中保护自己。小虎和李知青听得入神,不时提出问题。
过了一会儿,雨渐渐停了,天空重新放晴。阳光洒在湿地上,水汽蒸腾,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带着捕获的螃蟹、采摘的芡实和荇菜,以及对湿地的美好印象,三人踏上了回家的路。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身影拉得长长的,一路上,他们分享着今天的所见所闻,欢声笑语回荡在山林间。回到木屋,陈大山开始准备晚餐,将芡实和荇菜做成美味的菜肴,小虎和李知青则在一旁帮忙。木屋里弥漫着温馨的气息,他们享受着这充实而美好的一天带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