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战后重建,曙光初绽
凛冬的寒风依旧在北疆大地呼啸,可宣府城的氛围却截然不同。经历了与清军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城墙上还残留着战斗的痕迹,焦黑的砖石、破损的旗帜,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惨烈。但城中百姓的脸上,不再是往日的惶恐与绝望,而是多了几分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未来的期许。
林缚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内百姓忙碌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每一个牺牲的将士都如同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但他也明白,战争虽暂时告一段落,重建家园、恢复生机的重任才刚刚开始。
“林将军,孙将军和赵将军来了。”亲兵的通报打断了他的思绪。
林缚转身,只见孙传庭和赵宇大步走来,赵宇的手臂还缠着绷带,那是战斗中留下的伤痕。
“林兄,咱们这次可算是把清军打怕了,短时间内他们肯定不敢再来进犯。”赵宇的声音依旧洪亮,带着劫后余生的兴奋。
孙传庭微微点头,神色却依旧凝重:“虽说击退了清军,但我们也元气大伤,接下来的日子,重建和防御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林缚深以为然:“二位所言极是。咱们先得让百姓们安定下来,有了安稳日子,这人心才稳得住。”
三人回到营帐,摊开地图,开始商讨战后重建的计划。首先便是修复被战火摧毁的城墙和房屋。林缚决定,抽调一部分士兵参与工程,同时招募城中青壮劳力,给予一定报酬。如此一来,既能加快修复进度,又能让百姓获得收入,解决生计问题。
“林将军,这招募劳力的事儿,我可以帮忙。”陈百万不知何时走了进来,他还是那副风风火火的样子,“我在城里认识不少人,保证能把靠谱的人手都召集起来。”
林缚大喜:“陈兄,你来得太及时了!这重建工程,有你帮忙,定能事半功倍。”
解决了人力问题,紧接着便是物资筹备。孙传庭提出,清点军中剩余物资,优先保障重建所需。同时,派人前往周边城镇,采购木材、石料等建材。
“只是这采购物资,需要不少银钱。”孙传庭眉头微皱,道出了大家的担忧。
这时,玄风先生缓缓开口:“我虽不懂筹措银钱之道,但我听闻,开源节流乃是持家治国之要。咱们不妨在城内开展一些营生,增加收入。比如开设工坊,制作兵器、农具,既能满足城内需求,又能对外售卖。”
众人纷纷称妙。林缚当即拍板,划出城内一块空地,筹备工坊建设。陈百万再次主动请缨,凭借他的商业头脑和人脉,负责工坊的运营和销售。
在众人齐心协力下,宣府城的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城墙上,士兵和百姓一同劳作,搬运砖石、修补破损之处;城内,工坊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
随着工坊的建成,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缺乏熟练工匠,生产效率低下。林缚张贴告示,招募各地工匠,承诺给予丰厚报酬。消息传出,不少工匠慕名而来,其中有一位名叫王铁匠的老师傅,手艺精湛,尤其擅长打造兵器。
“林将军,我虽一把年纪,但听闻您保家卫国,重建家园,特来相助。”王铁匠虽满脸沧桑,眼神却透着坚毅。
林缚连忙起身相迎:“老师傅,有您相助,真是如虎添翼!往后工坊的事儿,还得多仰仗您。”
在王铁匠的指导下,工坊的生产逐渐步入正轨。兵器、农具的产量大幅提升,不仅满足了城内需求,还通过陈百万的商路,运往周边城镇售卖,为宣府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与此同时,林缚并没有忘记发展农业。他深知,粮食乃是民生之本。于是,组织士兵和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玄风先生则凭借他对草药和农事的了解,指导百姓种植作物,防治病虫害。
“玄风先生,这新种的麦子,咋看着有点发黄呢?”一位老农忧心忡忡地向玄风先生请教。
玄风先生仔细查看后,说道:“这是缺肥了。我这儿有个法子,用草木灰和人畜粪便混合,制成肥料,施在地里,保准管用。”
老农半信半疑,按照玄风先生的方法一试,没过几天,麦子果然变得绿油油的。消息传开,百姓们对玄风先生敬佩不已,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宣府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街道上,商铺重新开张,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田野里,麦浪滚滚,一片丰收的景象。百姓们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