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医馆”总部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重焕生机,然而苏然深知,这次的灾难是一个警示,仅恢复原状远远不够,必须让医馆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并且在业务上有所拓展,才能应对未来未知的挑战。
为了提升医馆的硬件设施,苏然四处奔走,拜访长安城内的富商和乡绅,寻求他们的资助。她向大家详细讲述了医馆在救治百姓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此次重建对长安乃至整个大唐的意义。不少人被她的真诚和坚定所打动,纷纷慷慨解囊。在资金到位后,苏然聘请了长安最顶尖的工匠,对医馆进行了全面的翻新和扩建。新的医馆不仅增加了病房的数量,还配备了更加先进的医疗设备,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在硬件设施升级的同时,苏然也没有忽视人才的培养。她从南诏国分馆抽调了几位表现出色的年轻医师回到长安总部,与本土的医师们相互交流、学习。此外,苏然还亲自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医师们进行学术研讨和病例分析,鼓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
随着医馆的逐步稳定,苏然将目光投向了新的领域——医学教育。她认为,仅仅依靠“济世医馆”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师,才能让更多的百姓受益。于是,苏然在医馆内设立了一所医学学堂,面向大唐各地招收有志于医学的青年才俊。学堂不仅教授传统的医学知识,还引入了一些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方法,让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医学成果。
医学学堂的开办吸引了众多学子的关注,报名者络绎不绝。苏然亲自挑选了一批资质出众、品行端正的学生,亲自担任他们的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她不仅传授医术,还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医德。“作为一名医师,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我们的使命是救死扶伤,无论患者是贫是富、是贵是贱,都要一视同仁。”苏然常常这样教导学生们。
在苏然的悉心教导下,医学学堂的学生们进步迅速。他们不仅在理论知识上有了扎实的基础,还通过在医馆的实习,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些优秀的学生甚至在毕业后,主动申请前往偏远地区,为那些缺医少药的百姓提供帮助。
然而,就在医学学堂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医学学堂的课程设置与传统的医学教育有所不同,引起了一些保守派医师的不满。他们认为苏然的教学方法过于激进,背离了传统医学的精髓,会误导学生。这些保守派医师联合起来,向朝廷上书,要求关闭医学学堂。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压力,苏然并没有退缩。她决定亲自前往朝廷,向皇上阐述医学学堂的办学理念和意义。在皇上面前,苏然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医学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更好地救治百姓。我们医学学堂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一批既精通传统医学,又能掌握先进技术的医师。这些医师将来会成为大唐医学事业的中流砥柱,为国家和百姓做出更大的贡献。”
皇上听了苏然的话,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医学对于国家和百姓的重要性,也明白苏然的一番苦心。经过一番权衡,皇上最终决定支持医学学堂的发展。他不仅驳回了保守派医师的上书,还赏赐了一批珍贵的医书和药材给医学学堂。
得到了皇上的支持,医学学堂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苏然借此机会,进一步完善了学堂的课程设置和管理制度,吸引了更多的优秀师资加入。医学学堂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成为了大唐医学教育的重要基地。
与此同时,“济世医馆”在南诏国的分馆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分馆不仅在当地站稳了脚跟,还与南诏国的皇室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南诏国国王邀请苏然担任皇室的医学顾问,为皇室成员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这一荣誉不仅提升了“济世医馆”在南诏国的地位,也为两国之间的医学交流和合作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在苏然的带领下,“济世医馆”在大唐和南诏国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苏然并没有满足于此。她深知,在医学的道路上,还有无数的未知等待着她去探索。她将继续带领“济世医馆”的全体成员,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