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如朱辰钰所料,西欧的海洋列强已经注意到了崛起的大明帝国。皇族和勋贵们开始加强了与大明帝国的交流。进口大明帝国的先进设备,学习大明帝国的科技知识。
西方诸国对大明帝国的崇拜与日俱增,而被朱辰钰刻意压制的阿拉伯国家,印度,以及俄国对大明帝国的崛起还没有深刻体会。
这就是朱辰钰的策略,远交近攻,大力支持西方对那些国家的侵入战争,然后坐收渔利。被朱辰钰盯上,原因就是他们的人口和资源。
而此刻被大明打败的大清帝国,正战战兢兢的瑟缩在山海关以外,想尽办法要发动反攻。
多尔衮联合蒙古诸部准备对关内骚扰和劫掠,妄图像过去那样,劫掠大明子民的粮食和牲畜,并勾结汉奸偷偷的交易军火和盐铁。
可是令多尔衮失望的是,大明实行了新的户籍政策,对关内关外的人员往来实行最严苛的管制,贸易更是被叫停了。
偷运走私的大明商人抓到就灭三族。其惩罚的严厉程度令人发指。加上朱辰钰推行兵团制,大明子民几乎全民皆兵,商人再无生存空间。
当然了,贸易是存在的,只不过已经变成了计划经济方式,不能随意买卖。
朱辰钰有自己的想法,计划经济方式持续五到十年,她就会放开市场,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当前政局不稳,民众刚刚缓过气来。
存续很久的封建地主,被严重的打压了,自从朱辰钰的无线电报研制成功之后,整个玄衣卫的职能再次加强,中央集权能力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这就导致朱辰钰干预各地方政治的能力大大加强,反腐败力度空前。
加之,生产趋于军事化管理,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严格受控。以及,技术飞速进步,装备提升快速。
这一切都是大明帝国崛起的保障,归根结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只要有钱有粮,无论是谁,都会乖乖听话。
至于不听话的顽固分子,都砍头了,渣都没剩。
大明历四年,公元1648年,寂静三年的明军有大动作,随着边防军的军团化改制接近尾声,朱辰钰终于腾出手来收拾苟延残喘的大清。
朱辰钰决定亲率二十万大军北伐,这一战她要灭掉满清,诛杀满清皇族,奴役其子民,同时要平定草原诸部,彻底消除北方游牧民族对大明帝国的威胁。
这是大明帝国真正的立国后第一战,经过改制的大明皇家部队由枪骑兵,步兵和炮兵组成,其中步兵增设了工兵部队,这是以前没有的。
皇家工兵部队基本上是半机械化,有运兵车和工程机械开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征发民夫,驱使奴隶,仗打到哪里,就把基础设施修到哪里。
朱辰钰这是真正的实行以战养战,再不会像以前一样,只是压榨百姓,狂征暴敛,导致民生凋敝,国力下降。最关键的是,她通过玄衣卫的强力镇压,把帝国的蛀虫都监视了起来,没人再敢动国家的一分钱。
以往文官集团在朝堂上争执吵架的情况没有了,毕竟以女帝为首的武官集团真正崛起了,关键是这个女帝还是最能打的武将出身。这就开了挂了,武官集团虽然强大,但有女帝压着,都不敢造次。因此,以往武官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情况也没了。
三月,春寒远去,河岸上的柳树刚刚发芽。明军先锋营就已经兵临山海关。这是东路军先锋,主将是副元帅李定国,很多部将就是西蜀军的老战士了。
看着巍峨高大的山海关城楼,李定国感慨万千,数年前,他们跟随闯王,打下燕京后又仓皇败走,就因为山海关失守,闯军不敌清军。
如今有女皇陛下的先进火器加持,也不知道这山海关扛不扛拆。
想起手里的三百门大炮,李定国的心脏就一阵发紧,他很想试试这些大炮轰击关城的效果。正如女皇跟他说的,尽管放开了轰,那破城楼子是时候拆了,以后我大明不需要城墙来抵挡,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臣之人,灭之。
没有任何的勾心斗角,没有印象中的计谋百出,也没有什么废话。
李定国下令总攻,炮兵部队就开始调整射击诸元,目标就是轰塌山海关直接杀出去,杀掉大清皇族。
早就发现大难临头的清军巡逻兵吓得好悬没尿了裤子,连滚带爬的敲响警报。
由于明军的反侦查能力太强,清军几乎成了瞎子,他们的侦察兵没办法渗透明军,这就导致其预警机制完全失效,只能通过望远镜观察。
三分钟后,清军甚至没反应过来,雨点儿一样的炮弹就落在城关之上。
城墙瞬间被飞扬的尘土,碎砖,硝烟淹没。李定国远远望着,两手捂住耳朵,每一轮炮击结束,他眼角都要抽搐一下。
千炮齐发的场景他不是没见过,但那是演习,现在实战,感觉不一样,况且这几个月过去,这大炮的威力怎么增加了这么多?
山海关还是非常扛拆的,三百门大炮不间断的狂轰两个时辰。楞是没炸平,仅仅是塌了半边,城门倒是第一时间轰碎了。
炮声渐歇,对面的清军毫无动静,李定国派人骂阵,叫的嗓子都哑了,还是没动静。
李定国翻身上马,鞭子一挥,就带人开进了山海关。
士兵上上下下的搜了一遍,连个人影都没有。
“娘的!这是跑了啊!太特么孬种了,还没打呢就跑了!”李定国敲敲脑门,一脸不可置信。
“传令,侦查队立刻前出五十里,探明敌军去向!”
“传令,命工兵营修缮道路,迎接陛下!”
几炮就把清军吓跑了,不是每一个八旗兵都见识过三百门大炮齐鸣的壮观场面。那是真的害怕啊。
轰隆轰隆!排成长龙的工兵部队,驾驶着工程机械开过了山海关,碎石,土方被清理一空,一条宽阔的大马路迅速成型。
而在山海关通往燕京的方向,正有着数百万劳工正夜以继日的修建道路,铺设电缆和有线电报网。
不久后,一条铁路也要修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