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岱很烦恼。
杨仪也很烦恼。
蒋琬和费祎都很烦恼。
马岱的烦恼是他每天带兵围困着一个南郑侯爷府,堂堂正正的帝国平北将军,却做着安保和后勤采买工作。
而且,这些工作,还都不能假人之手,否则,出一点差错,他就得一个人去背锅,一个人去填坑。
按照皇帝陛下说的话说就是“在此期间,魏氏死一条狗,你马岱都得去陪葬。”
当然,这句话,只有皇帝陛下和马岱本人才知道。
这话一旦传出去,他马岱就不要活人了,算是将人丢到陇西姥姥家去了。
堂堂平北将军陈仓侯爷,现在在成都,活得还不如一条狗!
这样说,一点也不算过分。
在侯府,除了李氏夫人之外,其他人看他,都和看一条狗爷没有多少区别。
偶尔一次晚上溜回家,也被小妇人赶到书房去睡觉,床都不准上。
至于想和在那婆娘身上泄泄火,去你马家大爷的,老娘我的一肚子邪火还没处发泄呢,凭什么受你这斯的鸟器!
不,是鸟气!
马岱也是无奈。
现在,放眼整个成都,可能就他一个人活得最不像个男人了。
“我去你大爷的,老子还就不回去了!”
于是,每天晚上,马岱就在魏氏府门外的大街上撸串吃烧烤,吃他个通宵达旦。
也因此,手下的军卒们有福了,一个个也都彻底放开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有烤串烤肉,干嘛不吃?
况且,这围困侯府的责任,说起来冠冕堂皇,说起义正言辞,说起责任比天海大,但实际上,除了早上送一大车子果蔬肉类进去,其他时间,和一条看门犬也没有什么区别。
真正的麻烦,是将军的麻烦,可不是咱们这些小小卒子的麻烦。
于是,一个个的,吃得脑满肠肥,乐不思归了。
反正,这些开支,都是有人报销的,不过是在采买的时候,多买一些就是了。
如此一来,谁还觉得围困侯府是罪过?
当初这些憨批一个个烦得不要不要的,都认为跟着他平北将军军功没有捞到一点半点,却做了别人家的看门狗,很是丧气。
到现在呢?
一天几顿小烧烤下来,都巴不得日子就这样过下去才好,这魏氏侯府,最好就这样一直被围下去,没个尽头,才是最好的结局。
现在,面对马岱,这些王八羔子们个个竖起大拇指:“这也就是咱们将军后台硬实,接了个好活,否则,哪里有这么舒服的差事!”
马岱恨不得给这些不开眼的王八蛋们一人一脚,都踢得远远的去,最好都踢到南中,陪那魏大傻吃土去才好!
最好,让那些南蛮子将他们的脑瓜子都摘了去,做祭品才好咧。
这些,其实都不算什么。
马岱最烦的,是他每天都必须接待抱着这样那样目的,前来魏氏侯府打探消息的人。
有好的,自然也有坏的。
有想对魏氏施以援手的,自然也有前来碰瓷儿打秋风的。
马岱才不想去判断谁好谁坏,一律笑脸相迎,然后拒绝。
但即便如此,终究也还是吃了不少挂落,得罪了不少人。
上次,马岱实在是郁闷太久,爆发了,将四个光溜脑袋的鼍龙帮众干脆利索地砍了,没有想到,却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来纠缠的人,少多了。
原来,荆州帮的那些二代子三代子们来了,一开始,态度都还算客气,后来,他们进不去侯府,也传递不了任何消息,更从马岱这里没有得到任何承诺后,临走时,无一不将他马氏十八辈祖宗都问候了个遍,堂堂的平北将军陈仓侯,根本就不被人家放在眼里。
即便这些人在军中,还屁都不是,大头兵一个。
但不影响人家将马岱这个四面不靠的西北汉骂一个狗血淋头。
那些人本就在军中任职的多,都是些粗糙汉子,骂人的花样实在匮乏得厉害,骂来骂去,就那几样。
往往到最后,就连被骂的马岱也觉得乏味了,于是,等对方口沫横飞地骂得精疲力尽时,他甚至还会很有眼力界儿地递上一杯水酒,一把羊肉串。
这烤串烤得正是火候,滋滋滋滋地冒着油水呢。
于是,对方便接过去,狠狠咬一口,再喝一口酒,继续骂。
临走时,却无一不对平北将军陈仓侯赞一句:“狗日的陈仓侯烤肉值得一吃,明天老子还来!”
对马岱真正有威胁的,其实不是这些问候他祖宗十八代的人,而是这样一句:“你马守义千万别落在爷爷的手里!”
这句话,意味深长,马岱每每想起,都觉得胆战心惊。
马岱不是单身狗光棍汉,他也是侯爷,也有侯府,也有一大家子人要活。
若是他大哥马超还在世,他相信敢在他姓马的面前说这句话的人,数遍成都,也找不见一个!
谁不知道马超那二杆子脾气,连曹操见了都得绕道走的人,这世界上,除他之外,就没有第二人!
可惜兄长死得早,也没有留下后,只有一个姑娘,嫁给永王刘理。
而永王鲁王,现在在蜀汉,谁不知道啊,属于皇帝最不待见的人。
地位清高贵重,却连见皇帝一面都不可能。
这个侄女婿,算是白瞎了。
最让马岱郁闷的,就是诸葛丞相临死前的连环计中,将他马岱给算计在里面了。
若兄长马超尚在,给他诸葛亮一千个胆儿,他也不敢让我姓马的去干这个脏活儿!
若真的是自己杀了魏大傻也好啊,他造反,老子不杀他杀谁?
杀了他吃肉,都不算什么。
问题是,魏大傻是硬生生被他们给逼反的!
而现在呢?
现在那魏大傻变成了魏大聪明,估计这会在南中整天吃了睡睡了吃,温饱思淫欲整天做着管鲍之交的伟大事业呢。
老子却要在这里给这王八蛋顶缸!
感情,我马岱才是那个大傻子!
麻卖批的!
如果说目前的成都府内,马岱是第一烦恼之人,则杨仪就是第二烦恼之人。
自从汉中回来之后,杨仪甚至根本就没有去他工作的地方报到!
杨仪请了长期病假,一开始的理由是心口堵得慌,后来老管家杨安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了,就另外编了一个“半夜起夜尿尿,扭伤了腰”的理由。
这个,还不如上一个。
“尿尿将腰扭了的人,估计杨威公是古往今来第一人!”费祎手里捧着一个大茶碗,一边踱步到蒋琬的尚书令办公室里,一边嘀嘀咕咕地说道。
“这又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蒋琬淡淡地一笑,道。
是的,现在,成都的朝堂上,烫手的山芋还不少,马岱手里一个,费祎的手里,也有一个——杨仪。
杨仪过去一直是丞相府的随军长史,也就是丞相诸葛亮外出行军中的参谋长秘书长。
不过,杨仪主管的是军中执法和物资的调配工作。
此一职位,不可为不重。
否则,他也不可能总是与魏延发生矛盾。
但他从来没有领过军。
如果就是这个履历,也就罢了,丞相去世后,杨仪对于后面如何安排他,本没有多少期盼的。
但问题来了——诸葛丞相临终前,却将数万大军交到杨仪的手上,并且亲自将丞相印信都交到杨仪的手上,委托他将数万大军从曹魏的地盘上安全撤回汉中。
这任务,不可谓不艰巨。
这信任,不可谓不厚重。
而当时值得临终托孤的人,其实还很有一些,文的如费祎董允李福等,武的如魏延姜维王平等。
魏延,就不必说了。
但诸葛亮恰恰就选择了一个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杨仪!
诸葛亮是怎么想的,大家一开始也都有些懵懂转向,只是到了现在,姜维费祎他们若还是看不出猜不透,那也太小瞧他们的政治智商了。
培养自己身后接班人的事情,诸葛亮一直都在做。
并且做得不遗余力。
诸葛亮选择培养并留给刘禅的这些高层,个顶个的,天才不一定,但都是人才。
只不过都不如诸葛亮一般文武全能罢了。
其实,诸葛亮和刘禅也没有机会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全能之才。
后诸葛亮时代,不可能再有第二个诸葛亮式的人物存在,这一点,高层们心知肚明,包括刘禅,也包括诸葛亮本人。
所以,现在的尚书令蒋琬和兵部尚书费祎分别做着当初诸葛丞相职能的一部分,却配合得相得益彰,一点被皇帝冷落了的意思也没有。
这就是顶级高层人物的顶级政治智商。
话题回到杨仪这里。
杨仪完美地完成了诸葛亮交付的任务,一点差错都没有出现,整个军队也都显得异常配合,听从他的指挥调度。
甚至那该死的反骨仔魏延,也根本没有机会走到杨仪的马前,就已经被马岱将军一刀枭首。
这是何等的功绩!
这是何等霸道的功绩!
回到成都后,按照规矩,杨仪将丞相印信都交了上去,然后,蜀汉帝国高层的核心任务是办理诸葛亮丞相的丧事。
其他的一切,都为此事让路。
杨仪很能理解这一切。
毕竟,死者为大嘛。
况且,杨仪对于诸葛丞相,也抱着极大的悲伤和怀念之情的。
他想着,也许,等一切尘埃落定后,这印信就会被皇帝亲手递到自己的手里,然后,蜀汉政坛就将正式进入杨仪时代。
他甚至已经默默规划了许久,关于杨仪时代的蜀汉,该如何如何……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自然是那个桎梏了蜀汉多少年的老话题——北伐。
是否继续北伐,在于目前的蜀汉来说,既是一个政治话题,更是一个民生话题。
不北伐,等于全盘否定前丞相诸葛亮的政治路线,这一点,自己是否能够承受。
继续北伐,不说国家民生艰难了,单单由谁去执掌军队,就很是让杨仪头疼不已。
因为,杨仪自己不善带兵。
久未治军,是杨仪政治生涯的第一大短板!
军队交给吴懿?
目前来看,吴懿已经是军中无论爵位,还是权位,都是不折不扣的第一人。
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的一个权宜之举罢了。
蜀汉自诩续大汉正统,则终大汉王朝好几百年,最大的弊病是什么?还不就是外戚专权,和宦官干政?
现在的蜀汉,宦官干政,是一点迹象也无。
但吴懿是谁?
那是妥妥的外戚啊!
蜀汉,怎么可能让外戚再次挺立潮头?军中,爵位最高的,看似是吴懿,车骑将军,但这个车骑将军,身边有一个左监军姜维,下面还有一个汉中太守王平,所以,真正落在吴懿手里的军权,能有几多?
说白了,吴懿老爷子和当年的刘琰是一个角色,闲时充当吉祥物,关键时刻,抬出来当顶门杠子用的。
如此说来,军队的权力,最好还是向姜维倾斜。
其实,在诸葛丞相的安排中,就有这个意思了。
……
关于自己执政时代的诸多事项,杨仪考虑得很多,很周详。
他本就是个信息如发的性格。
但是,后诸葛亮时代的第一件事情——蜀汉权力再分配的朝会上,杨仪只被授予了一个“中军师”的头衔儿——杨仪差点没当场晕倒,喷出一口老血!
他严重怀疑自己是听错了。
继而,他怀疑是那人念错了。
最后,他怀疑是皇帝陛下搞错了。
散朝后,杨仪浑浑噩噩地回到家里,在书房坐下来,连着喝了三碗茶水上了两趟厕所之后。才终于算了明白过来味道——自己这是被抛弃了。
——这个认知,让杨仪怒不可遏!
卸磨杀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这些,竟然真的发生了。而且,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于是,杨仪就请了长期病假。
蜀汉政坛,军政事务先是集中于左将军府,后集中在皇帝刘备手里,到了诸葛亮时代,蜀汉军政事务集权于丞相府。
蜀汉帝国原来的行政中心和军政中心,都是丞相府,而不是六部。
丞相府属官如长史等实际代替了尚书台属官的职务。
而在军中,置中领军、领军、前领军、行领军;中护军、前护军、后护军、左护军、右护军、护军、行护军;中监军、前监军、右监军、中典军、后典军等为军政事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