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江城,沈腾便开始为老干妈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铁轨没有办法实现,小火车没有办法实现,水锥很简单,交代下去即可。有一件事情,非得沈腾亲自出马不可。
算盘。
众所周知,古时候人们用小木棍进行计算,这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棍叫\"算筹\",用算筹作为工具进行的计算叫\"筹算\"。
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用小木棍进行计算受到了限制,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盘。
历史上,关于算盘出现的朝代,众说纷纭。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关羽所发明,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功能嘛,就是为了计算军队后勤辎重的。
其二,元明说。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算盘起源于元朝中叶,在明朝时期使用已经普遍使用。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已经有关于使用算盘场景的记载,明朝的很多书籍中都有关于算盘的记载,可见在这个时期算盘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了。
其三,唐宋说。
随着对史料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认为算盘起源于唐朝,流行于宋朝。依据一,在于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之中,在一家商铺的柜台上就已经出现了算盘,宋元的很多书籍之中记载的算盘使用已经非常纯熟。
大唐盛世,经济已经非常发达,算盘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进行加减乘的运算,还能计算土地面积和各种形状东西的大小。
由于算盘制作简单,价格便宜,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算又简便,所以在中国被普遍使用,并且陆续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但据公开资料显示,“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所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为3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
不管这东西到底是在哪个朝代出现是哪个人发明,今天,沈腾决定,蜀汉建兴十四年三月一日,南中,三江城,中国珠算横空出世!
会计房内,端端正正坐了一众人等,都是三江城内负责蛮王家产的算筹人,也称会记。有本来就在三江城蛮王府工作的,更多却是专程从银坑洞那边赶过来的,带队的正是话事人孟繁。
祝融氏竟然也坐在其中。
花蝴蝶阿曲莫居然也满脸严肃地坐在最后一排位置上。黄崇李球也在其中,包子却不知去向。
包子不来很正常,在他的心里,兄弟有了,就是他有了。兄弟会了,就是他会了。
一共三十来位,男男女女,老少不等,有阿曲莫这样的妙龄女子,也有发须花白的老学究。
每个人面前横放着一个长方形的算盘。
在教授珠算技能之前,沈腾还必须完成另外一个重大改革事项——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其实并非阿拉伯人,而是印度人,原本该叫印度数字才对,但当时阿拉伯人征服了印度,并且将此数字广为传播到全世界,所以,才被称作阿拉伯数字。
当然,这是三哥的悲哀,我们无所谓的,对吧。
中国古代并非没有专门的数字表达方式方法,比如中国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就承担了计数的功能,但是,中国的计数文字在这方面有两个弊端——
一则是笔画太多,书写不易,要知道中国直到新中国建国后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才基本普及小学文化,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识得文字,而此前,绝大多数的人,“斗大的一字认作扁担”的,这绝不是笑话,而是实情。多少国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认也不会写的,所以,只能摁手印来代替。
二则,中国古代计数文字里面,没有“〇”这个符号,最初都用“不写”或“空位”来作解决的方法。《旧唐书》和《宋史》在讲论到历法时,都用“空”字来表示空位。南宋时《律吕新书》把记作:“十一万八千□九十八”,可见当时是用□表示“0”,后来为了贪图书写时方便,将□顺笔改成为“0”形。
“0”这个专有计数符号也是阿拉伯数字首先发明创造出来的。
沈腾在一块小黑板上写出0十个数字符号后,便开始了授课模式:“同学们:我们第一堂课来学习十个阿拉伯数字——”
下面顿时就响起了嗡嗡声——
“小王爷,什么是同学们?”
“阿拉伯是谁?”
“阿拉是谁?阿拉的伯父?我认识么?”
……
沈腾满头包,心里道:“这届学生太调皮了,不好教咧。”
沈腾沉下脸来,用力地敲敲教鞭,吓得下面一众学员连忙止声,一个个正襟危坐。他们甚少见到沈腾如此严肃。而沈腾也自然而然地想起后世当老师的情形来。
教师,学生,老师,数学……
以后,他们完全可以骄傲地告诉别人——“咱们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从今天起,在这里,我称你们为同学,你们称我为老师,明白了吗?说错了,哼——”沈腾将教鞭狠狠敲击几下,发出啪啪的声音。
众人当即正襟危坐,双手放在案桌上,不敢有丝毫动弹。
“还不错!”沈腾满意地点点头,“大家跟我一起念——0 ,1,2,3,4,5,6,7,8,9。”
下面三十来号人便一起牙牙学语:“0 ,1,2,3,4,5,6,7,8,9。”
然后,沈腾又将大写的“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和小写的“0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都写了出来,进行对照学习。
整整一个上午,就是学习这三组十个数字,要求所有学员熟练掌握。
下午的“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兆”的学习,就相对简单许多。
第二天,珠算教程开始——
“同学们注意了,桌案上的这个东西,叫‘算盘’,专门给大家做的。它是我们接下来学习的核心工具,用算盘进行计数核算的方式方法,叫‘珠算’。”
中国珠算的算法有一个渐进过程,最开始的珠算与古人用结绳记事、石子计数、木棍计数没有什么两样,不过更便捷了一些而已,也就是说,一开始的算盘只能计算加减法,乘除法是后来才逐渐有的,估计也是在明清时期才发明运用的。
沈腾小学时候,学习珠算是必修课程,每天“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五去五进一六去五进二……”一度让同学们头大,但真正学会之后,双手飞舞拨珠,口中念念有词,算珠噼里啪啦,整个教室里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确也是难得一见的美景呢。
算盘制作十分简单,四方为框,中横为梁,竖则为档,其余为珠。其中档可任意添加,根据需要计算的数目大小而定。甚至可以说,无限大。
谁也没有想到,这期学员中,那个年纪较大的孟繁同学,学习的进度竟然最快。
孟繁整天挂着一张苦瓜脸,但学习起来,劲头却一点也不亚于这些年轻人。口诵口诀,念念有词,像个念读经书的老和尚一般。黄崇李球成为第二,一点也不奇怪,这两个家伙本就出身豪商世家,自身又聪明好学得一塌糊涂。
整体来说,除了最出色的孟繁和黄崇李球是男人外,其余的,清一色的佼佼者皆为女子。
教室里,噼里啪啦响作一片,嗡嗡嗡嗡的念叨口诀的声音更是如群蜂汇聚。
这个教室,除了蛮王妃,和老师学员,这些学员自然都是蛮王府里最信任的人,其余人等,一律不得靠近半步,否则,杀无赦!
——这是祝融氏亲口下达的命令。
五天后,这期学员培训班,顺利结业。
其实,珠算一道,沈腾也就是还勉强记得那些口诀而已,真正比起来,这期学员结业时的熟练程度,估计没有一个比他这个老师慢的。
珠算培训班期间,猴子每晚都缠着沈腾练习达摩棍法。这小子一旦上了心,就痴迷得不要不要的,没日没夜,昏天黑地地练习,竟然很快就有模有样了。
刚好这几天,沈腾也没有时间外出。
包子看猴子练得似模似样的,也拎了一根棍子在手中,他却不喜欢舞弄棍法,而是将棍子当枪使唤,还认真地和沈腾探讨起枪法了,对于这个,沈腾就很是有些外行了。
沈腾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枪法。
“老大,说真的,这棍子要是装上一个枪头,比咱的那铁枪好使得多了,但就这柔韧性,能舞出枪花来,就赢了咱那大铁枪。”
对于包子的这个说法,沈腾深以为然。
包子立志要做“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大丈夫,自己将来的马鞍子马磴子将会是他马战的利器之二,但他手中尚缺少一件利器。
究竟什么样的武器,最适合马战呢?
自然是枪。
与其他兵器相比,枪为“兵器之王”,自然有其道理,只一条,枪的攻击路线最直最短,只要把枪头伸出去即可。
而刀棍棒斧等其他兵器,基本上都需要先将兵器抡起来,在空中有一个大幅度的距离转移,就时间上来说,人家的枪尖子都捅你身上了,你的兵器还在空中飞舞呐。
枪击对于人体的伤害,与其他兵器相比,也最深最狠,因为他的伤是贯穿伤,聚焦于一点,作用力也就最为集中。
但枪却又最为难练,对方一旦躲过你的枪尖那一点,你手里的大枪就等于是一个烧火棍了,没了多少用途。对方一旦错过你的枪尖那一点,甚至可以抓住你的枪杆子争夺枪的使用权,或者限制枪的使用权。
因此,历史上最出彩的马上战将,以枪法大家为最。皆因其最难得。
沈腾想起了小时候,家里每逢春节,便会在门上贴门神,左边尉迟敬德,右边秦琼秦叔宝。对了,尉迟敬德便是马战高手,一把马槊在手,几乎无敌于天下!
“哦,马槊!”
沈腾终于想起来了,马战利器第一,当属马槊。
他貌似记得,这马槊的制作,便是以一种叫做桑拓木为原材料,说不定,这在银坑洞砍回来的,便是桑拓木呢。
说干就干,沈腾当即就叫来工匠,交代下去,先将这木材劈成小拇指粗细的一根根长木条,要丈八,长短一致,然后,将木条浸泡在桐油里约半年,后面,拿出来再阴干,然后,几根木条捆扎成一根木棍,外面用丝麻布裹扎,每裹一层,便刷一层桐油,每裹一层,便刷一层桐油,如此反复,最后,木棍的粗细以成年人一握即可。
再叫来铁匠师傅,沈腾寥寥几笔,勾画了一个铁质枪头的模样。
包子他们看着沈腾忙乎,都知道是好事情,也都知道腾哥儿是在给他们制作好东西,但这家伙的工序动辄就是半年,估计全部完工,要一年滞后了,因此,就显得尤其惆怅。
“惆怅个屁啊,老子把几百年后的利器提前拿出来,送给你们,你们还嫌弃时间长了?”沈腾给包子二球蝗虫一人一巴掌,三人连忙屁颠屁颠地搬来凳子,请腾哥儿坐下,喝杯茶,消消气。
真正的马战,对人的要求并非你武艺多高多强,而是身高臂长力气大,眼疾手快者胜。
当然,战马的质量尤其重要。
西域马高大威猛,短距离冲刺时爆发力强。草原马耐力坚韧,长途奔袭是其优势。而蜀汉的山地马则体型较小,能负重,却不善奔跑。
“也许,该向西域那里发展发展才是。”沈腾想。
珠算培训班学员毕业的第二天,沈腾他们却意外地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说这位客人特殊,是因为这位客人身份显赫,但却是一个“贼”——偷酒贼。
当初在永昌郡城举办的那场商品博览会上,有个年轻俊逸帅气无比的小帅哥带着一个小书童专门偷酒喝,这事儿曾经被张俊和林豆豆二人看到,若不是看这小贼长得实在惹人喜欢,早就被捉贼捉赃,拿在当场。
虽然二人当时没有声张,但怎么可能不告诉师傅咧。
沈腾对于出现了如此可爱的偷酒贼,也只是呵呵一笑了之,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后来知道是大理段氏的族人,名字却是响亮得一塌糊涂——段誉。据说是段氏最着名的花花公子段正淳的儿子。
这段正淳整日无所事事,到处晃荡,是南中最着名的街溜子带头人,年近四十了,却整日里沾花惹草,不知所谓,但却生了一个十分聪颖帅气的好儿子。
段誉自幼饱读诗书,读得有点书呆子气了,整日带着一个名叫“麻圆儿”的小书童东游西逛看风景,与他老爹相比,这小子显然更具有祸害良家妇女的资本,但却从无流言蜚语流传。
“这是个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