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敌干预临头,应对转机初现
蒋瓛带来的消息如同惊雷,在李明心头炸响。
北元残余势力暗中联络周边小国,意图干预大明内政,矛头直指李明推行的吏治改革。
密信上,白纸黑字,字字诛心,控诉李明“扰乱朝纲”、“结党营私”,甚至编造他意图谋反的荒谬罪名。
李明面色铁青,指节攥得咯咯作响。
他知道,这是冲着他来的,是那些被他革职抄家的贪官污吏,勾结外敌的反扑!
“好一个借刀杀人!”他咬牙切齿,眼中寒芒闪烁。
这帮蛀虫,还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北元残余势力散播的谣言,如同瘟疫一般在朝堂蔓延。
一些原本就对李明心存不满的官员,此刻更是添油加醋,大肆渲染。
朝堂上,议论纷纷,人心惶惶。
“李大人这改革,是不是太激进了些?一下子得罪这么多人,恐怕……”一位官员压低声音,故作担忧地说道。
“谁说不是呢?树大招风啊!听说北元那边都开始蠢蠢欲动了……”另一位官员附和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幸灾乐祸。
蹇义原本坚定的眼神也开始闪烁不定。
他虽然敬佩李明的为人,但也害怕被卷入这场政治漩涡。
他犹豫着,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李明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冷笑。
墙头草,随风倒,这些人,终究是靠不住的。
他环视四周,目光如炬,语气坚定:“诸位大人,谣言止于智者。我李明行的端,坐得正,任凭他们如何污蔑,也改变不了事实!”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如今大明初立,百废待兴,吏治清明,方能国泰民安!我绝不会向任何势力低头,更不会放弃改革!”
李明掷地有声的话语,在朝堂上回荡。
一些官员被他身上散发出的凛然正气所震慑,原本动摇的心思也渐渐安定下来。
李明走到御书房外,深吸一口气,正要推门而入,却听到里面传来朱元璋低沉的声音:“……你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置?”
李明的手停在了半空中……
李明没有直接硬刚外部势力,而是玩了一手“农村包围城市”。
他派出心腹,乔装打扮深入民间,收集百姓对吏治整顿的真实反馈。
那些被贪官污吏欺压多年的百姓,如今终于翻身做主人,一个个拍手称快,对李明的改革感恩戴德。
收集到的民意汇成一本厚厚的册子,李明将其呈递给朱元璋和满朝文武。
官员们翻阅着册子,原本轻蔑的表情逐渐凝固,取而代之的是惊讶、疑惑,最后变成难以置信。
“这…这怎么可能?”蹇义瞪大了眼睛,手中的册子仿佛千斤重。
册子上,百姓们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吏治整顿带来的巨大变化:田税减轻了,冤案昭雪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这都是真的?”一位官员不可置信地问道。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李明微微一笑,自信满满,“民意不可违,诸位大人,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官员们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这一招“围魏救赵”,彻底打乱了外部势力的阵脚。
他们没想到李明会来这一手,原本的计划全盘落空。
但外部势力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加大火力,攻击李明的清查方式,试图从中找到漏洞。
各种谣言、诽谤满天飞,甚至有人散布李明“严刑逼供”、“屈打成招”的假消息。
李明则祭出“现代管理学”这件法宝,严密防守,见招拆招。
他建立了完善的举报制度,鼓励百姓监督官员,同时对查办的案件进行公开审理,接受百姓监督。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外部势力的攻击如同打在棉花上,毫无作用。
双方你来我往,如同高手过招,局势紧张到了极点。
朝堂上,气氛凝重,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火药味。
“李大人,你这清查力度是不是太大了些?搞得人心惶惶啊!”一位官员阴阳怪气地说道。
李明冷笑一声,“力度大?这才哪到哪?我劝某些人,最好赶紧收手,否则,别怪我不客气!”
就在这时,蒋瓛匆匆走进大殿,在李明耳边低语了几句。
李明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好,我知道了。”
他抬起头,目光如炬,扫视全场,“诸位,好戏才刚刚开始!”
李明今日本官便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说罢,他拿出一沓证据,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外部势力与贪官勾结的种种恶行,从密信往来到利益输送,铁证如山。
这证据一公之于众,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官员们一个个义愤填膺,“哼,这些外敌和贪官,竟如此狡诈阴险!”蹇义涨红了脸,怒目圆睁,“妄图扰乱我大明,实在可恶!”王景弘也是一脸冷峻,“此等行径绝不能姑息!”其他官员也纷纷附和,谴责之声不绝于耳。
他们的脸上满是愤怒与不屑,仿佛要将那些阴谋者生吞活剥。
此时,王景弘和蹇义等官员快步走到李明身边,将他紧紧围住。
他们的眼神中满是信任与支持,那目光炽热得仿佛能将李明包裹起来。
李明只觉一股强大的力量注入心间,他胸膛一挺,眼神中满是斗志,就像一头即将冲向战场的雄狮,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
然而,李明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
他深知,外部势力虽然暂时受挫,但肯定不会就此罢休。
他缓缓走到大殿门口,望着远方,眼神中充满警惕。
他的目光犹如鹰眼一般锐利,仿佛要穿透那层层云雾,看清隐藏在暗处的危险。
他微微皱着眉头,嘴唇紧抿,脑海中飞速运转,思考着下一步的应对之策。
周围的官员似乎也感受到了他的严肃,大殿内渐渐安静下来,只余一丝紧张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