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行回到家,坐着想了一会儿,猜到了老太太叫他吃饭的目的。
老杨家是想护住那对夫妻吗,难不成有啥源缘,还是受人所托?
他要不要去问问或者提醒他们……
老杨家一直以来都没出过错,老太太掌家有方,而且家里自从团宝活过来之后,那是一年比一年好,他们会犯这么明显的错?
还明晃晃的告诉他,他们家想帮助牛棚的夫妻。
大队长媳妇儿见丈夫在老杨家吃了晚饭后,一直坐在堂屋,也不睡觉,一会儿皱眉,一会儿纠结的样子。
她披了件衣服走上前:“你这是想什么呢?吃完饭回来一直坐这里,有什么难题我给你出出主意。”
孙长行觉得媳妇儿说的有理,两个人想总比一个人想的清楚。
然后,孙长行把在老杨家发生的事儿,还有之前老太太帮助牛棚妇人找产婆的事儿,都告诉了媳妇儿。
他把自己的想法也说给了媳妇儿,想让陈氏帮他分析分析。
陈氏听了后,也想了一会儿,但她觉得老杨家不会无缘无故帮他们,猜测是受了牛棚夫妻的恩惠了。
而且,她也不能让丈夫去提醒,老太太多睿智一人,不可能明着犯错误给你看。
老杨家这几年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好好的日子不过了?怎么可能呢。
他们敢明着告诉你,他们要帮着牛棚夫妻,估计牛棚那两个是可帮之人,无利不起早。
老太太既然告诉了你办法,你要是觉得可行,就帮帮那只牛,别让它冻着了,牛是他们村里重要的财产,可得守护好。
孙长行觉得媳妇儿说的有理,他不用明着帮,顺带着帮了他们,别人也说不出什么。
想通了后,他也不纠结了,回屋睡觉,准备明天就找人修牛棚,现在天还暖和,来得及。
冬天来了,要是真冻死人了,他估计也得挨批,再说,他也做不出让人冻死的事儿。
第二天,孙长行就叫上几个村里的年轻人往桃花山砍木头。
牛棚只是漏风,他用木头给他围一圈,再糊上黄泥巴,那就暖和了。
屋里的火炕,他就帮不了了,毕竟牛也不需要睡火炕不是。
老杨家的人知道了大队长的举动,老太太说的,他听了。
既然用木头搭房子,那杨卫西就是木匠,他主动加入。
杨玲儿带着杨锦华跟厉少炎,看着坡上忙活的那群人,她就觉得她奶真厉害,能说动大队长帮助下放的人。
他们桃花村的大队长也是个好人,她以后也可以帮帮他们家。
厉少炎不明白,老杨家为什么要帮助牛棚那两人,只不过他刚来,不知道个中缘由。
他过于好奇,问了杨玲儿,杨玲儿跟他讲了县城的事儿,也说了那两人的身份,她是能帮就帮。
就跟厉少炎一样,来了老杨家,他们也是能帮就帮,只要她想帮,就没有帮不了的,没人会查到他。
“你不用担心,没人会知道我们家在帮他们,也没人会知道,你在我们家,放心好了,”杨玲儿像一个小大人一样对着他说话。
厉少炎有点呆住,他不知道杨玲儿知道什么,不过她不会害她就是。
她确实有点厉害!!
三人观看了一会儿,厉少炎就被叫走了,杨玲儿牵着杨锦华的手也回了家,等房子修缮好,她再来加固保暖。
牛棚,陈凤出了月子后就背着儿子在放牛,此时的她,还不知道,村里人在修缮牛棚。
放完牛,回到牛棚时看到乡亲们在盖屋子,她简直不敢相信。
没想到老太太真的帮他们找了大队长,来修缮牛棚。
他们夫妇遇见老杨家,来到桃花村真是遇上好人了。
等陈学礼下工回家,看到牛棚的变化,也是眼泛热泪。
他们夫妻两,何其有幸!!
乡亲们看到牛棚那两人,都不说话,干着活。
他们可不敢说话,也没那胆儿,只当看不见。
牛棚的修缮两天就完工了,比之前真是好太多了,不漏风,也像个家。
杨玲儿又使用精神力,对牛棚加了结界,保证密不透风,还能冬暖夏凉。
桃花村今年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村里又要开始冬闲了。
今年老杨家没养猪,不用喂,老太太省了一件大事儿,只管照顾那三只小鸡。
每天闲在家,纳鞋底,做冬衣……
她的好姐妹沈美丽,又成了老太太的情报员。
每日都会去老杨家报道,跟老太太讲讲闲话,唠唠家常。
沈婆子去年养了四头猪,赚了不少,今年养不成了,一直遗憾着。
她也想盖青砖大瓦房,把房子盖的好看点儿。
老太太一听她有养猪的想法,立马制止她,外面世道变了,不让养猪,警告她不能冒险。
沈婆子知道老姐妹是好心,她也不怪罪,养猪她也只是想想而已。
何况,家里能有现在这样,也全靠老杨家指点养猪,养鸡,沈婆子识好歹。
村里进入冬闲后,陈学礼就比较轻松了,没有那么劳累,还能看会儿孩子。
陈凤还是每天放牛,这活停不了,除非下大雪。
当初两人被下放时,就带了衣服,夏天还不觉得,一进入冬天,真的受不了。
前几天老太太送去了家里破旧的棉花毯子,给垫着,一床旧的被子,应付初冬还可以。
到真的冬天来临时,恐怕还不够,何况还有个小婴儿要照顾。
陈凤之前提议让老杨家的孩子跟着他丈夫学习,家里孩子个个都愿意,老太太商量了下,几个大的跟着学,再回家教小的,人少也不打眼。
村里冬闲,每日晚饭后,家里几个大的都会偷偷上牛棚,请教学业。
等进入深冬后,老太太也不让他们去了,太冷,等明年开春再学。
家里几个小的受大的影响,也都爱学习,老杨家学习的氛围是真好,村里,像杨子轩谢启辰这么爱读书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