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糊进入煮开的沸水中,立刻凝固成了粉条。
没过一会,粉条就漂浮了起来。虽然唐瑜之前没有看过做粉条,但是看样子,这样粉条大概就是已经熟了。
然后唐瑜就知道旁边那几口一口比一口低的锅是做什么用的了。
原来那几个灶台不开灶洞口,是因为需要的就是冷水。
飘起的粉条被旁边的人用长筷子迅速捞起,放入凉水中,快速降温。
经过三次冷水的降温,粉条已经彻底冷却。
冷却的粉条被麻利的挂在一根小竹竿上。
正在唐瑜以为接下去,这粉条会被挂到外面的大竹竿上时。
这人却绕过灶台,径直走进了仓库。也没有如唐瑜预想的那样,将粉条直接挂在竹竿上。而是将小竹竿架在了两根大竹竿之间。
将小竹竿架在两根大竹竿之间,这个操作,唐瑜一看就明白了这样做,更好的利用了空间。
但是为什么要晾在仓库里呢?
转头问黄艳红:“他们为什么不直接晒外面,而要晒到仓库里面去呢?”
这时候,晒谷场上晾粉条的架子,也已经越来越多了,而且三脚架的脚上,也都压上了重物,明显也是不会再移动的样子。
“刚做出来的粉条不适合直接晾晒,直接晾晒在外面,粉条表面会干的很快,但内部却会变得更不容易干。
弄得不好,里面还容易发霉。所以要先在室内先把水分沥干。”黄艳红将她知道的娓娓道来。
唐瑜点点头,果然劳动者的智慧,还是厉害的。
“那外面的这些架子既然现在用不到,为什么现在就开始架起来了?”张爱华也说出了自己的疑惑。
“这外面的架子可不是用不到,晚上就要用上了。”说话的并不是黄艳红或陈彩莲。
几人都往声音的方向看去,说话的原来是之前她们见过一面,嫁到村里了的知青杨慧芳。她与上一次一样,抱着孩子。
“到了晚上,会将里面的粉条全部拿到外面来,晚上天气冷,这些粉条里面的水分都会被冻上。
明天再用温水泡软,然后再挂回仓库里,晾上一天一夜,后天就可以拿出来晒外面了。”
唐瑜几人一听,更疑惑了。
为什么要这么多此一举呢?
“为什么要放外面上冻一次呢?”
“具体原理我也不懂,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说这样更方便晒干。”
唐瑜几人点点头。原来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之谈,这么做应该是有它的道理的。
“慧芳,今天你怎么有空出来了?”
以杨慧芳婆家的一贯作风,这时候见到能放杨慧芳出门闲逛,黄艳红是有些惊讶的。
黄艳红会这样问,杨慧芳也不奇怪。
扯出一抹无奈的苦笑,说:“你也知道我家的老虔婆,无利不起早。今天让我出来找你们,肯定不是让我来找你们玩的。”
听到这话,黄艳红和陈彩莲脸上的笑容同时没了。
听杨慧芳的意思,她婆婆这是打上她们的主意了。
不然她们实在想不到还有其他什么理由了。
杨慧芳见两人的瞬间消失的笑容,清楚两人这是猜到了。
“我们找个地方聊一会吧。”杨慧芳提议说。
唐瑜和张爱华与杨慧芳不熟,知道她们几人有话说,并不准备跟着,万一她们并不想让两人一起听呢?
于是说:“我们在这里再看一会,你们聊。”
黄艳红、陈彩莲明白两人的想法,与杨慧芳三人准备先离开这里找个地方继续聊。但是没走多远,三人就都停下了脚步。
因为她们发现她们竟然没有一个可以让她们单独说话的场所。
知青点,还有其他的知青,就算是女知青房间,也有王淑玲她们。
杨慧芳婆家就更不好了。黄艳红和陈彩莲两人也不想去。
现在这气温,杨慧芳还抱着孩子,去河边也不太好。
三人就这样愣住了。
唐瑜和张爱华见她们几人走着走着就不走了,于是走过去看看情况。
“怎么了?”
黄艳红勉强露出一个笑容说:“小玉、爱华,能借你们家坐一会吗?”
唐瑜和张爱华对视一眼,她们也没想到,她们竟然是因为不知道能去哪里,才停在这里。
两人连忙回答:“可以的。你们跟我来。”
杨慧芳没有来过唐瑜她们的家,只是听过这么一嘴。
刚听到几个新来的知青,租了这个房子时,她第一反应是:这房子都这么多年没人住了,还能住人吗?
但是后来每次上山路过时,她都会停下来看一看这个房子,见房子越来越好,也有些羡慕。
要是她那时,也有这样一间房子,该有多好。
但是她心里也清楚,将那样一个废弃的房子,变成这样一个能住人的房子,要花不少的钱。
光这一点,就不是她能承受的。
今天是她第一次走进这个房子,她终于看到了这房子里面的样子了。
果然跟她想象的一样温馨。
其实这房间,东西少的可怜,但是杨慧芳就是觉得很好,这里的一切都很合适。
“这个房子被你们收拾的真好。”杨慧芳不住的夸奖。她怀里的孩子,也伸着脑袋,不住地到处看着。
唐瑜和张爱华为几人各倒了碗热水,就准备回房间,为她们留出谈话的空间。
“你们在这里聊着,我们在房间里,有事喊我们。”
“这是你们家,哪有让主人避开的道理。”陈彩莲说。
“你们坐着吧,你们也已经是徐家村人了,听听也没坏处。”黄艳红也表示。
唐瑜与张爱华看向杨慧芳。虽然黄艳红和陈彩莲都表示让她们留下,但杨慧芳也是当事人之一,如果她不想她们留下,她们还是会选择回房间。
杨慧芳见两人看过来的,也赶紧表示:“对,你们也听一下吧。这可能也是你们将来会碰到的事情。”
唐瑜和张爱华这才坐下。
杨慧芳喝了一口水,又沉默了一会,才开口说:“你们大概也猜到了。我家小叔子也老大不小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姑娘。
我家那个老虔婆就把主意打到了你们头上,大概是在我身上尝到了娶知青甜头。”
杨慧芳苦涩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