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的眼皮微微颤动,最终缓缓睁开,深邃的目光中带着一丝探寻,又似乎蕴含着某种期待。
他定定地看着晁雄征,缓缓说道:“此事,你准备如何去做?”
晁雄征知道父皇这是在考较自己,心中早有腹稿。
他挺直了身板,目光炯炯地说道:“父皇,儿臣已经完成了一门学问,名为‘数学’,另有一门‘物理’,才刚刚开了个头。”
晁盖闻言,他笑着问道:“哦?这两门学问是何来历?”
晁雄征知道父皇聪慧,也未隐瞒,直接说道:“实不相瞒,乃是儿臣梦中九天玄女娘娘传授。”
晁盖闻言,并未露出丝毫怀疑之色,反而饶有兴致地问道:“九天玄女娘娘?莫非真是天佑我儿,要助我大宋一统天下?这‘物理’又是何物?”
晁雄征微微一笑,解释道:“父皇,这‘物理’乃是研究世间万物运行规律的学问,大到日月星辰,小到一草一木,都囊括其中。通过研究这些规律,我们便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从而改造这个世界。”
晁盖听得津津有味,连连点头。
他感受到这“物理”之中蕴含的巨大潜力,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宋未来的繁荣昌盛。
他迫不及待地说道:“好,好,好!雄征,你尽快将这‘物理’写出来,呈给朕一观!”
“儿臣遵旨。”晁雄征连忙应道。
晁盖龙颜大悦,捋着胡须,笑眯眯地看着晁雄征,眼中满是赞赏之色。
他忽然正色道:“雄征,你若能将这两门学问着成书,那可真是功德无量,足以与圣人相提并论了!”
晁雄征闻言,却摇了摇头,谦逊地说道:“父皇谬赞了,儿臣所作所为,不过是实用之学罢了,怎敢与圣人相提并论?圣人教化万民,重在修身养性,而儿臣这两门学问,虽能创造财富,却难以教化人心。这世间,仍需儒家经典来教化世人。”
晁盖听了,眼中露出赞赏之色。
他欣慰地说道:“你能如此清醒,朕心甚慰。不错,这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者富国强兵,一者教化人心,方能使天下太平。”
御辇内的气氛,更加融洽和谐。
短暂的沉默后,晁雄征抬起头,眼神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缓缓说道:“父皇,儿臣还有一事相禀……”
晁雄征顿了顿,语气中带着几分深意:“父皇,儿臣以为,如今的科举制度,对经义的考校过于重视,而对时务策的考校却有所不足。长此以往,选拔出来的官员大多只会吟诗作赋,却不懂得治国理政。”
晁盖沉吟片刻,问道:“依你之见,该如何改进?”
“减少经义考校,偏重时务策,并加入儿臣所创的‘数学’与‘物理’。”晁雄征眼神明亮,语气坚定。
“哦?你这新学问也要开科取士?”晁盖饶有兴致地问道。
晁雄征摇了摇头:“儿臣以为,不必单独开科。只需将其融入科举之中,择其优者,分管不同事务。熟读经义者,可掌管礼乐教化;精通算学者,可掌管财政赋税;通晓物理者,可掌管工程制造……”
晁盖眼中精光一闪,抚掌赞道:“妙啊!如此一来,便能将天下权利分开,各司其职,岂不妙哉!” 稍作停顿,他又有些担忧地问道:“只是如此一来,官员的统属该如何划分?岂不乱了套?”
晁雄征胸有成竹地解释道:“父皇不必担心,儿臣已有腹稿。可将官员分为不同类别,分别掌管不同事务,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为朝廷效力。” 他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从官员的选拔、任用,到部门的设置、职能,都做了详细的规划,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晁盖听得连连点头,眼中满是赞赏。
父子二人你一言我一语,思维碰撞,殿内气氛热烈。
讨论良久,晁盖龙颜大悦:“此乃良策!朕明日便召集宰相和参知政事,商议科举改革之事。”
晁雄征的脸色却骤然一变,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满:“父皇,此事为何要与他们商议?”
晁盖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叹了口气道:“雄征,你有所不知,如今朝中大权,尽数掌握在吴用和张叔夜手中。朕虽贵为天子,却也身不由己啊。” 他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又带着一丝苦涩:“吴用与朕乃是多年至交,朕对他委以重任,他却……” 晁盖没有继续说下去,但话语中的含义已经不言而喻。
晁雄征闻言,勃然大怒:“岂有此理!父皇乃是一国之君,他们竟敢如此僭越!” 他猛地站起身,在殿内来回踱步,一股怒火在胸中燃烧。
晁盖看着儿子愤怒的样子,心中五味杂陈。
他缓缓说道:“朕何尝不知?只是……”
“只是什么?”晁雄征猛地停下脚步,目光如炬地盯着晁盖。
“唉……” 晁盖长叹一声,“朕与吴用情同手足,当年……”
“父皇!” 晁雄征打断了晁盖的话,语气坚定地说道,“君臣有别,岂能因私废公!”
晁雄征怒火中烧,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意,沉声道:“父皇,自古以来,权臣乱政者,不在少数。若不加以制约,必将尾大不掉,祸国殃民!”
晁盖眉头紧锁,似乎在权衡利弊。
晁雄征见状,继续说道:“父皇,儿臣以为,宰相之权过于集中,容易滋生腐败。不如废除宰相,恢复六部制,六部尚书直接对父皇负责,互相监督,互相制衡,如此才能保证朝廷的清明廉洁!”
晁盖闻言,面露难色,缓缓摇头道:“雄征,此事万万不可!宰相辅佐朕处理朝政,功不可没,岂能说废就废?再说,六部事务繁杂,朕一人如何能够处理得过来?”
晁雄征早知父皇会有此一问,他微微一笑,成竹在胸地说道:“父皇,儿臣知您心有顾虑。不妨效仿明朝之制,设内阁大学士,辅佐陛下批阅奏章,但不赋予宰相之权。六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如此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防止权力过于集中。”
“明朝?”晁盖疑惑地看着晁雄征,显然对这个陌生的朝代感到好奇。
晁雄征耐心地解释道:“明朝虽已覆灭,但其制度仍有可取之处。内阁大学士只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并无决策之权。真正掌握实权的,还是六部尚书。六部之间互相制衡,彼此监督,从而保证朝廷的稳定。”
晁盖听罢,陷入了沉思。
他仔细分析着晁雄征的建议,越发觉得可行。
只是,他心中仍有一丝犹豫。
晁雄征看出了父皇的顾虑,便开门见山道:“父皇,儿臣此举,并非针对吴用和张叔夜,而是为了朝廷的长治久安。权力过于集中,必然导致腐败。只有将权力分散开来,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晁盖闻言,豁然开朗。
他终于明白,晁雄征并非是想夺权,而是想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权力制衡机制,确保大宋江山永固。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雄征,你说的有道理。宰相之权,确实应该分散。朕决定,废除宰相,重设六部!”
“父皇圣明!”晁雄征闻言大喜,连忙躬身行礼。
御辇内的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
晁盖看着儿子兴奋的样子,心中也感到一阵欣慰。
他笑着问道:“六部重设之后,该如何排序?又该由何人掌管?”
晁雄征早已有了打算,他不假思索地说道:“六部互不统属,不分高低,皆由父皇直接领导。”
“至于人选……”晁雄征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吴用老奸巨猾,可以让他担任吏部尚书,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张叔夜刚正不阿,可以让他担任刑部尚书,负责刑狱的审理和判决。至于宋江,他精通庶务,可以让他担任户部尚书,负责财政的收支和管理。”
晁盖听罢,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他沉吟片刻,又问道:“那礼部、兵部和工部呢?又该由何人掌管?”
晁雄征微微一笑,神秘地说道:“父皇,此事不急,儿臣心中已有腹稿,待日后慢慢安排便是。”
御辇缓缓驶入皇宫,停在了乾清宫门前。
晁盖从御辇上下来,看着儿子,意味深长地说道:“雄征,此事关系重大,切不可操之过急。朕乏了,先回去休息了。”
说罢,晁盖便转身走入了乾清宫,留下晁雄征一人站在原地,若有所思。
“殿下,咱们现在去哪儿?”贴身护卫轻声问道。
晁雄征抬起头,望向后宫的方向,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去给母后请安。”
他转身向后宫走去,身后跟随着一队全副武装的亲兵,脚步坚定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