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刘府后,少不了的是陈氏与刘时行等人的寒暄。
待回到屋里,陈氏脸色转变,忧心道,“你刚刚就不该和那县主如此说话,万一这话被二公子听到了,那这婚事…”
“无妨的娘,若二公子就因为我说的话而拒婚,那这婚事女儿不要也罢。”刘清荷面对着陈氏说的是云淡风轻。
陈氏叹息一声,“娘只是不想你错过,这二公子是佳婿,不然那县主也不会倾慕他。”
刘清荷与宋辞之间的约定陈氏自然是不知的,可身为母亲,她的想法刘清荷也能理解,所以她搀扶住陈氏换了话题,“娘就不必担心我了,你和阿蘅刚到京城,还是先好好歇息几日。”
陈氏知道女儿心中已有了主意,也就不再多言,只就着刘清荷的手上床歇息去了。
“刘妈,你也早点去休息吧。”刘妈点头应下,就在一旁的小塌上歇下了。
刘清荷轻手阖上门后,才去看弟弟刘蘅。
刘蘅的屋子在对面,刘清荷进屋后便见刘蘅正在整理箱子里的书卷。
“姐姐怎么过来了?”刘蘅看了眼刘清荷后便继续埋头整理。
“你带了这么多书过来?”刘清荷见满满一箱子的书便笑道。
刘蘅与刘清荷五官有些相像,只是刘蘅的肤色偏黑,阳刚一些,他回以一笑,“是啊,因为不知道要在京城待多久,我又不想落下功课,就都搬了过来。”
他又指了指那边柜子,“这里刚好有柜子,我可以把书都放上去。”
刘清荷点头,她也正是看中了这个柜子,才将刘蘅安置在这屋住。
“你别弄的太晚了,若是弄不完就明天弄吧,早些休息,知道吗?”
刘蘅点头应了声,待刘清荷将要跨出门外时,却被刘蘅给叫住。
“怎么了?”刘清荷见刘蘅收敛了笑意,脸上突然正色。
“姐姐,我希望你是因为喜欢那个人才嫁给他,而不是因为一纸婚约。”
刘清荷还是第一次听刘蘅说这样的话,而实际上她这个弟弟很少在她面前提及她的婚事。她眉眼一弯,微笑道,“知道了,谢谢。”
刘蘅也回以一笑后,便继续埋首整理,刘清荷这才继续跨门而出。
那日过后,刘清荷原以为姜宓这么一闹,宋辞那边会有些别的消息会传来,可实际上一切却仍是按部就班,于是成亲的日子便已近在眼前。
陈氏从岭南老家带来了嫁衣,上面有岭南的刺绣,样式却有别于京绣或者苏绣,她让刘清荷试了下,大小正好。
郑氏也为刘清荷准备了嫁衣,虽也合适,但既然陈氏也带来了,自然刘清荷便是穿她带的那件了。
“这岭南的样式确实不多见,而且这金丝镶边的工艺还真是好看呢。”郑氏摸了摸嫁衣称赞了句。
陈氏感激郑氏为自己女儿的出嫁做了如此多的准备,便又有些不好意思道,“也是一件旧式的嫁衣了,自然比不得大嫂准备的,此番真是劳烦大嫂了。”
郑氏笑道,“这有什么,清荷嫁的可是宋家,你大哥也嘱咐我了,说是要为清荷准备最好的嫁妆,你啊,就放心地把这些事都交给我,你只需在出嫁那日,坐在上首,喝上一杯敬茶就好。”
陈氏也灿然一笑,这时门外婢女禀道宋大人来了。
“宋大人真是有心了,应该是知道了你这岳母来了京城,这才想来拜见你。”郑氏是羡慕陈氏的,有这么一个高门的女婿,可此时说话若是透露半分酸涩自然是不妥的,因为保不齐她往后还要依仗三房,依仗这个侄女婿。
陈氏在岭南早已见过宋辞,不过来京之后却是第一次见他,陈氏觉得宋辞果然是世家出身,这礼数自然是妥当的,于是她也不留郑氏了,带着刘清荷便去前院见宋辞。
宋辞今日过来确是为了拜见陈氏,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
“不知妻弟可在?”宋辞自己提出要见刘蘅,这倒是让刘清荷有些诧异。
陈氏却没想那么多,她是欣赏于宋辞这礼数,毕竟往后刘蘅也算是他的弟弟了,那他要见一见不是也应当嘛,所以她高兴道,“在呢。”她唤刘妈去请人过来。
刘蘅听说是宋辞要见他,便立即换了身衣衫,因着对方是未来的姐夫,刘蘅一见宋辞便上前拘谨见礼。
宋辞也回礼道,“阿蘅可要在京城上学?”
刘蘅愣了一下,他偷瞄了眼姐姐刘清荷,后者却暗自轻轻摇头,似在说自己并没有和对方说过此事。
“是的。”刘蘅回神,如实点头道。
“上官先生正在宋府授课,若阿蘅不嫌,也可来上课。”
“上官先生?可是上官离,他可曾是帝师啊,像我这般的人也可以去吗?”刘蘅有些不敢相信,他以为只要有私塾先生愿意教他就好,但却没想到自己竟有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毕竟那上官离可曾是天子的老师啊!
宋辞微笑道,“当然可以,若阿蘅愿意,我便带你去见见他。”
刘蘅连连点头,欣喜若狂道,“愿意,当然愿意,多谢姐夫。”
陈氏在旁听得激动,而刘清荷却是不由看了宋辞好几眼。
待宋辞告辞离府,刘清荷去送他,将人送到门口时,还是忍不住问他,“你怎么知道阿蘅在寻先生?”
宋辞道,“你忘了我的官职了?若要知晓,又有何难。”
刘清荷后知后觉,暗忖自己倒是差点忘了这一茬,宋辞既是刑部侍郎,那么要查某个人的行踪,总是比旁人要容易的多。
不过将这等本事用在刘蘅身上,刘清荷还是觉得宋辞有些大材小用,也觉得大可不必如此。
“上官离曾是帝师,而阿蘅的父族没了官身,母族又不显,即便如此,他还能去吗?”刘清荷自然是想不通的,因为她自知既然是名师,那收的学生当是个个有背景有身份的,若如刘蘅这般的,应该是不行吧。
“无妨,上官离也曾是我的老师,我若修书一封给他,他应该会答应的。”宋辞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