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就算原本有点胆小的老三,在大哥、二哥情绪的怂恿、熏陶下,自然也不会摆出害怕的样子。
三人一合计,就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探险”。
只是……事情根本与他们想象中的探险不一样!没有威风凛凛,只有快被吓破胆的三个学生!
镜头里,三个少年瑟缩在一起,他们的背景,则是一片漆黑,借着手电筒的光,差不多能看出来,是一座教学楼。
只不过,那教学楼明显是被弃用的,仔细地看,甚至能看到斑驳的墙体,还有歪七扭八的铁护栏。
正在这时,一阵风吹过,废弃教学楼上,没有关上的门窗,突然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让镜头前的三个少年不禁又抖了起来,连着手机屏幕也跟着晃动起来。
“主播,求求你,快救救我们吧。我们从昨晚到现在,已经在这里待了超过二十四小时了,怎么也走不出去……”
镜头前最右边的一个少年开了口,他在三人当中体型最胖,他一开口,剩下的一人和老三都转过头巴巴地看着。
“你是三人中的老大吧。”
虞初见道:“你来说吧。”
老大看上去有点憨厚胖墩,但讲起事情来,倒还是挺利索的。
他还不忘先夸一下虞初见:“主播小姐姐,你真神,我们还没有介绍自己呢,你就一眼看出来我是老大了。”
“我们仨是高中生……”
在老大的叙述中,事情的经过也就清楚明了。
每个来到六中读书的新生,都会在新学期听到关于老六中旧址闹鬼的传说,据说这个传闻已经相传了二十年了。
二十年前,京市还没有这么大,那个时候的六中还叫实验高中,当时的实验高中在京市很有名,坐落在老城区胜利路的黄金地带,算是老城区的中心地带,当时也是十分繁华的区域。
每个年代的学生,有每个年代特有的压力,尤其是初三、高三的压力,经历过的人应该都知道。
当时学校老师为了缓解高三学生的压力,便提议组织一次郊游。
高三年级共有十个班,文科四个班,理科六个班,每个班各有四十多个学生。
但最后只有理科一班的师生参加了郊游。
理科一班的整体水平在全年级领先,班主任思想开放,并不古板,他一直提倡学习要劳逸结合,所以顶着巨大压力组织了那次郊游。
也是想给其他班级打个头阵。
那是一个周日的上午,学生四十四人加上四名老师,包了一辆大巴,去京都郊区的翠岭山郊游。
翠岭山在京市的西边,中途要过一条宽宽的江,江的名字叫幽澜。
本来一切都很顺利,也如班主任所想的那般,高三学生在翠岭山下,暂时放下了高考的压力,投到自然的怀抱,享受这难得休闲的时光。
甚至在回城的路上,他们都忘记了疲惫,在车里兴高采烈地谈着郊游时的种种,有的高兴唱歌,有的热情鼓掌。
整个大巴上都是欢声笑语。
但是大巴车行驶到幽澜江的时候,发生了意外。
司机突然像是中了邪一样,面目狰狞扭曲了起来,坐在司机旁边的一位老师见状,还以为是司机突发疾病,刚想让司机将车子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的时候,司机却突然像发了疯的一样,直接向右打了方向盘,然后一脚油门,将车子直接开进了幽澜江。
直到二十分钟后,这场灾难才被过路之人看到并报警。
等到救援队赶到的时候,车里的学生已经凶多吉少,除了救上来五名学生以外,其余的四十四人全部遇难,包括四名老师,和大巴司机。
四十四条生命因为这次的意外,全部魂归深不见底的幽澜江。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44条生命,又是重点高中的高三师生,不仅是实验高中坐落的区,就连市里也派出了很多救援队,第一时间参与打捞车辆和遇难者的遗体。
市里的教育局,也高度重视,第二天就紧急发文,取消了各个学校的野外郊游活动。
但仅仅取消郊游平息不了媒体的争相报道和学生家长的痛心悲伤。
实验中学也遭受了来自各方的攻击,甚至有许多学生直接不去上学,直到学校对遇难师生的家属们进行了巨额赔偿和各种安抚,这件事才算慢慢过去。
那五名幸存者,被送到医院及时救治,虽然身体没有什么大碍,但却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因为太过于恐惧,对当天发生的事情,都讳莫如深。
其中有一个平时就比较胆小的女生,出院回家之后,就开始精神恍惚,时而喃喃自语,时而疯狂大笑。当有人问及幽澜江之事时,她又会情绪激动,到处躲藏。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是在这件事发生的七天之后,也就是所谓的头七当天。
学校的保安在夜里照常巡逻的时候,突然发现三楼有个教室的灯竟然亮着。
今天是周日,并没有学生上晚自习,保安以为是电路出问题了,便上楼查看情况。
走到亮着灯的教室门前,却发现门口还有一大摊水迹,他正纳闷哪里来的水,一抬头,发现亮着灯的竟然是高三理科一班。
而这个班,就是七天前才出现事故,几乎全班全部遇难的班级……
保安心里害怕极了,可还是推开了班级的门,更诡异的一幕发生了。
原本全部遇难的学生此时正整整齐齐地坐在班级,认真听课。
讲台上,还站着一个正在激扬讲课的老师。
每个人的衣服都是湿哒哒的,有的还在滴着水,教室的地面上全是一滩一滩的水渍。
保安以为自己眼花了,他眨了眨眼,可是眼前的场景依然是全班学生在听课,他这才反应过来,自己遇到脏东西了。
他想转身逃跑,可这个时候,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却突然转过头,对他微微一笑,然后道:“这位同学,该上课了,怎么现在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