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前也来问过两次,都被林复白给打发走了,这次他其实也没抱太大希望,只是没想到开门的是陈汐。
陈汐昨晚还在想把这里的东西搬进陈府,今天王献就来了。
她沉吟了片刻,还是没有立即答应,“王师傅,等几日吧,我需要商量一下。”
陈汐只是有这个打算,具体还是要问问林复白再说,毕竟她也不懂打铁,万一林复白觉得这里更方便一些呢?
王献见她松口,不由松了口气,没有继续逼问,他起身抱拳,“多谢陈娘子,那我过几日再来。”
这间铺子并不值钱,但这是他师傅留下的,他买下来也算是留个念想。
陈汐点点头,将他送了出去。
晚些时候,她就将小云喊来,把小云用的东西都搬了过去。
小云自然是开心的,谁不想住大房子呢,以后她就有更大的地方制作花露水了。
石草也一块来帮忙搬东西,全部搬到了后院的花园里,小云以后就要在这里干活了。
现在正是鲜花盛开的季节,圆圆他们本来在山下摘花,现在暂时也不用回去,院子里的花都够他们摘一段日子了。
至于吴氏和赵德,他们没有选择住在这里,而是继续回杏河村去住,理由是这里太大了,住不习惯。
陈汐也没强求,他们回去也好,毕竟村里还养着那么多家禽需要照顾。
郑氏也还是舍不得那些家禽,每日都会抽空回去看看,生怕别人给她偷了。
虽然这段时间都是吴氏在喂,但她还是把那些家禽当做自己的。
陈汐又去定做了一些家具,简单的将她住的院子布置了一番,如此,又过去了三日。
林复白也找到了许牧,许牧那日与方瑗分开后,便没有再回方家。
他在街上遇到了熟人,给对方许诺了二十两的报酬,那人才勉强同意他挤挤。
因为迟迟没有放榜,两人打算出来去打听下情况,往年放榜时间都在五日左右,而这次,竟然足足过去了七日,府衙依旧没有任何动静。
不少考生都聚集在茶馆内讨论,两人也去凑了个热闹,出来时便遇到了林复白。
林复白上前和许牧打招呼,许牧先与旁边的同伴告辞,然后才与林复白往人少的地方走。
“抱歉,这几日让赵兄担忧了,我本想回去与赵兄报平安,但是……”
许牧脸色有些古怪,提及方家,他便有些抗拒。
林复白没管他的纠结,比起他和方瑗的事,他更关心放榜的事。
“你可有打听到什么消息?为何今年迟迟没有放榜?”
许牧点点头,“倒是打听到一点情况,有些在衙门有人脉的人透露,说是知府大人因案首之事和参议们商议许久,却迟迟定不下来,前两日知府派人去青州城将李老爷请来了,应该明日便能出结果。”
林复白有些意外,“竞争这么激烈?”
“那是自然,考生众多,其中不乏真才实学之辈。”许牧说着,又沉吟道,“不过今年这种情况,却是少见。”
“往年偶尔也会有那么一名考生一骑绝尘,但几年才出那么一个,听他们所言,似乎今年不止一个,否则也不会让县令如此头疼,还特意去请来了李老爷。”
许牧说,不止李老爷,其中还有好几位致仕的学士,大家各持己见,这才迟迟未能定下。
林复白道,“不是有个叫吴然的,凭他的才学和背景,也不能夺得案首?”
许牧笑道,“他祖父的确是衡州知府,虽然在青州城很有分量,可在府城,却远远不够。”
青州知府与衡州知府平级,同样也是竞争对手,吴然的身份,还不足以让知府给他面子。
况且这么多考生,也不止吴然才有背景,有背景甚至比他强的多了去了。
林复白点点头,“原来是这样。”
林复白也没再多问,他压根就没想过在这群关系户当中争什么案首,只要能上榜就够了。
毕竟,他也不想再去服徭役了。
林复白说起了方瑗的事,许牧面色有些复杂。
“我也是受方夫人所托,你不必为难。”
许牧点点头,“多谢赵兄特来寻我,我不会再回去了,还请赵兄抽空将我包袱带来。”
“好。”
两人又闲聊了片刻,林复白便与许牧告辞,回了方家。
青州府衙议事厅内,十二位参议分列楠木交椅,大家都在交头接耳,其中一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端详着手里的两份考卷。
知府端坐在主位,眉头微蹙,他也是头次遇到这种事。
这两名考生若是岔开,必定都是案首,可偏偏这次凑到了一起。
虽然不少关系户,文章能过得去的,让其上榜倒也不是什么难事,但这案首却很重要,可不能随便乱定。
这些都是要抄送都察院,一坨狗屎成了案首,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而这次两名出色的考生,和他也没多大关系,因此才这般犯难。
两刻钟过去了,李老爷眉头也蹙了起来,一会儿看这篇,一会儿看另外一篇,显然,他也同样陷入了纠结之色。
许久,李老爷放下考卷,叹了口气。
知府道,“李老,对这两篇文章有何见解?”
李老沉吟道,“这两份考卷,难怪诸位讨论许久也未曾定下结果,着实让老夫也颇有些为难。
先说说这第一篇,字迹工整,开篇立意便令人眼前一亮。文中论述民生之策,竟引入了诸多新奇之法,此等思路,可谓别出心裁,极具实用价值,若是施行,于百姓生计大有裨益。”
他微微摇头,话锋一转:“然而,这文章弊病也十分明显。其书写格式全然不符我朝科考规范,段落划分随心所欲,用词更是大胆,诸多新词怪语,虽能明白其意,却有违传统辞章之道。
他沉吟道:“若是贸然将此卷定为案首,恐怕会引得诸多非议。”
接着,李老爷拿起另一份考卷,神色稍缓,说道:“再看这一篇,文章结构严谨,引经据典恰到好处,可见考生扎实的经学功底。
德政、仁治、礼义等方面完全符合我朝对科举文章的要求,堪称典范之作。”
但他话里又带出几分遗憾:“可有些美中不足。通篇文章虽文采斐然,理论上无懈可击,可落到实处,却缺乏可操作性。
所提之策,皆是些大道理,在实际政务中难以推行,颇有纸上谈兵之嫌。”
众人面面相觑,好嘛,看了半天,得出的结论与他们一致。
这也是他们争论这些天未曾得出结论的原因,这又请来一人,还是这般纠结。
知府道,“李老果然目光如炬,只是如今这案首之位悬而未决,不如李老说出心中人选,我等也好定夺。”
加上李老,便是十三人,如今他们十二人各持己见,两篇文章都有六票,只需李老再投出一票,便能决定此次案首的归属。
“老夫认为,科举之要,在于为朝廷选拔真正能经世致用的人才。
第二篇文章虽中规中矩,尽显经学功底,可世道变化,若治国理政皆依循旧例,空讲大道理,难以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反观第一篇,虽格式用词离经叛道,却满纸皆是对民生实务的独到见解,那些新奇之法,若能妥善改良运用,或可造福百姓。”
不少支持第一篇的纷纷点头,另外一篇的支持者皆是眉头紧蹙。
“知府大人,李老,恕下官不敢苟同。科举取士,规矩传承百年,岂是能随意更改的?这第一篇文章,格式混乱、用词荒诞……”
“何老此言差矣,将其定为案首,一来可激励更多士子开拓思路,二来也向世人表明,咱们青州府选才,不拘泥于形式。
至于其格式用词之错,可令其入府学后,由先生教导改正。”
众人又开始争论了起来,知府揉了揉太阳穴,这样的场面,已经持续五日了。
片刻后,知府咳了一声,“诸位,还请稍安勿躁,让李老将话说完。”
李老爷点点头,开口道,“何老所言,也有一定道理。科举规矩,自然不能随意践踏。但我等也需审时度势……”
又是一番长篇大论后,李老起身道,“选拔人才,是为了朝廷能更好地治理天下,造福百姓。若只看重形式,而忽视了文章的实质价值,那与买椟还珠又有何异?”
“若诸位坚持反对,我想老夫此番前来也无意义,便请郑大人自行定夺。”
这番话一出,众人也逐渐安静了下来。
这里不少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来这里商讨的意义,便是各抒己见,而非一家之言。
李老来,也只是让他参与投票,若是都反对他,他在这里也确实没有必要。
外面的考生并不知道府衙内的激烈争执,都焦急的等着放榜。
林复白这边才回去没多久,正和方夫人聊天的他,管家跑进来,激动的说,“夫人,赵公子,官府放出消息,明日便会放榜。”
这是方夫人特意叮嘱的,让管家盯着点动向,因此,他一得到消息,便跑来告知。
林复白也总算松了口气,等了这么多日,再不出来,他就要打道回府了。
(这章写的太卡了,还剩一章白天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