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大地,战鼓雷动,守将沈田子与傅弘之率领着兵马,本欲出迎夏军的挑战。
然而,一探听夏军势如破竹,声势浩大,两人心里不禁犯了嘀咕,哪还敢贸然前进?
于是,他们决定退守留回堡,并派使者火速回去向王镇恶等人报告。
王镇恶接到消息后,眉头紧锁,对王修说道:“刘公将十岁的义真托付给我们,我们理应竭尽全力辅佐他。
如今大敌当前,沈田子却拥兵不前,这如何退敌?
难道要坐以待毙吗?”
王镇恶虽然并非刘裕的嫡系,但他自从投靠刘裕以来,一直忠心耿耿,不负所托。
他的为人,还是值得称道的。
于是,王镇恶打发走了使者,决定亲自率军前去支援。
沈田子得知王镇恶要来,心中更加怨恨。
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便散布谣言说:“王镇恶打算杀光我们南人,把义真送回南方,他自己要占据关中称王!”
这谣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军营,几乎所有人都信以为真。
而王镇恶对此却一无所知,他匆匆赶到留回堡,与沈田子商议军情。
沈田子假意邀请王镇恶到傅弘之的营帐中,说有密计要商量,还让左右的人都退下。
王镇恶毫无防备,单枪匹马就进了营帐。
谁知,沈田子的族党沈敬仁突然率兵杀出,一刀就将王镇恶砍死在营帐之中。
沈田子随即假传刘太尉的密令,说王镇恶谋反,已被诛杀。
王镇恶本是前秦王猛的孙子,后来南奔投靠刘裕。
刘裕一见如故,提拔他为参军,一路升至上将。
没想到,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
傅弘之得知消息后,惊恐万分,连忙跑去告诉刘义真。
刘义真一听,急得团团转,立刻召来王修商量对策。
王修沉着冷静,他让刘义真披上铠甲,登上城墙,同时暗中命令亲军埋伏在城外,静待时机。
不一会儿,就见沈田子带着数十骑前来。
王修在城上遥呼,问沈田子王镇恶的情况。
沈田子下马回答,刚说出“镇恶造反”四个字,那埋伏的亲军就一跃而出,将沈田子团团围住,立刻将他拿下。
王修怒斥沈田子擅自杀戮大将,当即下令将他枭首示众。
这沈田子,实在是罪有应得。
随后,王修任命冠军将军毛修之为安西司马,与傅弘之等人一同出城迎战夏军。
在池阳一战中,他们击败了夏将赫连璝;
又在寡妇渡大败夏军,斩获颇丰,夏军终于退去。
此时,刘裕正镇守在彭城,未曾入朝。
他得知王镇恶被害的消息后,悲痛万分,上表朝廷,请求追赠王镇恶为左将军、青州刺史。
同时,刘裕又命令彭城内史刘遵考为并州刺史,兼领河东太守,出镇蒲阪;
征召荆州刺史刘道怜为徐、兖二州刺史;
调任徐州刺史刘义隆出镇荆州,并任命到彦之、张邵、王昙首、王华等人为参佐。
刘义隆年纪尚轻,府中的事务大多由张邵决定。
这天,张邵正在与刘义隆商议府中的事务,只见刘义隆眉头微蹙,似乎有些心事。
“义隆公子,近日关中局势动荡,您可有什么打算?”张邵问道。
刘义隆叹了口气,说道:“张邵兄,你也知道,我年纪尚轻,经验不足。
如今关中局势如此复杂,我心中实在有些担忧。”
张邵安慰道:“公子无需担忧,有我们在,定会竭尽全力辅佐您。
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定能度过难关。”
刘义隆点了点头,心中稍感安慰。
他知道,自己虽然年轻,但有这么多忠心耿耿的下属辅佐,他一定能够承担起这份重任。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义隆在张邵等人的辅佐下,逐渐熟悉了府中的事务。
他勤奋好学,虚心请教,很快就赢得了下属们的尊敬和信任。
而关中那边,虽然经历了王镇恶被害的风波,但在王修等人的努力下,局势逐渐稳定下来。
他们继续坚守城池,与夏军对峙,等待着刘裕的进一步指示。
日子一天天过去,关中局势依然紧张。
刘义隆在荆州也时刻关注着关中的动态,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独自坐在书房中,思考着如何应对当前的局势。
而张邵等人也始终陪伴在他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百姓。
他们相信,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刘裕又召来刘义隆,语重心长地嘱咐道:“王昙首这个人,器度深沉,真是宰相之才。
你以后遇到事情,一定要多向他咨询,这样才不会误事。”
刘义隆恭敬地应命而去,心中暗暗记下了刘裕的话。
刚安顿好刘义隆,刘裕又突然接到关中的急报,说是长安大乱,夏兵四面逼进。
这消息让一向雄毅沉鸷的刘裕也不免有些惶急。
原来,刘义真年少好动,喜欢和一群小人亲近,赏赐起来毫无节制。
王修常常加以裁抑,结果激起了众人的怨恨。
于是,有人开始诬陷王修,说:“王镇恶想要谋反,被沈田子杀了。
现在王修又杀了沈田子,难道他就不想谋反吗?”
刘义真一开始还不相信,但经不住身边人的不断灌输,竟然信以为真。
他急忙派遣心腹刘乞等人,去刺杀王修。
王修一死,人心惶惶,长安城里一天之内多次惊动。
刘义真只好把外军都召进来守卫,闭门拒守。
然而,夏兵却趁机又来进攻,秦地的百姓纷纷迎降,许多郡县都被夏军占领。
赫连勃勃更是入据咸阳,截断了长安的樵采和水源。
刘义真又恨又急,连忙派人飞马求援。
刘裕接到求援后,急忙派遣辅国将军蒯恩率军火速前往,同时召回刘义真。
另一方面,他又派右司马朱龄石为雍州刺史,代替镇守关中。
朱龄石临行前,刘裕对他说道:“你到了长安后,就催促刘义真轻装快速出发。
等他出了关外,再慢慢走也不迟。
如果关右实在守不住,你就和刘义真一起回来好了。”
刘裕心中暗自叹息,如果之前能更加谨慎一些,何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朱龄石走后,刘裕又派遣中书侍郎朱超石去宣慰河洛地区,随后继续前进。
蒯恩率先进入长安,催促刘义真整装东归。
刘义真开始收拾行李,把服装、货物、珍玩等东西都集中起来,足足收拾了三五天才弄好。
等到朱龄石驰马赶到长安时,刘义真还没有启程。
朱龄石一再敦促刘义真出发,刘义真这才勉强同意。
然而,刘义真身边的亲吏却趁机大肆掠夺财物,甚至强行掳走了一些美貌的妇女,将他们统统装上车辆。
车队蜿蜒前行,缓缓移动着。
行至半途,突然警报传来,夏世子赫连璝率领三万铁骑从后方紧追不舍。
傅弘之匆匆奔至刘义真面前,焦急地说道:“刘公急令,命我们迅速出关。
如今辎重繁多,队伍杂乱,一天难行十里,敌骑眼看就要追至,我们该如何抵御?
请立即弃车轻装,方能免遭不测。”
刘义真却固执己见,舍不得这些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辎重。
而那些亲吏更是贪得无厌,对傅弘之的话置若罔闻,依旧慢腾腾地行进。
傅弘之心急如焚,再次恳切地劝道:“义真公子,眼下形势危急万分,我们必须尽快出关。
这些辎重只会成为我们的累赘,不如果断舍弃,轻装简行。”
刘义真却摇头拒绝:“这些都是我费尽心血积攒的家当,怎能轻易舍弃?
再说,我们人马众多,岂会惧怕他赫连璝?”
傅弘之无奈地长叹一声,他深知刘义真已被贪欲蒙蔽了心智,再劝也是徒劳。
他只能默默祈求奇迹的降临。
然而,奇迹并未出现。
夏军的追兵愈发逼近,刘义真等人的行进速度却愈发迟缓。
众人都心知肚明,一场惨烈的战斗已是在所难免。
就在这时,一位亲吏突然跑到刘义真面前,提议道:“公子,我看我们不妨分头行动。
你带领一些精兵快马先行一步,我们在此拖住夏军。”
刘义真犹豫不决,他依然舍不得那些辎重和美人。
就在这时,夏军的胡哨声隐约传来,预示着夏军已经近在咫尺。
刘义真最终能否脱险,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