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国主始终心存疑虑。
他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安。
身边的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主张出兵,有的则持反对意见,声音此起彼伏,如同潮水一般涌来。
他的夫人也身着华服,在内宫中焦急地踱步,不时地派人前来请求他出兵救援秦国。
国主终于下定了决心,不借道给晋军伐秦。
他派遣司徒长孙嵩督领山东的军事事务。
长孙嵩身材魁梧,面容严肃。
他率领着将军娥清和刺史阿薄干,一行人浩浩荡荡地驻扎在了黄河北岸。
那里的风景壮阔,黄河如一条巨龙般蜿蜒流淌,北岸的草地一片枯黄,但战士们的士气却高昂如虹。
北魏的军队如同饿狼一般,时刻盯着南岸的动静。
一天,晋军的船只被风吹到了北岸,他们就像送到嘴边的肥肉,北魏军毫不犹豫地进行了抢掠和杀戮。
晋军的士兵们惨叫连连,鲜血染红了黄河的水面,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
刘裕得知消息后,怒火中烧,他立即派遣军队去攻击北魏军。
北魏的军队见到晋军来势汹汹,就像受惊的兔子一样逃跑了。
他们跑得飞快,马蹄扬起阵阵尘土,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淹没。
但等晋军一撤退,他们又像幽灵一般悄悄地回来了,继续在北岸游荡,寻找着下一个猎物。
刘裕眉头紧皱,他深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于是,他派遣了亲军队长丁旿,率领七百名勇士和一百辆坚固的战车,渡过黄河到北岸去。
丁旿身材矫健,眼神犀利,他手持长枪,站在战车的最前方,宛如一尊战神。
战士们们渡过黄河后,迅速排列成阵势。
每辆战车上都安排七名勇士,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手持兵器,严阵以待。
战车上还竖起了一面用旄装饰的旗帜,这被称为“白捽”。
白捽在风中猎猎作响,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
北魏的军队看到这种阵势,顿时感到莫名其妙。
他们瞪大眼睛看着,脸上露出了疑惑和惊恐的神情。
有的士兵甚至开始窃窃私语,议论着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突然,白捽高举起来,晋将朱超石率领二千人马如潮水般涌来。
他们个个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气势如虹。
朱超石身材魁梧,面容刚毅,他手持长剑,剑尖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他还带来了一百张连臂弓,那弓身如龙,弓弦如蛇,仿佛能够射穿一切。
战士们分别登上战车,每辆车又增加了二十人。
现在,每辆战车上都有二十九名勇士,他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北魏的都督长孙嵩看到晋军逼近,心中顿时焦急万分。
他担心晋军会发起猛烈的攻击,于是决定采用先发制人的策略。
长孙嵩率领三万骑兵,如狂风般席卷而来。
他们马蹄声如雷,尘土飞扬,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吞噬。
晋军毫不畏惧,他们发射弓箭进行反击。
箭如雨下,密密麻麻地射向魏兵。
魏兵纷纷中箭倒下,鲜血染红了草地。
但魏兵并没有退缩,他们仍然拼命进攻。
他们四面猛扑,如同饿虎扑食一般。
血肉横飞,战场上充满了惨叫和哀嚎。
晋军也毫不示弱,他们拿出了两种兵器进行反击:一种是数十斤重的大锤,那大锤如小山一般沉重;
另一种是三四尺长的短槊,那短槊如毒蛇一般锋利。
大锤砸过去,魏兵的头颅就像西瓜一样被砸碎。
鲜血四溅,脑浆迸裂,场面惨不忍睹。
短槊刺过去,魏兵的胸脊就像豆腐一样被洞穿。
他们痛苦地呻吟着,倒在地上再也无法起来。
再加上晋军居高临下,更容易击中魏兵。
他们就像靶子一样,任由晋军射杀。
魏兵抵挡不住晋军的猛烈攻击,纷纷后退。
他们跑得飞快,生怕被晋军追上。
但晋军的车阵却展开了攻势,四面蹂躏魏兵。
战车如巨龙般在战场上穿梭,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魏兵们被战车撞得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被碾死在车轮下。
长孙嵩见状,心中大惊。
他拨马逃跑,想要逃离这个死亡之地。
娥清也紧跟其后,生怕自己落单被晋军追上。
但阿薄干却慢了一步,他的马突然失前蹄跌倒在地。
阿薄干惨叫一声,被晋军踏成了肉泥。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惊恐和不甘,但生命却已经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
战场上硝烟弥漫,血腥味刺鼻。
晋军战士们呐喊着,挥舞着兵器继续追击魏兵。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杀意和决心,仿佛要将所有的敌人都消灭干净。
而魏兵们则狼狈不堪地逃窜着,他们的士气已经彻底崩溃。
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晋军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勇猛的战斗力,成功地击败了北魏的军队。
而北魏的军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损失惨重,士气低落。
这场战斗将成为历史上一段永恒的记忆,见证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魏兵稍一迟缓,就像被狂风卷起的落叶,瞬间被撞倒并碾死在晋军那如潮水般汹涌的车轮之下。
长孙嵩和娥清眼见形势不妙,拨马便逃,他们的身影在战场的硝烟中若隐若现,如同丧家之犬。
然而,阿薄干却慢了一步,他的马突然失前蹄,重重地跌倒在地。
紧接着,晋军的铁蹄如暴雨般落下,将他彻底淹没在尘土和血肉之中。
这一幕,让北魏的军队彻底见识到了车阵的威力。
那车阵宛如一条怒吼的蛟龙,在战场上横冲直撞,所向披靡。
魏兵们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他们纷纷四散奔逃,仿佛一群无头苍蝇。
此时,晋将胡藩和刘荣祖等人率领兵马前来支援朱超石。
他们如同猛虎下山,一路追击魏军数十里,战刀挥舞,鲜血飞溅,一路上斩杀了一千多魏兵。
魏军的鲜血染红了大地,战场上到处都是残肢断臂和倒下的战马,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
终于,魏军退入了平城,晋军才鸣金收兵,带着胜利的喜悦和骄傲,踏上了归途。
而北魏国主听到失败的消息后,悔恨交加,他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开始后悔没有听从崔浩的建议。
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北魏的疆土被晋军一步步蚕食。
另一边,王镇恶等人驻扎在潼关,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他们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士兵们开始喧闹起来,纷纷嚷嚷着要撤退回去。
军营里到处都是士兵们的抱怨声和咒骂声,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这可如何是好?”王镇恶眉头紧锁,焦急地在营帐中踱来踱去。
这时,沈林子挺身而出,他拔出剑来,狠狠地拍击着桌子,大声说道:“现在许洛两地已经平定,关右地区也即将被我们拿下,我们怎么能自己挫伤锐气、毁坏之前的功劳呢?
况且前锋部队是全军的耳目,前锋一退,后面的军队就会士气低落,我们怎么能取得成功呢?”
王镇恶听了沈林子的话,心中豁然开朗。
他点了点头,决定派遣使者向刘裕请求支援粮食。
然而,刘裕此时正与北魏交战,无暇顾及王镇恶等人。
而且,他对王镇恶等人贪功冒进、直接攻向潼关的行为也感到不满。
使者很快回来了,他一脸沮丧地报告说:“没有粮食可以支援。”
这一下,军营里更是炸开了锅。
士兵们纷纷嚷嚷着要散伙,有的甚至开始砸东西发泄不满。
王镇恶知道,再这样下去,军队就会彻底崩溃。
他深吸了一口气,决定亲自前往弘农劝谕百姓。
他带着几个亲信士兵,骑着马来到了弘农城下。
城里的百姓们看到晋军将领亲自前来,都纷纷围了上来。
王镇恶跳下马,向百姓们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乡亲们,我们晋军为了保卫国家、保护百姓,不远千里来到这里。
现在我们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希望大家能够捐送一些义租,帮助我们度过难关。”
百姓们听了王镇恶的话,都纷纷议论起来。
有的表示愿意支援,有的则犹豫不决。
“大家放心,”王镇恶继续说道,“我们晋军一定会保护大家的安全,不会让大家受到任何伤害。
而且,等我们夺取了长安,大家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百姓们听了王镇恶的话,都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他们有的拿出家里的粮食,有的捐出钱财购买粮食,很快就筹集到了足够的粮食。
王镇恶感激地看着百姓们,心中充满了感动。
他带着粮食回到了军营,士兵们看到粮食后,都纷纷欢呼起来。
他们知道,有了这些粮食,他们就能继续战斗下去了。
有了粮食的支援,士兵们的心也安定了下来。
他们开始积极训练,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战斗。
而沈林子也没有闲着,他率领兵马向黄河以北的秦军发起了进攻。
战场上,沈林子身先士卒,他挥舞着战刀,如同一道闪电般冲入敌阵。
秦军将士们见状,都纷纷迎了上来。
一时间,战场上刀光剑影,鲜血飞溅。
沈林子勇猛无比,他左冲右突,斩杀了无数秦军将士。
最终,他成功地击败了驻扎在黄河以北的秦军,并斩杀了秦将姚洽、姚墨蠡和唐小方。
战斗结束后,沈林子派人向刘裕报告战况。
信中写道:“姚绍在关中威望很高,但现在他已经一蹶不振,命不久矣。
恐怕他无法亲眼看到我们用铁钺处决他了。
不过姚绍一死,关中就没有人能抵挡我们的铁蹄了,我们夺取长安就易如反掌了!”
刘裕看到沈林子的报告后,心中大喜。
他知道,沈林子说得没错。
姚绍是关中的中流砥柱,他一旦倒下,关中就会陷入混乱。
于是,他更加坚定了夺取长安的决心。
果然不出数日,姚绍因为愤怒和沮丧而生病吐血身亡。
临死前,他把军事事务交给了东平公姚赞。
然而,姚赞却远远没有姚绍的才能和威望。
姚赞带兵袭击沈林子,却被沈林子预料到并设下了埋伏。
当姚赞的兵马进入埋伏圈后,沈林子一声令下,晋军如同天兵天将般从四面八方涌来。
他们挥舞着战刀,呐喊着冲向敌阵。
姚赞的兵马顿时乱作一团,被晋军杀得溃不成军。
姚赞见状,吓得魂飞魄散,他拔马便逃,一路狼狈不堪。
沈林子乘胜追击,一路斩杀敌兵无数。
最终,他成功地击退了姚赞的兵马,并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
这一战,让晋军的士气更加高昂。
他们知道,只要团结一心,勇往直前,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而沈田子和傅弘之也在这个时候传来了好消息。
他们成功地进入了武关,并驻扎在青泥。
这一消息让晋军上下都兴奋不已,他们知道,距离夺取长安的那一天已经越来越近了。
要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