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刘湛案牵连的,不仅有彭城王刘义康,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刘义隆的外甥徐湛之。
这一日,皇宫里传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像一阵狂风,瞬间席卷了整个京城:
彭城王刘义康因刘湛案被牵连,而徐湛之也未能幸免,皇上已经下达圣旨,要处死他。
徐府上下一片慌乱,仆人们像没头苍蝇一样跑来跑去,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徐湛之坐在书房里,面色凝重,心里像揣着一只兔子,忐忑不安。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卷入了这场风波之中。
他平日里也没做过什么坏事,怎么就摊上了这么大的事儿呢?
此时,最焦急的莫过于徐湛之的母亲——会稽长公主刘兴弟。
会稽长公主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嫡长女,她的母亲是刘裕的结发之妻臧爱亲。
刘义隆是刘裕的第三子,会稽长公主就是刘义隆的同父异母姐姐。
刘裕称帝后,对这位长女和外孙子颇为疼爱;
刘义隆即位后,更是对姐姐敬重有加,家事大小,多征求她的意见。
会稽长公主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花园里赏花。
她手中的花瞬间掉落在地,心也猛地一沉。
她不顾一切地冲进皇宫,要见皇上刘义隆。
皇宫内,刘义隆正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似乎在为徐湛之的事情烦恼。
会稽长公主一路闯进大殿,跪在刘义隆面前,手里还拿着一个锦囊。
她声音带着几分颤抖,边哭边说:“皇上,姐姐求您开开恩,饶了湛之吧!”
刘义隆看了看会稽长公主,心中有些不忍。
但他也知道,刘湛案影响极大,自己作为皇帝,必须做出表率。
他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姐姐,朕也知道湛之是无辜的,但朝臣们议论纷纷,朕也很难做啊。”
会稽长公主一听,哭得更厉害了。
她突然从怀里掏出锦囊,扔在地上。锦囊散开,里面露出一件粗布衫袄。
会稽长公主拿起衣服,递给刘义隆看,哭诉道:“皇上,你看看这件衣服!
你老刘家原来贫贱的时候,我妈做了这件粗布衣给你爸穿的!
这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也是我们家传承的宝物。”
刘义隆接过衣服,仔细一看,顿时愣住了。
这件粗布衫袄他太熟悉了,这是他父亲刘裕留下的遗物。
刘裕贫贱时,他的结发妻子臧爱亲亲手为他做了这件衣服。
臧爱亲死后,把衣服留给了会稽长公主,并嘱咐她:“后代子孙如果骄奢不法,就拿这衣服给他们看。”
看着这件充满回忆的衣服,刘义隆的眼眶湿润了。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父亲常常穿着这件衣服,告诉他要勤俭节约,不要忘记本心。
他哽咽着说:“长公主,姐姐,你……你这是何苦呢?”
会稽长公主见刘义隆动容,继续哭诉道:“皇上,湛之他年轻不懂事,都是被人陷害的。
他今天要是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你看看这件衣服,想想你父亲当年的艰辛,你怎么忍心下得去手?”
刘义隆听着会稽长公主的话,心中翻江倒海。
他想起自己登基以来,确实有些飘飘然了,忘记了父亲的教诲。
他看看手中的粗布衫袄,又看看哭得梨花带雨的姐姐,心中五味杂陈。
他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开口说道:“姐姐,你起来吧。朕……朕赦免湛之就是。”
会稽长公主一听,顿时破涕为笑。
她连忙磕头谢恩:“谢皇上隆恩!谢皇上隆恩!”
就这样,刘义隆赦免了自己的外甥徐湛之。
再说殷景仁参与诛杀了刘湛之后,又兼管起了扬州的事务。
可没想到,他忽然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精神错乱,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常态。
那是个冬天,外面飘起了雪花,殷景仁走出厅堂想去看看雪景。
结果一瞅,吓得脸色都变了,惊叫道:“哎呀,屋里怎么突然长出大树来了?”
周围的人一听,都愣住了,心想这屋里哪来的大树啊。
殷景仁愣了愣神,又突然拍拍脑袋,自言自语地说:“哦,我错了!我错了!”
说完,他就晃晃悠悠地回屋躺到了床上,嘴里还不停地胡言乱语,谁也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
就这样,没几天的功夫,殷景仁竟然就撒手人寰了。
有人私下里议论,说是刘湛的冤魂来索命了。
这话到底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楚。
皇帝听说殷景仁去世的消息后,心里也挺难过,毕竟殷景仁也是为朝廷立过汗马功劳的。
于是,皇帝追赠他为司空,还给了他一个“文成”的谥号,算是对他一生的肯定。
殷景仁一走,扬州刺史的位置就空了出来。
皇帝想了想,决定把这个重任交给自己的次子始兴王浚。
始兴王浚虽然年纪还小,但皇帝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想借此机会锻炼锻炼他。
这天,皇帝把始兴王浚叫到跟前,对他说:“浚儿啊,扬州刺史这个位置可不好干。
你现在虽然年幼,但朕相信你能担起这个重任。
不过,州里的事情繁多,你一个人恐怕忙不过来,朕打算给你派两个得力的助手。”
始兴王浚一听,连忙恭敬地回道:“父皇,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所托。
不知父皇要给儿臣派哪两位助手?”
皇帝笑了笑,说道:“朕打算让后军长史范晔和主簿沈璞去帮你。
范晔为人耿直,办事认真,沈璞则聪明伶俐,很有才华。
有他们两人在你身边辅佐,朕也就放心了。”
当然,范晔自己做梦也没想到,他会因为卷入一场政变而丢了性命。
范晔出身在顺阳范氏,这可是个有名的士族大家庭。
不过呢,他因为是妾生的庶子,在家族里的地位并不高。
听说他母亲生他的时候是在厕所,额头还被砖磕破了,因此得了个小名叫“砖”。
他出生后,因为伯父没有儿子,就被过继给了范弘之,继承了爵位,被封为武兴县五等侯。
范晔从小就爱读书,家里的藏书都被他翻了个遍。
他文章写得好,隶书也写得不错,还懂得音律,算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元熙二年,刘裕代晋称帝后,范晔就开始做官了,先在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做冠军将军,后来又做了秘书丞。
可惜啊,他父亲去世,他得回家守丧,就离职了一段时间。
元嘉七年,范晔服丧期满,又去做官了,这次是做了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还兼着新蔡太守。
那时候,北魏鲜卑军队围攻青州,檀道济奉命去解围,范晔也跟着去了,还因此升了官,做了尚书部郎。
元嘉九年冬天,彭城王刘义康的母亲王太妃去世了。
下葬那晚,刘义康叫了些同僚旧友来帮忙料理丧事,在东府聚会。
范晔的弟弟范广渊是司徒府祭酒,范晔就和王深、王广在范广渊那儿喝酒,还开着北窗听挽歌找乐子。
这事儿让刘义康知道了,他大怒,觉得范晔太不像话了,就把范晔贬为宣城太守。
范晔被贬了,心里憋屈得很。
他想啊,我范晔何罪之有,怎么就落得这个下场呢?
于是,他在任上就开始整理各家关于后汉的史籍,开始写后汉史,想借此排解心中的痛苦。
他研究史事,眼界也开阔了,凭着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热情,写出了历史名作《后汉书》。
这书文简明周详,叙事生动,一出来就把以前各家的后汉史给比下去了,范晔也因此得名。
元嘉十五年,范晔任满,又被调任为长沙王刘义欣的镇军长史,还加了宁朔将军的封号。
这官儿做得也不算小,范晔心里也还算满意。
可是啊,次年他嫡母,也就是他父亲的正室去世了,按礼数他得马上去奔丧。
可他呢,却说病了,拖了好久才动身。
这事儿啊,其实范晔心里也有苦衷。
他想着,自己刚在新任上站稳脚跟,这一走,不知道回来又是个什么光景。
再说了,他跟他嫡母关系也不怎么样,心里头就有些抵触。
可是呢,礼数在那儿摆着,他也不能不去。
于是,他就找了个借口,说自己病了,拖拖拉拉的,就是不想动身。
他手下那些幕僚、下属都劝他,说:“大人啊,您还是赶紧去吧,这事儿拖不得。
要是皇上怪罪下来,那可就不好了。”
范晔呢,就哼哼唧唧的,说:“我这病啊,实在是太重了,起不来身啊。”
就这么拖啊拖的,拖了好久,范晔才终于动身了。
可是,他这一动身,还带了好些个妓妾一起去。
这事又让那些讲究礼数的人看不过眼了。
他们私下里议论纷纷,说:“这范晔啊,真是太不像话了,奔丧还带着妓妾,这成何体统啊!”
范晔呢,对这些议论充耳不闻。
他想我范晔活这一辈子,就是要图个痛快,管别人怎么说呢。
于是,他就带着他的妓妾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一路上啊,他们是游山玩水,好不快活。
范晔这么做,终究是落下了口实。
御史中丞刘损上表检举他违礼,但宋文帝欣赏他的才华,没治他的罪。
元嘉十七年,范晔服丧期满,投靠了兴王刘浚,做了后军长史、南下邳太守。
刘浚做了扬州刺史后,不管政事,都交给范晔。
范晔仕途就顺了,不久就升了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范晔这人挺有才的,学识渊博,文章写得好,音乐也精通,书法也不错。
但他傲岸不羁,不肯曲意逢迎。
他琵琶弹得好,还能创作新曲。
宋文帝想听,老暗示他,他就是装不知道,不肯弹。
有一次文帝宴请大臣,对他说:“我想唱歌,你给我弹琴。”
范晔只好弹了,文帝歌一唱完,他马上停,多一曲都不肯弹。
范晔对皇帝不逢迎,但对同僚挺真诚的。
那时候,沈演之是右卫将军,和左卫将军范晔一起掌管禁旅,同参机密。
每次朝见皇帝,范晔要是先到了,一定等沈演之来了一起进去,可沈演之从来没等过范晔。
范晔心里不藏事,就写了篇《和香方》,讥讽他们。
他根据同僚的特点,把庾炳之比作“多忌”的麝香,沈演之比作“昏钝”的枣膏,他自己呢,就是“沈实易和”。
这《和香方》一出,范晔更被同僚排挤了。
元嘉十七年,彭城王刘义康长期执政,威权越来越重,宋文帝就猜忌他了,找了个“合党连群,阴谋潜计”的罪名,免了他的宰辅职务,贬为江州刺史。
孔熙先因为刘义康对他父亲有恩,就联络朝臣,想反叛,立刘义康为帝。
范晔掌握禁军,有名望,又在刘义康手下做过多年官,所以孔熙先首先就留意上他了。
孔熙先先结交了范晔的外甥谢综,谢综为了报答孔熙先,就把他引荐给范晔了。
孔熙先认识范晔后,使劲伺候他,还拉拢他赌博,故意输钱给他。
范晔贪心钱财,又欣赏孔熙先的才干,两人关系就越来越好了。
孔熙先见时机到了,就怂恿范晔参与谋反,范晔一开始拒绝了。
孔熙先又用朝廷拒绝联姻的事激他,刘义康也为宣城之贬向范晔道歉,范晔最后就参加了,决心反叛朝廷。
孔熙先精通天文,就派尼姑法静南下讲道,说江州将出天子。
这天子,就是指江州刺史刘义康。
为了增加谋反成功率,孔熙先又让僧人法略改名孙景玄,去臧质军里做宁远参军,还联络了台城队长许耀做内应。
孔熙先又勾结了大将军府史仲承祖,仲承祖就把谋反计划告诉了丹阳尹徐湛之。
徐湛之告诉范晔,臧质非常赞成他们的行动,肯定会邀萧思话一起举事,不用担心兵力不够,就等着好日子到来。
于是他们互相封了官:徐湛之是抚军将军、扬州刺史,范晔是中军将军、南徐州刺史,孔熙先是右卫将军,等等。
凡是他们一直讨厌或不服从刘义康的,都另抄一本,准备把这些人处死。
孔熙先见事情进展得顺,就叫他弟弟孔休先草拟檄文,还让范晔起草政变宣言。
范晔就以刘义康的名义给徐湛之写信,勉励各部“同心协力,族灭奸党,争为创业元勋,再创宋朝”。
元嘉二十二年九月,征北将军衡阳王刘义季、右将军南平王刘铄去边镇就职,范晔等人就约定这天举事。
但因为没约好,政变就没能如期举行。
到了元嘉二十二年十一月,徐湛之上疏文帝,告密说范晔是政变的主谋,还呈报了参与政变的名单和相关书信证据。
文帝马上就下诏书“马上逮捕,依法穷诘”。
当夜,文帝派人秘密逮捕了谢综、孔熙先,又诏朝臣在东阁聚会,质问范晔为什么谋反。
范晔当时吓得要命,慌忙否认。
文帝告诉他谢综、徐湛之、孔熙先等都招了,还摆出了书信证物。
范晔一看,只好承认谋反,说“有负于国、罪行深重,愿被处死”。
第二天,范晔被送进监狱,他问徐湛之关在哪儿,才知道告密的就是徐湛之。
于是范晔称病,请求换狱所,得以和谢综等人成了隔壁。
他告诉谢综等人告密者是徐湛之,还作诗感叹:“在生已可知,来缘画无识。好丑共一丘,何足异枉直。”
范晔进监狱后,以为自己马上就要被处死,没想到文帝追查案情,二十多天都没结果。
他还以为有活下去的希望呢。
孔熙先讥讽他怕死。
他感慨地说:“可惜啊!满腹经纶,却要葬身此地。”
到了十二月,范晔被押赴刑场,那年他才四十八岁。
他的儿子范蔼、范遥、范叔委等都被株连,只有孙子范鲁连幸免于难。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