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谟出营北望,那晚月色虽明,但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心头一紧。
只见尘土飞扬,乱作一团,那气势扑面而来,惊得他心都快跳出来了。
他连忙转身跑回营帐,大声传令,让全军立刻撤退。
将士们早就没了斗志,一听到撤退的命令,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往回跑,生怕跑得慢了。
王玄谟也顾不上许多,翻身上马,催着马儿飞奔,心里只恨爹娘没给自己多生两只翅膀,好一下子飞回江东去。
魏兵在后面紧追不舍,趁着宋军混乱,一路乱杀。
宋军后队的将士们,一个也没逃掉,全都被魏兵杀光了。
前队的人马也大多逃散了,一路上丢弃的军械,堆得跟小山似的,眼睁睁地看着都落到了魏人手里。
再说垣护之,他还在石济呢。
得知魏军渡河的消息,他正打算写信给王玄谟,约定一起夹攻魏军。
没想到王玄谟这么不争气,还没打就先跑了。
魏人夺了王玄谟的战舰,反过来截击护之的归路。
护之又惊又愤,他咬咬牙,把百艘战船列成一字队形,横着驶回来。
走到中流的时候,被魏军的战舰拦住了。魏军的战舰连贯着三重铁索,用巨锁锁着,看上去牢不可破。
护之先拿起长柄巨斧,猛地一劈,劈断了一重铁索。
部众们也纷纷效仿,你斩我砍的,不一会儿就把三重铁索都攻破了。
他们越过魏军的战舰,继续南下。
魏人见他们来势凶猛,也不敢阻拦,就让他们冲过去了。
各船大多都安然无恙,只失去了一艘船。
这时候,萧斌还在碻磝呢。
他听说魏主来援,就命令沈庆之率兵五千,去救王玄谟。
庆之听了,却摇摇头说:“王玄谟的士众都疲惫不堪了,根本不值得一战。
敌寇已经逼近了,五千人哪里够用啊,还不如不去呢!”
萧斌却不听他的,强令庆之驰救。
庆之没办法,只好出城。
刚走了没几里路,就看见王玄谟狼狈地奔回来了。
庆之心里明白,再往前走也没用了,只好中途折回,和王玄谟一起去见萧斌。
萧斌一看见王玄谟,就气不打一处来,当面责备他,还说要把他处斩。
庆之一看情况不妙,连忙谏阻道:“魏主拓跋焘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是王玄谟所能抵敌的?
您要是杀了战将,反而示弱于敌,这可不是明智之举啊!
希望明公您能够慎重考虑!”
王玄谟的罪确实该死,但这时候杀了他也不是个办法。
萧斌听了庆之的话,怒意才渐渐消解了一些。
他叹了口气,说:“那好吧,我们再来议议如何固守碻磝。”
庆之摇摇头,说:“现在青、冀两地都虚弱不堪,我们却想坐守这座穷城,实在不是个好办法。
如果敌众东趋,青、冀两地恐怕就不是我们的了。”
萧斌正打算回到他的驻地,恰巧这时候,皇上的诏使赶到了。
诏使传达了皇上的命令,让萧斌他们留在碻磝,再图进取,别急着回去。
庆之听了,对萧斌说:“将在外,君命有时候是可以不受的。
这诏令从远方来,可能还不太了解这边的实际情况。
今天咱们得根据实际情况来行事,不能完全按照诏令来。”
萧斌想了想,回答说:“那还是等大家商量商量,再决定怎么办吧。”
庆之一听,急了,提高声音说:“节下您这儿有个范增却不用,光议论有什么用啊?”
他这是把自己比作范增,想让萧斌重视他的意见。
萧斌笑着对旁边的人说:“没想到沈公还有这学问,知道范增的故事呢。”
庆之更着急了,声音也更厉害了:“众人虽然知道古今的事,但还不如下官我这耳朵听到的多呢。”
最后,萧斌决定留下王玄谟戍守碻磝,申坦、垣护之据守清口,自己则率领诸军返回历城。
话说回来,这之前宋主已经出兵了,他命令徐、豫两位亲王分道发兵,还任命了他的第六个儿子随王刘诞为雍州刺史,镇守襄阳。
为了加强雍州的防御,宋主还暂时停下了江州军府的事务,把所有文武官吏都移到雍州,由刘诞统一调遣。
刘诞接到命令后,马上开始行动。
他派了中兵参军柳元景、振威将军尹显祖、奋武将曾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略阳太守庞法起等人,从西北方向进军,攻打卢氏县。
他们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斩了魏县令李封,然后任用城中豪民赵难做县令,让他引导军队前行。
接下来,他们又进军攻打弘农,擒获了魏太守李初古。
捷报像雪花一样飞来,皇上一高兴,就下诏任命元景为弘农太守。
元景接到任命后,马上开始布置下一步的行动。
他让庞法起、薛安都、尹显祖等人向西进军,自己则留在弘农督运粮饷,接济军队。
法起等人带着军队,一路前行,很快就到了陕城。
这陕城城垣险固,他们攻打了好几次,都没能打下来。
这时候,魏洛州刺史张是连提率众二万,渡过殽山来救陕城。
他们纵骑突入宋军阵中,那气势,就像猛虎下山一样凶猛。
宋军没想到魏军会这么猛,一时间有点慌乱,
纷纷后退。薛安都看到这一幕,气得怒火冲天。
他大喝一声,但根本止不住退却的士兵。
薛安都一咬牙,脱去了盔甲,只穿着一件绛袖两裆衫,卸下马鞍,跃上马背,横矛在手,当先冲出,直杀入魏军阵内。
他那矛头所到之处,无论魏军多么精悍,无不丧命。
宋军看到薛安都如此勇猛,也趁势反攻,将魏军冲散。
张是连提看到薛安都赤膊上阵,锐不可当,心里也吓了一跳。
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命令军士一齐放箭,都射向薛安都。
那箭雨密密麻麻地飞来,薛安都却毫不畏惧。
他挥舞着手中的长矛,左挡右拨,那箭雨就像碰到了一堵铁墙一样,纷纷落下。
但薛安都也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他得尽快冲出箭雨的包围,才能继续杀敌。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猛地一蹬马镫,那战马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
薛安都挥舞着长矛,一路冲杀,那魏军看到他如此勇猛,都纷纷避让。
就这样,薛安都冲出了箭雨的包围,继续带领着宋军杀敌。
但安都手握那柄蛇矛,就像是战神下凡,神出鬼没地在战场上四处旋舞。
那箭雨密密麻麻地飞来,却都近不了他的身,反而是他手下的随军,有几个不幸被射中,倒在了血泊之中。
战斗一直持续到日暮时分,两军都还有余勇,谁也不肯罢手。
就在这时,宋将鲁元保如同天降神兵,从函谷关杀了出来,前来助安都一臂之力。
魏将看到有生力军来援,知道再打下去讨不到便宜,这才收军退去。
过了一夜,天刚蒙蒙亮,曾方平又带兵赶到了战场。
他一见安都,就迫不及待地与他谈及战事。
方平是个不怕死的好汉,他慷慨激昂地对安都说:“如今强敌就在眼前,坚城又在身后,这正是我们效死的日子。
我与你约定,一同出城决战,你若不进,我当斩你;我若不进,你可斩我!”
安都一听这话,大喜过望。
他拍了拍方平的肩膀,爽快地说道:“就按你说的办!
咱们以死为约,越不怕死,就越不会死!”
方平点了点头,又召来副将柳元佑,与他附耳低语了几句。
元佑领命后,便转身离去,准备执行方平的计策。
有勇还得有谋,方平和安都深知这一点。
于是,他们来到陕城西南,列阵待战。
魏将张是连提也不管死活,仗着兵多马众,前来接战。
战场上,安都在左,方平在右,各率部众猛进。
两下里喊杀连天,声震山谷,战况异常激烈。
战了百数十回合,魏兵已经死伤甚众,渐渐感到无力支撑。
就在这时,忽然听得鼓声大震,一彪军从南门杀了出来。
那旌旗甲胄十分鲜明,气势如虹,吓得魏军胆战心惊,步步倒退。
这支人马正是柳元佑按照方平的计策,领兵前来助战。
安都看到援军到来,士气大振。
他乘势猛攻,流血凝肘也顾不得擦去,矛被折断了就换一根再进。
杀得天昏地暗,日薄西山,战场上到处都是残肢断臂和倒下的士兵。
张是连提看到战势不利,料知不能再撑下去。
他策马想逃,却不料安都如同鬼魅一般突至马前。
安都手起矛落,兜心一矛戳破了张是连提的胸膛。
张氏连提惨叫一声,倒毙马下。
魏军失了主帅,顿时大乱。
将卒们伤亡三千余人,此外坠河填沟的更是不可胜数。
有二千人无路可走,只好降了宋军。
第二天,柳元景快马加鞭,也赶到了陕城。
他一到城下,就看着那些投降的士兵,眉头紧皱,责备道:“你们原本都是咱们大宋的子民,怎么反倒帮起敌人来打仗了?
非得等到打不过了才投降,这是为啥呢?”
那些降卒一个个低着头,齐声说道:“将军啊,敌将逼着我们去打仗,稍微慢了一点,就要灭我们全族。
而且,他们用骑兵逼着步兵,还没开打,我们就先死了不少兄弟。
将军您也亲眼看到了,还望您原谅我们啊!”
柳元景身边的将领们一听,都气坏了,纷纷请求说:“将军,这些降兵不能留,全杀了算了!”
柳元景却摇了摇头,说道:“咱们大宋的军队,北上征战,应该是传播仁爱之声,怎么能随便乱杀无辜呢?”
这话一说,大家都觉得柳元景真是个仁义的将军。
于是,柳元景就把这些降兵都放了,他们一个个感激涕零,罗列下拜,欢呼着“万岁”就离开了。
放走了降兵,柳元景就开始督军攻打陕城。
将士们一个个奋勇当先,隔了一夜,陕城就被攻下来了。
柳元景又命令庞法起等人去进攻潼关。
那魏军的戍将娄须,一看宋军这么勇猛,吓得撒腿就跑。
庞法起顺势就占据了潼关,还贴出了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们不要害怕,宋军是来保护他们的。
这一下,关中的豪杰和四山羌胡都纷纷来到军前投降,表示愿意投效宋军。
柳元景看着这些来投降的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觉得这一仗打得真是值。
可是,好景不长,宋廷突然传来了诏书,竟然要召柳元景等人回镇。
柳元景接到诏书,心里那个郁闷啊。
但君命难违,他只好奉诏班师,带着军队又回到了襄阳。
欲知宋廷召还西师的原因,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