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仁一口气跑到景阳山,心里像揣着只兔子,砰砰直跳,竹林堂那边的情况究竟如何,他是一点儿也不知道。
正急得满头大汗时,巧了,寂之他们几个人也摸到山里来了。
一见休仁,寂之急匆匆地说:“宫里现在乱成一锅粥,没人主事,得赶紧把湘东王迎回来镇场子。”
休仁一听,二话不说,拔腿就往秘书省跑。
到了那儿,一见湘东王彧,扑通一下就跪下了,连声说:“臣拜见湘东王。”
心里头却暗想,这皇位怕是要易主了。
彧心里其实早就有盘算,想趁着这乱世换个皇帝,但也没想到事情来得这么快。
被休仁从睡梦里拽起来,迷迷糊糊地就跟着往内廷走。
走到半路上,鞋都跑丢了,只好光着脚丫子,急匆匆地赶路。
到了东堂,彧头上还戴着顶乌纱帽呢。
休仁赶紧把他拉到主衣那儿,换了个白帽子,又找了双黑靴子给他穿上。
就这么仓促地,彧坐上了皇位,开始召见百官。
大臣们一个接一个地进来,见了彧,谁也没说啥不对劲的话,心里头却各有各的小九九。
这时候,中书舍人戴明宝站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张纸,那是他刚替太皇太后起草的命令。
戴明宝清了清嗓子,开始念起来。
大意就是说,前嗣王子业如何如何恶贯满盈,湘东王如何如何英明神武,应该顺应天意民心继承皇位。
天已经大亮了,宣读命令的仪式也结束了。
这时候,直隶将军宗越等人听到宫中变故,才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
湘东王见了他们,态度和蔼地说:“诸位莫慌,事已至此,咱们得共同维护大局。”
宗越这些人也没办法,只好连连点头,听从安排。
再说那扬州刺史豫章王子尚,这家伙骄横无礼,跟他哥哥子业一个样。
还有那个会稽长公主,在宫里胡作非为,乱搞男女关系。
太皇太后一声令下,当天就赐死了他们。
更惨的是,那三十个面首,也得跟着殉葬!
子业的尸体还躺在竹林堂里,连棺材都没入,就这么曝尸在外。
蔡兴宗对仆射王彧说:“子业这家伙虽然凶恶悖逆,但好歹也当过皇帝,咱们得让他走得像个样子。
丧礼得简单办一办,不然外面人议论纷纷,咱们听了也寒心。”
王彧听了,觉得蔡兴宗说得在理,就按照他的意思,进宫去禀报了。
接着,就草草地准备了丧礼,把子业葬在了秣陵县南边。
办完丧事,人们都在议论。
有人说:“子业这家伙,活着的时候作恶多端,现在总算遭到报应了。”
有人接话道:“是啊,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是天理。”
湘东王的母亲沈婕妤很早就去世了,他是由路太后一手抚养长大的。
湘东王对路太后特别孝顺,太后也是真心疼爱这个养子。
到了该汇报的时候了,湘东王就提议,让太后的侄子路休之当上了黄门侍郎,另一个侄子路茂之也成了中书侍郎。
算是好好报答了太后的养育之恩。
这还不够,湘东王又论功行赏,像寿寂之等十多个有功之臣,有的被封为县侯,有的被封为县子。
大家心里头都挺高兴,觉得跟着湘东王有奔头。
接下来,湘东王又开始调整王位和官职。
他把东海王祎改封为庐江王,还让他兼任中书监太尉;
建安王休仁呢,被提拔为司徒尚书令,还领了扬州刺史的职位;
山阳王休祎去了荆州当刺史;
桂阳王休范则成了南徐州刺史;
晋安王子勋也被封为车骑将军,还开了府,仪式规格,跟三司一样。
时间一晃就到了这年的十二月,湘东王彧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
他宣诏天下,发布了一篇革故鼎新的诏文。
大意就是说,先帝们德高望重,奠定了国家基业。
但子业凶恶残忍,违背道德,残害忠良,使国家陷入动荡。
我继承皇位,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与百姓一同革新。
现大赦天下,改元泰始,废除前朝昏庸之制。
即位大典一结束,皇宫里又是一波封赏的热闹。
南豫州刺史刘遵考被提拔为光禄大夫辅国将军;
历阳、南谯二郡的太守建平王景素,接手了南豫州刺史的位子;
荆州刺史临海王子顼成了镇军将军;
徐州刺史永嘉王子仁则被封为中军将军;
左卫将军刘道隆也升官了,成了中护军。
这消息一传出来,建安王休仁可不高兴了。
他一听刘道隆升职,立马就上表请辞。
他声称自己不想和刘道隆在同一个朝廷里共事。
宋主彧接到这表章,心里头那是莫名其妙,不明白休仁这是唱的哪一出。
后来,还是身边的侍从查了个明白。
原来,先皇子业在世的时候,曾经把休仁的母亲杨氏召进宫里,还命令刘道隆去逼奸她。
刘道隆这家伙,色胆包天,竟然真的把杨太妃按倒在榻上,做出了那种丑事。
休仁觉得这是奇耻大辱,宁愿不要官职,也要避开刘道隆。
宋主彧一听是这回事,心里头那个气啊,立马就下旨把刘道隆给赐死了。
他说:“这种人留在朝廷里,简直是侮辱朝纲!”
再说那宗越、谭金、童太一几个人,虽然新皇也安抚了他们几句,但他们心里头还是七上八下的,不踏实。
后来,他们又听说要被外调,心里头更是慌了神。
于是,他们就偷偷地和沈攸之商量,想造反。
可没想到,沈攸之这个家伙,竟然转身就去告密了。
结果,宗越他们几个当场就被抓了,最后在监狱里头被勒死了。
你看,平时老喜欢杀人的人,最后也会被别人给杀了,宗越就是个例子。
尚书右仆射王彧,字景文,因为要避免和宋主的名字冲突,就把字改成了名。
他现在是正儿八经的仆射,总管尚书事务,朝廷里里外外的事情,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可就在这时候,有个叫晋安王的子勋,他可不买账。
他就是不听宋主彧下的命令,还继续带着兵马打仗,没完没了的。
子勋那年才十岁,根本不懂什么军事,所有的事情基本都是长史邓琬在拿主意。
邓琬知道子勋是家里的老三,又想起兵的地方是寻阳,这和世祖骏当年的情况挺像的。
他心里就琢磨着,这说不定是前后呼应,咱们这事儿肯定能成。
那时候,都城里新发的命令传到了江州。
将领们一看,都挺高兴,觉得这是好事。
可邓琬拿起那命令往地上一扔,说:“子勋殿下只当了个车骑将军,没有当皇帝。
我们做他的部下,有什么奔头?”
大家一听,都吓了一跳,不知道邓琬这是唱的哪一出。
有个将领小心翼翼地问:“邓长史,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啊?”
邓琬哼了一声,没直接回答,而是把陶亮拉到一边,俩人开始嘀咕起来。
过了一会儿,邓琬又开口了。
他说:“咱们不能就这么等着,得行动起来。
子勋年幼,咱们得替他打算打算。”
大家面面相觑,心里都犯嘀咕,这邓琬到底想干啥?
陶亮这时候站了出来。
他说:“邓长史说得对,咱们不能坐以待毙。
我看,咱们得赶紧准备兵马,四处征兵,壮大实力。”
大家一听,这才明白邓琬的意思。
原来他是想趁着子勋年幼,自己掌握大权。
于是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话说那雍州刺史袁顗,他可不是个安分的主儿,心里藏着大计谋。
他拉上谘议参军刘胡,密谋起兵响应那远方的呼唤。
他们还玩了个花样,诈称奉了太皇太后的密令,说是太皇太后让他们出兵,这招数可真是高明。
袁顗一边忙着起兵的事儿,一边还不忘给寻阳的子勋送去消息,劝他赶紧登基称帝。
那子勋啊,本来心里就痒痒的。
如今一听邓琬说要替他写篇檄文起兵,更是心花怒放。
邓琬这人,文笔不错。
他写的那篇檄文,文辞激昂,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
大意就是说:“咱们子勋,一心想着遵循前朝的规矩,要废掉那个昏庸的,扶个明君上位。
但湘东王彧,假传圣旨害死了明茂,还篡夺了政权,把咱们皇族的秩序都搅乱了。
兄弟们也都跟着倒霉。
按情理,应该由子勋继承皇位。”
这檄文一传出去,那简直是轰动四方。
大伙儿都知道子勋要起兵了。
郢州刺史安陆王子绥一听,立马表示支持:“子勋兄弟,我支持你,咱们一起干!”
荆州刺史临海王子顼也凑热闹:“算我一个,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会稽太守寻阳王子房也积极响应:“子勋,你带头,我们跟着你!”
不光这些皇子们支持,就连那些刺史、太守们也都纷纷倒戈。
徐州刺史薛安都说:“子勋是正统,我支持他!”
冀州刺史崔道固也跟着表态:“对,咱们得跟着子勋走!”
青州刺史沈文秀、义阳内史庞孟虯、行会稽郡事孔顗、吴郡太守顾琛、吴兴太守王昙生、义兴太守刘延熙、晋州太守袁标、益州刺史萧惠开、湘州行事何慧文、广州刺史袁昙远、梁州刺史柳元怙、山阳太守程天祚等人,也都纷纷表示要站在子勋这一边。
邓琬一看这么多人支持子勋,心里那个乐啊,简直没法形容。
他琢磨着,得再添把火,于是伪造了一封路太后的玺书,说路太后也支持子勋称帝。
邓琬拿着一封伪造的玺书,带着一帮将佐,找到子勋。
他说:“子勋啊,你看,路太后都支持你称帝,你还等啥?”
子勋一看,心里更坚定了,说:“那好,咱们就干吧!”
于是,他们就开始筹备登基仪式。
虽然仪式草草而定,但气氛可是热烈得很。
大伙儿都兴高采烈,觉得这事儿能成。
就这样,在宋主彧泰始二年的时候,子勋终于被奉为了皇帝,改元义嘉。
邓琬也被封为了尚书右仆射。
他乐得合不拢嘴,说:“子勋啊,你以后就是皇帝了,我可得好好辅佐你!”
张悦成了吏部尚书,袁顗则是尚书左仆射。
其他的将佐和那些州郡的官吏们,也都加官进爵,赏赐各有不同。
大伙儿都高兴坏了,觉得跟着子勋有奔头。
这一下子,寻阳可就热闹了。
四方八面的贡献都往那儿送,子勋的皇宫里堆满了金银财宝、绫罗绸缎。
子勋坐在皇位上,看着这些贡品,心里美滋滋的。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