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用管他们,辽东这些事情确实头疼,但当下那个段尘已经将手伸到玄菟了”
公孙度很烦躁,内忧外患总是一起发生的。
就当众人将目标转向对于如何遏制段尘的讨论时,一发紧急通报打破了宁静:
“报!董卓火烧洛阳城,退守长安,诸侯开始回归各地。”
以现在的消息传播速度,到了此时诸侯已经开始走上回去的路了。
“什么?”
公孙度再次确认之后,眼神瞬间凝重起来,他的官作为董卓授予的,某种程度上算是和诸侯对立的。
当然,很快他也就放松了下来,诸侯打仗的风波很少会卷到辽东这里。
“主公,诸侯回归,那公孙瓒必然也要回到幽州,段尘与公孙瓒位置接近,而且前将军公孙瓒早先也为辽东国郡守,如此一来倒是有好戏要看了。”
阳仪在一瞬间联想许多,诸侯回归对于辽东公孙度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如此一来,不如就先行派遣使者联系公孙瓒,准备一举攻破辽东国,到时候分割辽东,岂不美哉。”
公孙度好似是灵机一闪提议道。
一时间,无论是文臣阳仪,还是武将之首杨毅等人皆是齐声表示主公英明。
对于辽东郡本土世家来说,他们在本地的利益还没有吞并完,能够不打仗就别打仗。
辽东偏安一隅,他们本身就没有公孙度那样的野心。
当段尘没有威胁到辽东郡本土利益之时,这些世家代表很难全力支持公孙度进攻段尘。
········
(辽东国吞并辽西郡后,还总称辽东,疆域变化,行政区划不变)
辽东国内
“你是说公孙瓒准备回来了?”
段尘相比公孙度更早的收到了消息,不过他的心情可不似公孙度那样的放松了。
“主公,各路诸侯尽数退散,公孙瓒不出1月就能完全回到北平。”
简雍再次复述得到的消息。
入驻辽东之后,段尘便将情报网交给了能够信得过的简雍来打理,配合华夏的探索者进行情报整合工作。
“嗯,写一封书信给刘虞吧,说些场面话,此外再来一封交给公孙瓒,稍稍找个理由。”
段尘很快做出决定,询问简雍之后他也同样点头认可。
如今的辽东国占据两郡之地,击退乌桓,控制整个辽西山地平原,在南边段尘还专门仿照山海关建立了几座关口。
地形易守难攻,民望在段尘身上,此外他手中当前掌握兵力已经不容小觑。
如今只要表态,公孙瓒不可能贸然进攻,因为他背后还有刘虞这个名义上的幽州牧在。
“接下来的故事,就更好看了。”
段尘露出微笑。
诸侯回归过后,群雄割据的时代彻底到来,单单河北就有公孙瓒、刘虞、袁绍等各方势力混战。
而随着诸侯混战加剧,带来的便是又一场逃亡辽东和南方的移民潮。
历史上在这段时间移民辽东的人口和人才并不在少数。
通信之后,事情就这样平息了下来,段尘这边磨刀霍霍,一方面疯狂生产重甲轻甲,给士兵套上装备,甚至给马匹披甲。
他要凭借装备优势,训练一支不弱于白马义从的精英级重骑兵。
一方面安排城中集中培训的上百铁匠,生产武器,装配士兵,其中刀盾,陌刀,长枪等自不必多说。(陌刀产于汉朝,朴刀产于唐朝)。
此外就是新建立的弓弩生产厂,有了大批人力,辽东也终于能够培养一大批的工人群体,各式装备生产并没有落下太多。
矿物开采,工厂生产,武器装备,士兵训练,百姓安置,修桥铺路,农林种植,渔业发展···
各项工作下来又是两个月,此时段尘已经完成对5000辽东铁骑的全甲武装,1万辽东铁骑的轻甲武装,有的装配强弩,训练弩骑。
其中5000弩骑兵中由吴方这个本土乌桓势力探索者统领,此时他也成功晋升三流武将,而且更加适合统治这批擅长骑射的乌桓和汉民混杂的骑兵。
而在辽东坚兵中,其中3000刀盾兵,3000陌刀兵已经全部披上重甲,接连几个月的生产力爆发,确实是极为恐怖的,此外还有4000身穿轻装披甲的弩兵。
早先的炮兵由于更强的弓弩出现逐渐被淘汰,其中士兵大都转换为了弩兵,而火炮则被搬上城墙用于城池防御。
从华夏开始第一批资源输送,从二月到现在的八月,接近半年的时间。
段尘的辽东国终于算是吸收了一些工业生产能力,能够短时间内锻造精锐武器了。
······
深夜
辽西郡阳乐城
城中守将太史慈收到了命令,今夜需要打开城门,暂时关闭宵禁,于是到了深夜,他并无入睡,带着卫兵走上墙头准备打开城门。
“将军,太守下令,开城。”
守将带来命令,太史慈先是仔细查验确认事情属实,然后再安排士兵向着城外发射火箭探查敌情,确认无误之后开始打开城门。
天气雾蒙蒙的,遮蔽住了月光,今夜的夜晚格外的黑暗。
太史慈这些天很谨慎,不知道为何,城中到处都是辽东段尘喜好杀戮的留言,并且断定其会前来围攻阳乐。
为了回馈太守的提携之恩,太史慈每天坚守城门,训练士兵,守卫工作格外严谨。
却不知道今晚到底是出了何事。
突然间,大批的火把亮起,将城内这条主干道照的明亮,道路中央是一辆辆的运粮车,上面粮食装的满满当当。
很难想象,在一向缺粮的辽东,竟然能够一下拿出如此多的粮食。
“这是干什么···”
有城中护卫不由好奇询问,但却被运粮士兵一个冷眼给怼了回去。
太史慈同样摸不着头脑,深夜向城外运粮,这些世家是要搞什么名堂,难道是先下手为强,进攻辽东?
但也不可能,如果是要进攻辽东,肯定是要先找他的。
此时的太史慈虽然不似全盛时期的一流武将水准,但也是稳居二流武将,一身武艺在整个辽东也是排的上号的,不然也不会深受太守器重成为守将。
“送粮请兵?”
太史慈很快想到了这个解释,但请什么兵,请兵干什么,这些还没有进入世家核心层的太史慈是真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