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夫子将陈玉轩单独叫到书房,神色严肃地说道:“玉轩,为师近日发现你有些心浮气躁,学习的方向也偏离了你当下应掌握的范畴。”
陈玉轩低垂着头,不敢正视夫子的目光。
李夫子接着道:“曹逸有他的志向和能力,你莫要盲目受其影响。你需先扎实自身的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切不可好高骛远。”
陈玉轩小声说道:“夫子,我知道错了。”
李夫子语重心长地说:“玉轩啊,每个人的求学之路都不同,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不可随波逐流。”
陈玉轩抬起头,眼神坚定地说道:“夫子,学生明白了,以后定当专心于自身的学业。”
李夫子满意地点点头:“如此甚好,去吧。”
一日,李夫子将曹逸单独叫到一旁,面色凝重地说道:“曹逸啊,你志在考取功名,为师今日便与你说一说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曹逸恭敬地站在一旁,认真聆听。
李夫子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这考功名,首先四书五经需烂熟于心,其中的章句义理,不仅要知晓,更要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八股文的写作乃是重中之重,格式、韵律、立意皆要精准无误。”
曹逸微微点头,眼中透着坚定。
李夫子接着道:“再者,策论之时,观点需新颖独到,论证需严密充分,切不可泛泛而谈。还要留意书法,字迹工整秀美,方能给考官留下好印象。”
曹逸拱手道:“多谢夫子教诲,学生铭记在心。”
李夫子轻拍曹逸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此外,考试之时,心态尤为重要,切不可慌张,要沉着应对。平日里的积累和磨练,定能助你在考场上发挥出色。”
曹逸郑重应道:“夫子放心,学生定当全力以赴,不辜负夫子的期望。”
李夫子接着对曹逸说道:“县试都没考策论,现在你用到不多。但往后的府试、院试,乃至乡试、会试,策论的比重会逐渐加大。你万不可掉以轻心,平日里还需多加练习。”
曹逸神色严肃,拱手说道:“夫子,学生明白,定会勤加钻研。”
李夫子微微点头,又道:“策论不仅要观点清晰,论证有力,还需结合当下时政,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法。切不可空泛而论,徒有华丽辞藻。”
曹逸认真聆听,眼中满是专注:“夫子所言极是,学生定当谨记。”
李夫子轻叹了口气:“如今科举竞争激烈,你唯有准备充分,方能脱颖而出。切莫因一时疏忽,误了前程。”
曹逸郑重应道:“学生定不负夫子厚望,必当努力备考。”
曹逸往后的日子里,每日都沉浸在策论书卷之中,也明白这是自己迈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他常常在油灯下苦读至深夜,时而眉头紧锁,思考着书中复杂的观点;时而奋笔疾书,记录下自己的心得感悟。
师兄弟二人在学习上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李夫子平日教完基本的知识后,总会把曹逸单独留下来,为他讲解更深奥的学问。
每次单独授课时,李夫子都会拿出珍藏的典籍,耐心地给曹逸剖析其中的精义。曹逸则聚精会神地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与夫子深入探讨。
而另一边,陈玉轩看到夫子对曹逸的特别关照,心中难免有些失落和焦急。但他也明白自己的基础尚需巩固,只能更加努力地追赶。
一日,陈玉轩终于忍不住向李夫子请教:“夫子,为何您总是单独给师兄开小灶,而我却只能自己摸索?”李夫子看着他,温和地说道:“玉轩,你与曹逸基础不同,进度自然有别。你先把当下所学融会贯通,时机到了,为师自会给你更多的指点。”
陈玉轩的心里五味杂陈。他一方面羡慕曹逸能够得到夫子的单独教导,觉得那是一种莫大的认可和殊荣;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不断自问是不是自己不够聪慧,不够努力,才得不到夫子同样的重视。
他在心里暗暗较劲,告诉自己一定要更加刻苦,证明自己并不比曹逸差。可每当看到夫子和曹逸在角落里深入探讨学问的场景,他又会感到一阵失落,仿佛自己被排除在了那个充满智慧和知识的小世界之外。
同时,陈玉轩也明白夫子的教导方式自有其道理,他努力克制着内心的负面情绪,不让嫉妒和焦虑占据自己的心灵。他在矛盾中挣扎,既渴望快速进步,又害怕因为心急而适得其反。这种复杂的心情如同乱麻一般,纠缠在他的心头,让他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愈发艰难。
一日,李夫子将曹逸和陈玉轩一同叫到了书房。
陈玉轩低着头,神色略显不安。李夫子目光温和地看着他,说道:“玉轩,为师知晓你近日心中有所困扰。”
陈玉轩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疑惑和期待。
曹逸则轻轻拍了拍陈玉轩的肩膀,说道:“师弟,其实夫子和我都明白你的心思。”
李夫子接着说:“玉轩啊,为师单独给曹逸讲解,并非厚此薄彼。曹逸的基础扎实,领悟力强,能更快接受更深的学问。但你的努力和潜力,为师也都看在眼里。”
曹逸真诚地看着陈玉轩:“师弟,咱们是一起求学的伙伴,我能进步,也是因为有你的激励。你莫要心急,一步一个脚印,定能有所突破。”
陈玉轩听着夫子和师兄的话,心中的阴霾渐渐散去,说道:“夫子,师兄,是我心胸狭隘了,我定会调整心态,努力追赶。”
李夫子微笑着点头:“如此甚好,日后遇到问题,切莫憋在心里,咱们共同探讨解决。”
从那以后,陈玉轩放下了心中的包袱,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学习的时光匆匆,不知不觉便度过了清明节。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镇上的人们都忙着祭祖扫墓。而曹逸、陈玉轩和李夫子在学堂里,却依旧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窗外的雨声滴答,仿佛是为他们的勤奋奏起的乐章。曹逸手中的笔不停,在书卷上写下一行行工整的笔记;陈玉轩紧皱眉头,思索着夫子刚刚讲解的难题;李夫子则在一旁踱步,不时地为他们指点迷津。
清明节的氛围似乎并未影响到他们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当夜幕降临,雨渐渐停歇,他们才恍然发觉这一天已经过去。
曹逸伸了个懒腰,说道:“这一日过得真快,竟未觉清明已过。”
陈玉轩也附和道:“是啊,一心向学,竟忘了时节。”
李夫子微笑着说:“学问之路,本就不分时节。只要你们有此恒心,未来可期。”
一日学习结束,李夫子看着曹逸和陈玉轩,缓缓说道:“今日既是清明节已过,为师便与你们讲讲这清明节的来历。”
曹逸和陈玉轩立马正襟危坐,认真聆听。
李夫子轻咳两声,开口道:“清明节最早可追溯至古代的寒食节,相传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下令在其忌日禁火寒食,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
“清明节乃春祭大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此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人们扫墓祭祖,缅怀先人,以示不忘根本。”
“同时,这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人们走出家门,感受自然的生机与美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曹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问道:“夫子,那这清明节的习俗在各地可有不同?”
李夫子轻抿一口茶,接着说道:“这清明节啊,各地的习俗确实有诸多不同。在有些地方,清明除了扫墓祭祖,还有荡秋千的习俗。年轻的男女们在秋千上荡漾,欢声笑语,为这庄重的节日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息。
而在另一些地方,人们会在清明节举行斗鸡的活动,热闹非凡。还有的地方,清明时节要吃青团,那是用糯米和艾草做的,软糯清香,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在咱们这儿,人们习惯在祭祖之后,在坟头插上鲜花。可有的地方,却是挂上白色的纸带。
再者,有些偏远的乡村,清明还有独特的歌舞表演,以祭奠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虽说形式各异,但归根结底,都是人们对先人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陈玉轩感慨道:“原来这清明节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意义。”
李夫子轻抚胡须,说道:“了解这些传统节日,也是对我中华文化的传承啊。”(作者故意的,中华人)
李夫子想了想说道:“等天气好,带你们出去踏青。”
曹逸和陈玉轩听了,脸上顿时绽放出惊喜的笑容。
曹逸兴奋地说道:“夫子,那真是太好了!”
陈玉轩也连忙应和:“是啊,夫子,我们都盼着呢!”
李夫子微笑着看着他们,眼中满是慈爱:“整日埋头苦读也不行,出去走走,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说不定能让你们文思泉涌。”
曹逸点头道:“夫子说得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陈玉轩也充满期待地说:“不知道到时候能看到怎样的美景。”
李夫子捋了捋胡须:“那就要看老天爷的安排咯,不过为师相信,定会让你们有所收获。”
师兄弟二人相视一笑,满心期待着那即将到来的踏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