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冬有意想把房家洼做成一个品牌,所以她不想小户零售,她想大体量广销售,卖给大人物,只有大人物们觉得这个好了,才能源源不断地持续发展。
这也是头几天她在研究房家洼建设方案时候想出来的。
光靠她一个,房家洼只能小康一时,要是做成房家洼品牌,那或许能富裕几代。
把房家洼建设好,教会房家洼人各种技能,建成房家洼品牌,这样,就算几十年后她回去,也不愧对这一片土地。
而且她私心想给刘家留点什么。
但房家洼都是泥腿子,别说做生意,就是平时都是基本不买卖。
想平地建设一个品牌出来,还想让大人物们知道房家洼柿饼,对于现在的刘小冬和房家洼众人来说都是极其艰难的。
刘小冬还想搭宋若梅这个桥,她这种县令夫人,手里肯定都是有铺子的,,生意圈子广,人脉多,上够得着三品京官甚至皇帝,下认得着乞丐流民,可以说,三教九流的人她都能结实到。
况且还有个便宜县令,上回还听说宋家在梁阳府城有商铺。
若是把柿饼摆到府城去,这不愁没销路不说,还能卖贵一些。
于是刘小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大家听完她说的什么抱团取暖,品牌效应,一脸听不懂的表情。
她再解释一遍后,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是想一起搭商铺卖大钱。
于是大家七嘴八舌的同意,只是他们不认识什么商铺,同意完就眼巴巴地看着刘小冬。
刘小冬说:“这几天我去县城看看,打听打听,要是有想去的大家一块去都可以。”
她没跟众人说自己要跟县令夫人合作,怕还没影的事说早了就不灵了。
带几个人一块去县城,正好也让大家知道一下销售的不容易。
众人又七嘴八舌的说可以,还说自己可以一块去县城。
这时候一直坐在边上听着讨论的秦氏说话了:“我让冬粮拿点去镇上卖可不可以?”
她一说,众人中有人才猛然反应过来,王冬粮媳妇秦氏,娘家就在过水镇上,而且跟镇上的老秦秀才还是一家。
虽然两家已经出五服,没什么亲戚瓜葛了,秦氏娘家也穷得叮当响。但秦这个姓在过水镇上还是有点用处的。
刘小冬不知道这其中关系,有点疑惑。
秦氏便说道:“我拿点回去让我娘在镇上卖卖,看看大家什么反应,要是都喜欢,那就镇上也卖,县里也卖,这样也不必只走一条道是不。”
刘小新心里夸这个舅妈心思活络,但面上不自己做决定,交给在场的众人。
于是大家便又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谁家在哪个村里有哪个什么亲戚,,认识哪个在镇上或县里的哪家伙计,巴拉巴拉说了半个多时辰。
最后定下有四家愿意拿出去单卖看看,同时以刘小冬说的为主。
于是刘小冬便说了自己的定价。
镇里的柿子一文钱一个,买五个送一个,最多只送两个,且先尝后买。若是遇到大买家,需先付三成定金,第二天送货上门。但最多只卖五十个。因为零售价钱低,卖多了她吃亏,而且今年的柿饼不多,她还想多卖到上头去。
刘小冬还建议大家买柿子的时候用纸包着,需要全程保持干净,不允许外人乱摸,自己也不能乱摸,不卫生不说把少量的白霜都摸没了。
尝的柿子就用小剪刀剪成一块一块的,送给想吃的人。
一次最多只切两个柿子给免费尝,多了没有。
然后众人又说没有纸,刘小冬不得不把刚裁好的准备读书练字用的“卫生纸”贡献出来。
众人见她准备充分,一齐夸她有先见之明,做的早看得远想的周到。
完全忘记她不过是个九岁的黄毛丫头。
裁好给各家的纸,又安排了一遍之后,刘小冬口干舌燥,还觉得累得慌。
原来安排人事这么耗精神啊。
第二天一早,几个单卖柿子的便拎着各家的柿饼早早地去了镇上。刘小冬跟刘树以及三个村民一块进了城。
每个人身上背着一个筐,各装了一些柿饼,不多,就算城门的守军看到也达不到要收商人入城费得程度。
来的路上,刘小冬已经交代过,去县城之后直接去各家点心铺子,或客栈酒楼,找管事的掌柜,先拿出切好的一半柿饼给他尝尝,要是不愿意吃,自己就带头吃给他看,放下戒备心后吃下去又觉得还不错,就可以推销。
走批发,最低两文钱一个,最高五文钱,再低没得商量。
要是运气好第一家就卖到了五文钱,第二家也得按着这个价给,不能低,也不能厚此薄彼,县城就这么大,柿饼还都是房家洼做的,不能乱卖。
要是都不买,就不卖,哪怕出城给一些乞丐吃都不卖。
几个人进了城便分成两队,刘小冬跟着刘树去敲县令家后门,另外三个人结伴去推销。
开门的小厮一看是刘家父女,立马迎进门,并带着两人去见杜婆婆。
杜婆婆完全没想到刘小冬今天会来,惊讶地不得了,仔细看着面前似乎长个子的刘小冬,眼尾的皱纹都笑得深了一些。
刘小冬给杜婆婆行礼:“杜婆婆,我和爹爹没打招呼就上门,着实有些打扰了,希望你别怪罪。”
刘树也给杜婆见礼。
杜婆婆回了两人的礼,笑着说道:“只要你拿好吃的来堵婆婆我的嘴,我就不会说你打扰。”
刘小冬立马从刘树的筐里拿出一包用纸包装好的柿饼,解开麻绳,打开包装。
杜婆婆一看真有吃的,再一次震惊不已。等看到纸里包着的白白的东西,眼神却疑惑了。
刘小冬介绍道:“婆婆,这个就是我之前跟你说过的柿饼,这上面白的是柿子自己的糖霜,晒过的柿子,糖分留在里面,外围就会有形成一层白色的糖霜。”
说罢就递给她,让她直接吃。
杜婆婆将信将疑,小小地咬了一口,这一咬,吃的是眉开眼笑,立马拉着刘小冬要去见自家夫人。
刘树连忙从筐里拿出四包包好的柿饼,留下两包在筐里。
他让刘小冬一个跟着杜婆婆去见县令夫人,自己就留在这里跟下人们待着。他觉得自己一个大男人见县令夫人有些不方便。
等刘小冬走后,刘树便拿出柿饼,跟下人们分了起来,吃了柿饼的下人丫鬟都夸柿饼好吃,甜还糯。
刘树更开心了,这可是他女儿做的,肯定好啊。
宋若梅正在带着女儿杜冬云练字,听到杜婆婆喊过来嘴上嘟哝着杜婆婆是越来越小了,都开始咋咋呼呼的了。
“你这婆子,马上就跟新来的丫鬟一样咋呼了。”宋若梅嗔怪道。
杜婆婆根本没听到她家夫人说这句话,一进来就喊道:“夫人,你看谁来了?”
宋若梅纳闷,起来说道:“莫不是菩萨娘娘入门了,不然你也不会这么咋呼。”
杜婆婆今天性子有点急,直接将刘小冬拉到了里屋:“夫人,是冬姐儿来了。”
宋若梅一看杜婆婆冒冒失失地进来卧房,再一看她手上还拉着一个小姑娘,定睛再看,是刘小冬。
“哎呦,是冬姐儿,可是稀客。”宋若梅站起来,走近看着刘下冬,“瞧着长个儿了,脸也有肉了,还白了点。”
她话还没说完,杜冬云就大声喊了一句:“小冬妹妹过来,怎么不先来找我?”
刘小冬有点不知道先回答谁的话,只得先对她二人见礼。
杜婆婆帮她说道:“云姐儿这话可错了,我可是第一时间就把冬姐儿拉进屋了的,我就知道你在这屋子。”
杜冬云歪着小脑袋:我感觉你这话说的有点对,又有点不对,但一时还没想到哪里不对。
“夫人,小冬不请自来是来给夫人送柿饼的。”刘小冬递上手里包装好的纸。
杜冬云蹬蹬蹬地跑过来。
宋若梅看包装纸包的整齐,上面还系了绳。
杜婆婆说道:“是柿饼,夫人打开来尝一尝,老奴刚才已经吃了一个了,很是不错。”
杜冬云眼睛一亮,听说柿饼不错,她要尝尝这个叫柿饼的是个什么东西。
宋若梅也大喜,连忙解开绳子打开包装纸,拿出一个带着白霜的柿饼。
刘小冬从包装纸里拿出一个递给杜冬云,杜冬云接过来,俩人看着对方笑嘻嘻的。
“你吃吃看。”刘小冬对她说。
杜冬云毫不客气得就吃了起来。
刚吃了两口,激动地两条眉毛都跳起来了。
“娘,娘,这个柿饼好好吃,好甜,你快尝尝吧。”
宋若梅便吃了一口。
这一吃,她就知道,柿饼是个很不错的吃食,大人小孩都能吃。
她激动万分,顾不得礼仪,三两口就把柿饼吃完了。对刘小冬说:“你还有多少柿饼,我都要了。”
刘小冬:不是,夫人,我还没说条件呢。
“夫人,我来就是说这个柿饼的事的。”刘小冬顿了顿,将自己的打算缓缓道来。
宋若梅听后,立马做出决定:“搁我家铺子里卖可再好不过了,这样,我现在就拟契书,你说怎么卖。”
刘小冬:不是,夫人,你怎么那么喜欢拟契书呢? 咱合作方式要不要改一改呢?我不想只做低价的批发呀。
“夫人,小冬这次想换一个卖法。”
宋若梅:“哦,你想怎么卖,说来听听。”
刘小冬便大胆的说了起来:“房家洼柿子多,今年脆柿和柿饼做的成功,以后年年都会做,而且可能会只多不少。我就想着,想成立一个房家洼柿饼的名号,放在宋家的铺子里代售,卖出来的价钱由房家洼和宋家铺子分成。”
宋若梅没想到这个小姑娘年纪轻轻便想的长远,利用宋家铺子天然优势来卖她房家洼的东西,真是一本万利的好处啊。
不过,这个方案在她看来可行,她宋家在梁阳府的几个铺子目前有两个都是亏损的,只有另外的杂货铺勉强持平,还是在薄利多销的情况下才维持下来的。
这柿饼是个稀罕货,几个铺子都铺开,肯定能赚到钱,自家也不用付成本,反正铺子本来就在,每个季度还要交费用,更是还省去了做柿子的人工。
对于刘小冬,刘家和房家洼,她早已从自己相公那里摸了个透,所以一点都不担心房家洼出问题。
宋若梅罕见地立即拍板决定,思考时间不过几个呼吸。
刘小冬内心狂喜:就喜欢和这种爽快的 女人共事。
于是她在听从了宋若梅的对于府城消费能力的讲解之后,两个人便商量出了售卖价钱。
十个柿饼一包,一包四十文。宋若梅与刘小冬五五分。本来刘小冬说自己四宋若梅六的,但被宋若梅拒绝了,因为两次买方子刘小冬都降低价格,这次说什么宋若梅也不愿意她再降。
包装上印上房家洼柿饼的字样。
印字的工作就交给宋家铺子里的伙计了。
宋若梅一想到房家洼的柿饼在自家铺子里大卖特卖,心里就抑制不住的激动,不光是因为自己铺子赚钱,而是想到朔阳府老家的柿饼也能大卖。
两个人做事利索,半个时辰就写好了契书。约定卖出去后有时间了再结钱。
至于柿饼怎么运去梁阳府,当然是宋若梅家铺子里的伙计们跑腿了。
刘小冬足不出户卖东西的想法,宋若梅帮她实现了。她便高兴地等着过段时间数钱啦。
刘小冬告别宋若梅和杜冬云,跟刘树汇合后就跟杜婆婆告别,准备去找同来的三个人。
那三个房家洼子的人运气有点不好,酒楼的掌柜吃了他的柿饼后,觉得两文一个的批发价太贵了,于是想压价到一文五,两个三文钱。
因为他看着三个人穿的破旧,脸色蜡黄,一看就是常年劳作的农户或佃农,想卖点自己做的吃食贴补家用。
但那三人得了刘小冬的话,一直不肯降价,最后被酒楼掌柜叫伙计轰了出来。
三个人气得牙痒痒,身体发抖,但又不敢破口大骂,害怕得罪人被拉去见官。
他们可都是毫无背景的泥腿子,跟这些人起了冲突,只有吃亏的份。
于是三个人悻悻而归,在街上毫无头绪的游荡,越看这县城越气,这么多铺子,就没有一家愿意买他们柿饼的。
其实不是没人愿意买,是他们都想压价,毕竟都是做生意的,什么东西会走俏,他们都特别灵敏,这三个穿着破烂,面黄肌瘦的农户,他们哪里会让他们赚到钱。
自己压的价低,卖出去后得到的差价就越高,也越好中饱私囊。
他们自信这三个人不久还会再次找上他们,于是非常得意地哼起了戏,已经幻想自己一会低价拿货高价卖出,疯狂赚差价的美梦了。
结果一等等到天黑,等到第二天,第三天都没等到那三个农户。
再过一天后,他们终于知道府城的宋家出了一种又甜又软的柿饼,一包十个四十文钱,合一个四文。
掌柜的气得急血攻心,差点昏迷过去,懊悔不已,这柿饼他免费吃过半个,可好吃了,就连没牙的老人都能吃得动。
他恨呀,恨自己当时鬼迷心窍太贪心,贪那区区半文钱,结果白白损失一大笔钱。
被轰走的三人现在可没工夫想到这个掌柜,他们正在家里有条不紊地包装柿饼。
短短三天,家里晒出来的柿饼已经卖出去了一半。
听说在梁阳府的销量异常火爆,那几家原本去镇上单卖的也已经不卖了,都在家里包装柿饼。
按刘家人来教的方式包,包的紧紧的,还是全程不接触手的包装方式,干净又卫生,一包十个,再打上绳结。包好后坐着等宋家铺子的伙计来拉货。
这种不用怎么费力费口水费脑子的赚钱方式太适合他们了。
七天后,梁阳府宋家酒楼的掌柜来到当河县结账,刘小冬已经早早地等在了宋若梅家里。
这七天,柿子卖出去八千多包,合计卖了三百四十多两银子。按五五分原则,宋若梅和刘小冬各分一百七十两。
刘小冬这里的银子还包括房家洼各家的,于是她把各家的柿饼算好,再在宋若梅这里一一分好,然后就跟着自己爹刘树,被宋若梅安排的马车送回了房家洼。
刘树激动的要死,比上两回卖方子还要激动,他要回家给村里各家分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