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辞行藏剑
通纪二十一年四月初七,藏剑谷掌门楚平澜,仍旧带着天下第一剑的名号,封剑归隐。
自此在这个江湖中,但凡楚平澜尚在人世一日,那其他所有的剑客,便都只能去争当那个天下第二。
这一日下午,聚集在藏剑谷的各路豪杰,先后都离了谷,只有颜仲昌一行,并不打算赶夜路,便定了第二日一早启程,今日留在藏剑谷住一晚。
天色将晚,西方别院内。
颜仲昌坐在床边,身上披着一件薄衫,手中稍稍拨弄了一下灯芯,火光一时间亮了不少。
李缓站在一边,神色略微有些局促。
“渐之啊,你当真不与我们一同回京了吗?”颜仲昌语气平淡,叫人听不出悲喜。
李缓俯身便拜,重重地磕了一个头道:“颜太师对渐之有再造之恩,本应当粉身碎骨以报太师之恩,可这些日子,渐之寻得了先父的消息,当下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等此事完结,渐之一定到京城亲自拜谢太师。”
颜仲昌摆了摆手,温言道:“渐之不必如此,这些日子你的心性品行我都知晓,之前从未听你提起过你的父母,只是不知是有何事?”
李缓心中无比纠结,他的身世与过往,目前自然是不可让其他人知晓,但他心中又着实不想欺骗眼前这位老者,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只得俯身长拜,嘴上却是再也讲不出半个字来。
瞧得他如此作态,颜仲昌心中也明白了一二,这位后生晚辈大概是有一些不足以为外人道的苦衷。
他站起身,将手背在身后,踱着步道:“若是有苦衷,不说便是,渐之也不必担心,你的冤屈,我回京之后会让人处理妥当,不过你的事情办完了之后,可记得要来京城找我。”
说到最后一句话时,颜仲昌还伸出手,指向李缓,轻轻点了点。
这一段时日相处下来,颜仲昌是打心底喜欢这个年轻人,他的行事作风,他的满腹才情,都是自己见过的年轻人里少有的。
“渐之多谢太师知遇之恩!”
李缓跪在地上,额头紧紧贴着地面,眼中的泪水忍不住一滴一滴往下掉落。
颜仲昌轻轻叹了一声,又将他扶了起来,佯斥道:“七尺男儿自当顶天立地,怎得整天来的哭哭啼啼?”
李缓将脸上泪痕胡乱抹了抹,站在一边不敢答话,心中仍是复杂难平。
颜仲昌复又坐下,手中却做了个落子的动作,笑着问道:“明日便要走了,渐之,可要来上几局?”
李缓咧开嘴,伴随着脸上未干的泪痕,旁人看了也不知道他是在笑还是在哭,显得十分蠢笨。
“晚生恭敬不如从命,这次我可不会再让着太师了。”
颜仲昌眼睛一瞪,吹着胡须怒道:“黄口小子大言不惭,备棋!”
……
翌日,藏剑谷口,天边泛起鱼肚白。
颜仲昌一行起了个大早,车夫与何束、何缚两兄弟此刻正在谷口整理行囊,看上去应该马上就可以出发了。
颜仲昌与楚平澜二人站在一旁,还在不住寒暄道别,任旁人看去,都是一幅至交好友将要离别的温馨场景。
李缓、师离、方秋鸿三人牵着自己的马站在一旁等候,神色不一。
颜仲昌此去第一个地方,便是思南郡,他放心不下那边的赈灾情况,打算在回京之前再去那边看一看,李缓当初也参与了此事,便打算将颜仲昌送到思南郡,然后再行辞别。
师离与方秋鸿二人则是因为师离找楚平澜打听到了林歇鹰的墓地,想先去思州城外祭拜一下,然后二人再转道西南,前往苗寨去寻那九州妙手伏常山。
去往思南郡的官道,中间离那思州城并不远,于是他们一行便可以同行一段路。
师离原本是不打算跟颜仲昌一起走的,可架不住楚平澜与方秋鸿的劝说,大致就是莫要意气用事,面上还是要过得去,反正也只有一段路之类的说辞,到了最后听得烦了,也便妥协了。
“那楚掌门就莫要远送了,我们这便走了。”颜仲昌见那边已经收拾妥当,开口向楚平澜辞行。
楚平澜笑着拱手:“楚某也不再多留大人了,颜大人此行顺遂,务必多加保重。”
颜仲昌盯着楚平澜看了看,随即摆了摆手,笑道:“走了。”
颜仲昌走进了马车,其余各人也都翻身上马,方秋鸿、师离、李缓三人在马上对着楚平澜拱手作别。
“秋鸿拜别师尊。”方秋鸿仍是一身青衣,背负巨阙长剑,神色颇为不舍,朝着楚平澜拜辞。
一旁的师离劝道:“方师兄也不必如此作态,咱们又不是不回来了。”
方秋鸿勉强露出一丝微笑,师离又转头对楚平澜豪爽道:“楚前辈,我们这便走了,咱们山水轮流转,后会有期。”
楚平澜有些无语地挥了挥手,说道:“哪里学来的这般文不文俗不俗的说辞,快些走吧。”
李缓向着楚平澜再一拱手:“楚前辈保重。”
说完这句话,三人便再不多言,提起缰绳,转身跟上了马车。
几人身影的逐渐远去,楚平澜站在原地,目光中不知聚焦在何处。
又在谷口伫立了片刻,他也便转身往谷中走去,天边的朝阳刚好完全探出了身,整个藏剑谷都披上了一层红晕,朝阳打在在楚平澜的身上,将他孤单独行的身影拉的极长。
青山自依旧,斜阳随君歌。
悠悠藏剑谷,百年谁来和?
浮云忘前尘,点酒在今日。
四海不平事,一剑当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