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麓川之战和土木堡之战1
听到这里,汉朝众人都有些坐不住了,众人皆是抬起头来满眼期待的看着天幕,生怕一个不注意,会错过天幕上的后世女子,再次提及大汉的君主信息。
“汉武帝?”刘邦此刻也坐直了身子,脸上也露出好奇之色来,“是我大汉的天子吗?听起来那后世之人,似乎对这汉武帝极为崇拜啊!”
“恭喜陛下……”一边戚夫人激动了起来,拉着刘邦的手撒娇道,“这汉武帝必定是如意……”
“哼……”吕雉冷哼一声,却并没说话,只是白了一边的太子刘盈一眼,若有所思起来。
“好了好了……”对于自己这个夫人,刘邦是既爱,又嫌。
这女人空有美貌,却不生一点脑子,实在是不堪大用,反倒是吕雉……
他瞄了一眼自己的糟糠之妻,却见她脸色未变,但眼神却深不可测。即便是自己也猜不出她的心思来。
“不论是谁……”吕雉见他看了过来,依旧面不改色,浅笑道,“都是大汉朝的好皇帝,刘家的好儿郎……”
刘邦见她这般淡然,虽是不信,但还是微笑着点了点头道:“皇后说的是了!”
天幕上。
徐罗姐妹俩说了半天,都是口干舌燥的,所以便停下,各自喝了一杯热奶茶,才继续开始分析明英宗的一生。
“其实,明英宗的一生轨迹,开局时拿了汉武帝的剧本,但过程却是走的赵佶赵构父子再加上秦二世的路……”
“哈?”徐爱惊呆了,她放下手里的奶茶,一脸不敢相信的问道,“这么狠的吗?”
“嗯!”罗玉华郑重其事的点了点头,然后耸肩道,“可以说,朱祁镇把我们刚刚提到的那几位昏君踩过的坑全都踩了一遍……”
“哎!你别说,人家也可就有那命,到最后大明还是能中兴,他也还能得个英宗的谥号……”
“甚至于我们的教员,都夸赞过,他其实干的不错……”
“我的天……”徐爱现在只觉得自己头大如斗,“不懂,听不懂了……”
罗玉华笑了笑,然后伸手拍了拍她的肩膀道:“刚刚说那宋高宗时,咱们就说过了,历史是有很多偶然性的,有时候你已经做好了天衣无缝的安排,但结果却未必能尽如人意……”
“要不然,那场五丈原的大雨,又怎么会彻底浇灭丞相的北伐之梦呢!”罗玉华叹息道。
“就好像朱祁镇,虽然我们后人都骂他是个昏君,无能的废物。”
“可实际上,他比起只会求和的宋朝某些皇帝而言,那可是真的有种多了……”罗玉华顿了顿,然后皱眉道,“也不是替他洗白,而是实话实说。”
“有人常拿靖康之耻和土木堡之变来比较。”
“这其实不太公平。”她继续道,“大明当时在先后四代明君的治理下,确实的达到了国力鼎盛时期。”
“那时候的疆域,虽然不大,但百姓的日子却是最好过的……”
“但,这只是表面看起来的,实际上的弊端,也非常多。”罗玉华叹息道,“而且,这弊端,是宣宗朝留下来的……”
“是主动放弃了对安南的直接统治权吗?”徐爱皱眉问道,“这确实是宣宗的锅……”
大明……
什么玩意?朱元璋大惊,这朱瞻基是老四孙子辈吧,刚刚天幕不还说他是个明君吗?
既然是明君,怎么可能放弃,对对,是主动放弃国家领土呢?
他现在是越来越看不懂这剧情了!
好在,还没等他恼怒起来,天幕便就他的疑问开始解惑了。
“明宣宗直接放弃大明领土控制权,这件事,在我们后世之人看来,那肯定是莫名其妙,有损国威的……”
罗玉华解释道:“但是这件事,其实是朱瞻基深思熟虑的许久,方才狠下心来做的决定。”
“要知道,当时的交趾一带,是莽荒之地,那地方离当时的北京,可以说是十万八千里远啊!”
“大明朝廷每年要花费在平乱交趾一带的银两和资源,远远大于从那里收回的税收数十倍。”
“除此之外,与交趾交界处的诸多百姓,还要时刻遭受战乱之苦……”
“朱瞻基是个很不错的皇帝,他这么做,最终目的是想要大明朝的百姓能够获得安宁,借着这段时间好好休养生息……”
说到这里,罗玉华顿了顿,然后继续道:“我个人觉得,朱瞻基这么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或许是希望用这样的缓兵之计,来稳定大明百姓,尤其是边疆百姓的压力……”
“只是他没想到是,自己居然短命,甚至没能活到可以寻找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边疆问题的时候……”罗玉华一脸惋惜的说道,“就是这样一个没想到,使得他原本还算英明的决定,一下子成为了大明朝在西南战略决策上的败笔……”
“命运有时候还真就是这么残酷无情啊……”徐爱听到这里,也格外唏嘘,“小时候听着父母说宣宗放弃了安南一带的国土控制权,只觉得他昏聩至极……”
“可如今换位思考一番,才发现,如果我生在明朝宣宗年间的大明边疆,面对年年征战,朝不保夕,永无宁日的日子,我得多么庆幸,我们国家的君主,是这样宁可损毁国家声誉,也要为百姓着想的明君啊……”
“在当时,确实是如此。”罗玉华点头表示同意她的说法,“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却为大明埋下了祸端……”
“朱祁镇继承皇位时,才九岁。真真的少年天子……”
“仅仅四年后,他就碰上了麓川土司思任发父子造反的大事件。”罗玉华继续说道,“比起土木堡之战,或许麓川之战,很多人不熟悉……”
“朱祁镇在位期间,曾在十年内,连续出兵四次,虽说是战果一般,但不得不说,就是朱祁镇的不怂,极大的削弱了麓川的地方势力……”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啥也不管,学习宋朝不停求和……”她啧啧两声,然后摇头道,“我们美丽的云岭之南,或许现在就是国外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