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到底谁才算是大清的开国君主呢?”徐爱代替大家问了出来。
“还是那句话,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都可以算。”罗玉华耸肩回答道,“但如果一定要较真的话,我个人认为,皇太极才是真正的满清开国君主……”
“为什么?”徐爱疑惑的问道。
“因为努尔哈赤建立的是后金,他亡故后,皇太极接过他的汗位,这才将改金为清……”
“除此之外,【传国玉玺】也是由他十四弟多尔衮逼降察哈尔,缴获来的。”她微微笑道,“虽然是这块所谓的【传国玉玺】,并不可能是始皇帝时期传下来的那枚由和氏璧雕刻而成的……”
“但,那种情况下,谁又会在意真假呢?”
“最重要的是,他的的确确是一块出自皇家的宝玺,哪怕是路边的一块顽石,只要新的天子说它是传国玉玺,那它不是,也得是了……”
“好吧……”徐爱并没有多嘴反驳什么,王朝更替,想要显得名正言顺,需要的不过是一个由头罢了。
“那努尔哈赤为什么又被称为太祖呢?”她继续问道。
“这点也很好理解啊!”罗玉华笑道,“《封神榜》看过吧,西伯侯姬昌是率先举起反商旗帜,并改称号周文王的。”
“但实际上,他的反商大业,也仅仅只是完成了消灭了宿敌崇侯虎罢了,后来他就因病去世了!”
“真正推翻了商朝,完成一统的,是他的次子,周武王姬发……”
“周朝的开国君王,就是周武王姬发。这点毫无争议。”她耐心的说道,“之前举旗的,奠定基础的,却是周文王姬昌……”
“这种情况,也不单单只是周朝出现过。”
“魏武帝曹丕肯定是曹魏的开国之君,但他承接的,也是他老爹曹操的家底……”
“还有那个很多人都厌恶的晋朝,司马炎是开国之君,但奠基者司马懿却是高祖……”
“清朝也是这种情况,努尔哈赤的的确确是满清一脉的老祖宗,但很可惜,他没活到开国。”她摇头道,“但作为大清王朝的开创奠基人,他自然配得上这个太祖的庙号……”
“明白了……”徐爱恍然大悟,“也就是说,如果这些人能够活到改朝换代,那必然是当之无愧的开国之主……”
“举旗者既然是他们,即便自己没完成,但儿孙给力,办到了,那自然也就配得上这个称号了……”
她想了半天,然后摇头道:“这么看来,孙权还真的是不好评价啊……”
“好了好了,扯得太远了……”罗玉华拍了拍她的肩膀道,“现在要说的还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对父子……”
她微笑道:“不知道你发现没,历朝历代,有能力的太祖们,很多不仅仅是自己有能力,往往他们的子嗣也都是人中龙凤……”
“最典型的可不就是李渊一家子,铁木真一家子,以及朱元璋一家子。那都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典型……”
“这满清初期的努尔哈赤和他的那些儿子们,也是这种情况……”她顿了顿,“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会骂满清一朝是华夏的毒瘤王朝……”
“但这点真的有点偏激了……”她耐心的说道,“至少满清前期并不算太拉垮,比起有些实在见不得人的王朝,还是属于中上游水平的……”
“只是晚清的污糟实在太多,这才使得整个清朝的口碑彻底崩塌,成了华夏这么一个重视传承的民族,至今为止唯一一个已经亡了一百多呢,却还是没有史书的王朝……”徐爱接着道。
“其实已经开始修史了……”罗玉华赶忙解释道,“而且据我所知,2023年的时候已经完稿了……”
“只不过,因为一些历史遗留的原因,一直没能审核通过罢了……”
“但是现在,我们先不提及那些糟心事,只单纯来聊一聊清朝太祖太宗父子档的能力……”她继续道,“先看一看努尔哈赤吧……”
“努尔哈赤的一生也是满传奇的,明嘉靖三十八年,他出生于赫图阿拉建州左卫,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新宾县,是该地一个小部酋长的儿子。”
“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原为元朝斡朵里万户府的万户,在明朝永乐大帝的招抚和古北棒的拉拢里,权衡了利弊,最终选择投靠归顺了明廷,并在永乐三年,被朱棣封为建州卫指挥使,之后升任为右都督。”
“宣德八年,因其教授明都指挥佥事裴俊,遭阿速江等卫野人女真杀害。猛哥帖木儿之子董山,就是努尔哈赤之五世祖,初任指挥使,后升迁为右都督,与叔父凡察共同执掌建州左卫、建州右卫。”
“但在成化三年,因屡次劫掠辽东人畜,被明朝斩首。”
“之后,建州三卫就遭受明朝严酷镇压。董山长子脱罗及次子妥义谟先后袭职,并多次进京朝拜明帝,并献上礼物。”
“董山的第三子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是努尔哈赤的高祖父。锡宝齐之子爱新觉罗·福满是努尔哈赤的曾祖父,清廷也因此追尊其为兴祖直皇帝。”她继续道,“福满第四子觉昌安是努尔哈赤的祖父。”
“觉昌安的第四子塔克世与喜塔腊·额穆齐结婚,生有三子,长为努尔哈赤,次为舒尔哈齐,幼为雅尔哈齐。”
说到这里,她微笑着道:“看看,咱们说过的吧,这老四的buff,真的是叠的满满的啊!”
“哈哈哈……”徐爱大笑起来,“说起来,他们爱新觉罗家的老四也都是赫赫有名的,名气上更是不输刘恒,朱棣的……”
罗玉华也笑了,但很快她又把话题拉了回来:“努尔哈赤的母亲额穆齐在他十岁时离世,他的继母那拉氏为王台族女,对他极尽苛刻和看不上。“
”可怜努尔哈赤才十九岁,便不得不分家独立,而且当时的他仅得到少量家产。“”
”为了生存,努尔哈赤带着弟弟舒尔哈齐等人以挖人参、采松子、摘榛子、拾蘑菇、捡木耳等方式度日。”
“在此期间,努尔哈赤还学会了蒙古语,也懂汉语。他还喜欢阅读明初成书的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并自称深具谋略。”
“而说他被李成梁收养的说法,就纯粹是野史杜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