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十年,皇太极又与阿巴泰率精骑5000驰援科尔沁,迫使察哈尔蒙古首领林丹汗仓惶躲避。”罗玉华继续说道。
“天命十一年的八月十一日,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病重离逝。她的大妃阿巴亥和两个庶妃被迫殉葬。”
“因为生前并没有立储,阿巴亥所谓的努尔哈赤遗言,又没有证据,所以没人相信。”她叹道,“这样一来,这大汗之位便只能在四大贝勒中选出。”
“可是之前我们就说过啊,那大贝勒代善因与大妃纳喇氏阿巴亥之间有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虽说后金有这个传统,但在大家眼里,还是有些欺君蔑父的意思的。这使得他在诸王中威信大降,而且努尔哈赤更是生前已废除了他的继承权。”
“于是代善被pass了。”
“而二贝勒阿敏呢,他压根不是努尔哈赤之子,还曾参与其父舒尔哈齐的叛逃活动,更非合适人选。”
“三贝勒莽古尔泰的生母富察氏,由于【窃藏金帛】之罪而亡。”罗玉华继续道,“再加上他本人性情粗野,人缘不咋地,雅压根没人支持他,所以也被抬走。”
“而皇太极这位四贝勒,嘿,你看,这【四】的关键词是不是又来了……”
她调侃了一句,才继续道:”论实力他最强,无论是在政治眼光、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都超过其他几人,所以他被推选为后金汗位的最佳人选。”
“于是乎,在努尔哈赤去世当日,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便拥皇太极嗣汗位,并对诸贝勒大臣说出了拥戴皇太极的理由。”
“代善觉得他【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而皇太极面对长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和众贝勒【乃合词请上嗣位】的态度,依旧是【辞再三,久之乃许】。”
“这一波再三谦让的态度,可不就是把汉文化里谦逊美德研究透了嘛……”
“被拥举为大汗后。九月一日,皇太极即任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
“而在皇太极继位的时候,后金的情况并不理想,他们面临着许多困难,除了有明朝已构筑关宁锦防线并联合朝鲜、蒙古封锁后金外,还要面对四大贝勒合议制掣肘汗权。”
“可以说后金内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越发激烈。”罗玉华皱眉道。
“后金的经济情况更是糟糕、民众极其厌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在面对明朝时,确立了【讲和与自固二策】,用于给自己争取时间。“
”只待解决后金当前面对的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后,在待机成熟时,继续兴兵攻明。”
“而当时的明朝,也正因为宁远的胜利而变得强硬起来。”她继续道,“皇太极在一上台后,便致函宁远巡抚袁崇焕,表达了希望彼此和好的意愿。”
“而明朝也并傻子,只会坐等后金退兵。他们选择是一边要地,一边修筑塔山、大小凌河城及锦州城,用以加紧备战。”
“天聪元年五月,继征朝鲜王朝之后,皇太极亲率大军再次征明。”
“而这时明朝的干将袁崇焕正在实施【恢复之计】,即【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他修城屯田,以屯养战,以守为正着,战为奇着。”
“皇太极兴致勃勃的发动了宁锦之战,的结果却不如意,自己这边是伤亡惨重,而宁远城却屹立未动。他不信邪,又攻十几天,却依然无功。”
”而这守宁远城的,正是当初让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吃下人生唯一一次败仗的袁崇焕。”
“这袁崇焕吧,就和是努尔哈赤爷俩的克星似的,一次又一次的把这爷俩按在原地。这不这次他命令满桂、尤世禄、祖大寿出城拒战。”
“而皇太极则督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阿济格等进击。明军用呐喊抵抗。”罗玉华笑着说道,“却见袁崇焕坐镇指挥,一句放大炮,致使后金兵士一排又排的倒下。”
“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等人皆被射死,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俱伤。”
“而明将满桂也身负重伤,士兵死伤大半。宁远久攻不下,皇太极只得又返回锦州,而这时已经是六月了。”
“后金将士们很多都中暑了,皇太极知道自己不可久留于此了,第二天就下令退兵。而此战明军防守成功,时称【宁锦大捷】。”
“辽西拿不下来,就进不了山海关,皇太极明白,如果想要夺取北京,只有另寻出路。”罗玉华继续说道,“好在皇太极对蒙古是极为了解的,因为当时的他已经与喀尔喀、科尔沁等部的结盟,也曾领兵驰援过科尔沁。”
“天聪二年,明朝新帝朱由检登基了,也就是明崇祯的元年,皇太极先带领两个幼弟,十四阿哥多尔衮和十五阿哥多铎,亲统大军征察哈尔所属的多罗特部。”
“进入敖木伦后,俘获一万一千二百人。而因敖木伦大捷,多尔衮被赐号墨尔根戴青,多铎赐号额尔克楚虎尔。”
“八月,与喀喇沁议和,九月调科尔沁、喀喇沁、敖汉、奈曼及喀尔喀诸部兵来会。”又是一长串拗口的名称,罗玉华再次翻出了她的小笔记,“九月时,后金大军出征察哈尔。二十日进击席尔哈、席伯图、英、汤等处,全都拿下。”
“第二天又追至兴安岭,获得人,畜不计其数。十月中旬胜利而归。”
这一次出征,后金既打击了大敌察哈尔部,也进一步巩固了对已归服的蒙古诸部的统治。”
“没过多久,皇太极又派阿什达尔汉到这些地方宣敕,【以后如征察哈尔,凡管旗诸贝勒年七十以下,十三以上,俱需从征,违者罚马驼,不至约会之地者也罚马】。】”
“天聪三年的十月至天聪四年正月期间,皇太极在明朝关宁锦防线难以攻克的情况下率军从蒙古突入,攻打北京,然而结局依旧是失败,史称【己巳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