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56年,宇文泰在北巡时得病,不久后便去世了。”罗玉华继续说道,“而此时,宇文泰的诸子都尚年幼,想要把握国家大政压根就不可能……”
“无奈之下,其长兄的儿子宇文护便接下了重任,开始理政。”
“而宇文护从掌权后,便立了宇文泰嫡子觉文党为周天王,废除了傀儡魏帝。从此北周正式建立起来。”
“而宇文护其人,能力强,但野心也极大。他掌权后用阴谋迫害了赵贵、独孤信等柱国将军,使得自己进一步把控住了朝政。”
“然后就开始任意废杀幼帝,想要自己夺权当皇帝了。”罗玉华摇头道,“你们看,他先是废杀闵帝了宇文觉,后立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为帝,是为明帝。”
“然后到了公元560年,又毒杀明帝宇文毓,改立了宇文邕为帝。”
“而可能宇文护是研究过史书的,这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子啊,历史上的皇四子们,可是实打实的都不好惹啊……”
她叹道:“像这宇文邕,史书上称他【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宇文泰更是夸称赞他“,【成吾志者,必此儿也。】”
“要不说这宇文泰比高祖爷您,还明明太祖的眼光都要毒辣呢,一眼就看穿了自家老四绝非凡品……”
“在公元557年宇文觉受禅登基后,宇文邕成为了大将军,出镇同州。后来又升迁为柱国、大司空、鲁国公、宗师。”
“他做事极其沉稳,史书说其【此人不言,言必有中。】”
“他在继位后,为了避免兄长们的前车之鉴,就故意表面顺从。唯唯诺诺的当了10多年的傀儡皇帝,让宇文护当那实实在在的王。”
“但身为皇四子天团中的一员,宇文邕又怎么可能甘心当傀儡呢。”她笑道,“他在这十年时间里,也悄悄暗中发展和继续自己的力量。”
“公元572年,宇文邕和宇文护一起去看望太后。宇文邕劝说宇文护读宇文泰写的《酒诰》来劝诫太后减少酗酒,宇文护对傀儡的话倒也没怀疑,真的读了。”
“而正当他读文章时,宇文邕举起玉珽袭击了宇文护,随后他的同母弟宇文便直跳出来,直接杀死了宇文护。”
“就这样,宇文邕推翻了压在自己身上的那座大山,自然也就掌握住了北周实权,真正的成为了北周的实权帝王。”
“砸死的……”始皇帝听到这里,只觉得啼笑皆非,“这北周的小皇帝,到底是有多能忍啊,居然可以让仇人放松警惕至这个地步……”
“确实有些不可思议……”罗玉华摊摊手,附和了一句道,“但事实真的就是这样的,宇文邕砸死了宇文护,然后夺回了北周政权……”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强盛,这些人广占土地,隐蔽人口,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还减少了国家的赋税。”
“宇文邕亲政后就大规模搜查人口,凡【正长隐五户及十丁以上,隐地三顷以上者,至死】。”她继续道,“可以说,这是南北朝推行的最严厉的人口普查工作,对当时的世家大族具有很大的打击作用。”
“在宇文泰时期,西魏的柱国将军们疯狂掠夺人口,甚至将之沦为奴婢。比如宇文泰自己,在攻破江陵时,就曾将江陵百姓男女十余万口被驱归关中,这些人就沦为了奴婢。”
“而宇文邕上台后,很快就将这些奴婢释放。在公元577年灭北齐后,宇文邕又下令将北齐境内的奴婢释放,可以说这是继汉光武帝以来最大规模的释放奴婢行动。”
“而由宇文邕的释放奴婢,严重打击了世家大族,使得自耕农大量增加,大大的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除此之外,他还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罗玉华继续道,“南北朝时期,佛教大肆发展,形成了寺院经济。”
“这些寺院的僧侣既不用向国家缴纳赋税、也不用承担徭役。”
“这使得许多农民【假慕沙门,实避调役】,造成了社会劳动力巨大损失。”
“北魏时期,僧侣人数竟然达200万,占据户籍人口的十五分之一。”
“而宇文邕在执政后,立刻召集道士、僧侣、百官讨论佛、道、儒三教的问题,而后便确立【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的方针。”
“公元574年,他下令没收寺庙资产,将百万僧侣编为均田户,并选择其中加入军队。”
“如此雨来,既增加了国家户口和财政收入,也加强了军事力量,史称【所谓自废佛以来,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
“而在统一北方后,灭佛政策继续推广。此事史称【周武灭佛】,前前后后,一共使得300万僧侣还俗。”
“而他的大力改革,也使得北周的户籍人口大量增加,财政逐渐丰满起来,军队规模也从10万上升到了20万人。”罗玉华继续道。
“而当时的北齐政权则格外昏庸,眼看着便要走向了衰亡,【齐氏昏暴,政出多门,鬻狱卖官,唯利是视,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阖境嗷然,不胜其弊】便是史书对此时期北齐的评价。”
“而且,北齐也未能解决六镇鲜卑和汉族的矛盾,这更加加速其走向灭亡之路。”
“这一切宇文邕都看在眼里,为了能够更快地消灭北齐,他选择和南陈结盟。”
“公元573年,北周邀请陈朝一起进攻北齐,于是陈顼出征北齐,大败齐兵于徐州,尽复淮南之地。”
“不过陈顼只是一个守成之君,这货居然只满足于划淮而守,没有进一步北上进攻中原腹地。”
“而这却刚好是宇文邕想看到的……”
“他在公元575年出兵,很快便统一北方。”罗玉华笑道,“可怜此时的陈顼才醒悟过来,慌忙出兵山东,但已经来不及了,只能面对现实,被气势恢宏的北周军击败。”
“10万大军全军覆没,损失惨重。第二年,淮南之地便基本被北周占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