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公元1219年,拖雷再次参加西征。”罗玉华收拾好心情,打断了弹幕的继续讨论,接着说道,“成吉思汗的忽兰夫人问他,【诸皇子中,嫡子有四人,主上西归后应由何人承统?】”
“成吉思汗并没有觉得她冒犯,反而是觉此话有理,便立刻召见兄弟和儿子们。”
“他认为窝阔台最善于处理政事,行事谨慎,头脑机智,为人还慷慨豪迈、忠厚宽仁。”
“而拖雷虽然为人耿直,骁勇善战,但却没有窝阔台这般谨慎精明,适合处理政事。”她继续道,“所以他便决定要由窝阔台来继承自己的汗位。”
“然而,成吉思汗虽是一代天骄,但蒙古人的惯用思维模式与华夏汉人却完全不同……”
她毫不客气的说道:“他们和后金的爱新觉罗家早期努尔哈赤政权一样,虽然骁勇善战,但根本分不清家和国的概念……”
“努尔哈赤搞出的八王议政,就已经很奇葩了。如此分散权利,只要稍有不慎,怕是大清就要君主立宪制了。”
“而铁木真更糊涂,他先是将汗位传给了窝阔台,然后又按照幼子守炉灶的旧俗,将其12万大军中的10万以及蒙古本部分给了幼子拖雷,而只给了继承汗位的窝阔台四千骑兵。”
“过后,他还告诉拖雷,【你得要听你三哥的话啊!】”罗玉华摇头道,“听听,让一个手握重兵的皇位有力争夺者,去自己那啥都没有,只有继承人身份的哥哥的话……”
“这华夏历朝历代的皇帝里面,如此扯淡的存在,怕是独此一家吧……”
“这窝阔台和拖雷要不斗个你死我活,那他俩就都是二傻子。”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他们的制度与华夏汉人根本不一样。”徐爱也插嘴道,“华夏汉人都是以嫡长子为先,由嫡长子继承家业。”
“像是秦朝,汉朝,唐朝,明朝这些大一统的汉人王朝,开国之君在选定太子时,第一选择肯定都是长子……”
“……”她微微顿了顿,然后笑道,“虽然这四大王朝的二代皇帝,最后都不是长子继承的,但那都是意外嘛……”
“但在游牧民族蒙古人的习俗里,长子长大成人结婚之后,就会由父亲分给其一部分财产和牛羊,并独立门户出去居住。”
罗玉华接过她的话继续道:“但幼子则是要陪伴父母到终老的人。”
“所有游牧民族的继承传统都是在父亲去世后,由幼子继承他的社会地位和财产的。”
“这就是刚刚我们提到的游牧民族【幼子守灶】的传统制度。”
“好家伙,这说法还真的是有意思……”刘邦忍不住拍手笑道,“所以这什么成吉思汗,就一面想着自己的蒙古帝国能在继承人手里蒸蒸日上……”
“又一面心疼小儿子,索性把全部家业都留给他了……”他忍不住吐槽道,“这真是叫朕大开眼界的操作啊……”
“是有点奇葩……”始皇帝学习能力强,才短短两天时间,已经能够使用一些后世的言论语句开启吐槽模式了……
“反正吧,因为这件事,导致窝阔台无法顺利继承汗位,而托雷则在汗位空缺的这两年期间里,负责摄政监国……”
“直到两年后,蒙古的宗王和重要大臣们举行库里勒台大会,开始推选新大汗……”她继续道,“因为有人恪守旧制,主张立幼子拖雷,反对成吉思汗的遗命,导致大会争议了40天……”
“托雷在汗位争夺中,输给了自己的三哥窝阔台,最终不得不表示,自己愿意为窝阔台而战,愿意拥护他成为新的大汗……”
公元1230年,拖雷和窝阔台分兵攻打金国。”罗玉华继续道,“他们遵照父成吉思汗的遗嘱,用武力假道宋境。”
“公元1231年的冬天,拖雷在河南禹县境内打败金军的主力部队,乘胜占下了河南诸郡等地。”
“但到了1232年夏,由于天气酷热,拖雷不得不率军回师,不幸在途中得病而死……”
“在拖雷去世后,窝阔台却没能顺利吞并他的军队和财富。”她继续道,“在这种紧要的关头,能娶得一个精明能干的贤内助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像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可以给他带来史上最强嫁妆,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都是华夏历史上一等一的神级武将……”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可以在玄武门之变时,得知太子府和齐王府人马来报仇后,立即找来舅舅高士廉和族叔长孙顺德,让二人率领秦王府卫士火速驰援,保障丈夫性命的安全……”
“朱棣的徐皇后也能在朝廷五十万兵马攻打北京城时,亲自披甲上阵带着城中妇孺死守北京,帮助儿子朱高炽用一万人将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拒之门外,直到丈夫带兵回来支援……”
“还有咱们的武则天武后,在丈夫李治身体不好的情况下,随他理政,夫妇一体,顶起了李唐的江山……”
“而托雷的媳妇唆鲁禾帖尼,也是绝不输她们的存在。”罗玉华赞叹道,“如果说拖雷死后,他的军队和财富真的被哥哥窝阔台吞并了,那么拖雷的后人必定就会随之没落下去。”
“但由于唆鲁禾帖尼的坚毅、隐忍,不断的和窝阔台周旋了十几年,这才使得拖雷的后人再次拥有了获取了蒙古帝国的汗位机会,她的儿子蒙哥,忽必烈贤后成为蒙古新的大汗。”
“而忽必烈更是成了元朝开国皇帝。让托雷这个原本应该成为成吉思汗继承人的老四,在去世多年后,依旧可以成为最大的赢家……”
“而忽必烈,作为托雷和唆鲁禾帖尼的第四子,也就这么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成为了皇四子天团里,绝不容忽视的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