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到这里,我们也已经可以看得出……”罗玉华继续道,“对于明朝,他们虽然充满仇恨,但也还是会反思自己的不足……”
“他们会觉得,蒙古王朝的光辉岁月,专制体制之所以会日渐势微,是因为权利的诱惑,让各部落的可汗们犹如饿狼争食,竞争的愈发惨烈。”
“因为不够团结,上了明朝的当后,才使得蒙古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独立与荣光。”
“而对于清朝的态度,蒙古人则者更加抗拒。”她叹道,“蒙古人更是视清朝为武装入侵者,尤其是对于准噶尔事件,他们更是认为清朝皇帝残忍杀害蒙古人,还将清朝统治视作黑暗时期。”
“蒙古史书对于当时的清朝评价是:满洲人用武力霸占了我们美丽的草原,迫使我们实行和亲政策,让漠南蒙古把博尔济吉特氏公主嫁给皇太极之后仍然背信弃义,入侵蒙古……”
“对我们进行了分化瓦解,进行人口控制,禁止自由迁徒,实行奴化教育,让我们永世做奴才。”
“他们觉得最初清朝实行了满蒙联姻的政策,积极拉拢蒙古上层贵族,慷慨赏赐无数珍贵礼物,并尊重外蒙古的宗教信仰,这挺好。”罗玉华叹息道。
“但为了避免历史上封建王朝频遭游牧民族劫掠的情况再次发生,清朝又特意制定了一项相当狡猾的策略——推崇黄教,并采取温和的减兵政策。”
“从顺治时期开始,清朝便以资助佛法为借口,在蒙古大量投资兴建藏传佛教寺院,倡导普通家庭男子剃发出家,并为僧人全面减免兵役、徭役等其他赋税,实施优惠政策。”
“而这一情况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许多蒙古平民为了逃避沉重的税赋,选择放弃世俗生活,专心在漠南地区修行。据保守估计,那里至少有20万名喇嘛。”
“要知道,在明末时期,蒙古的总人口只有不到 200 万了。”罗玉华继续道,“一下子出现这么多劳动力不参与生产,也没有家庭和事业,这直接便导致了蒙古人口一直停滞不前,社会活力急剧下降。”
“直到清朝晚期,蒙古人口仅剩172万左右,这与当时亚洲其他地区经历的人口激增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除此之外,他们还强烈怨恨清朝统治时期,晋商实施的高利贷剥削手段。诱使许多贵族纷纷陷入了破产的困境,让草原的经济主导权长期被晋商所掌控。”
“反正,他们的教科书里,以这一史观为指导,普遍将近代蒙古的衰落,全盘归因于清朝,还通过大量文字和图片描绘清朝统治时期的各种情景,实现对其的【揭露】。”
“可……这……”始皇帝犹豫了片刻,忍不住开口道,“从他们的角度听来,这是有点惨……”
“但如果以大清的角度看来,也没什么错吧,毕竟……”
“陛下说的没错……”罗玉华点头道,“虽然很多人不齿于满清王朝,但我个人觉得,这其实也是一种甩锅行为……”
“当然,满清王朝对于治理国家的手段,其实有时候真的是不咋样的,但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面对蒙古这样一个打不服,的民族而言,这么靠消耗你的内部来打压你,也是策略的一种……”
“相反,刻意夸了大游牧部落的自身力量,让蒙古国人沉迷于古代的【辉煌】无法自拔,难以真正去面对现实尴尬的困境,只知道躲避和逃脱,才是让他们彻底一蹶不振的原因。”
“你看汉人……”她微笑道,“满清入关后,对于汉人其实也是实施了相同的打压和奴化操作的……”
“他们推行圈地、编庄、投充诸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在关内实行奴隶制度,让汉人变成满人的奴隶……”
“但是汉民会反抗啊,就是因为他们不断反抗,使得满清的这一政策并未完成成功。”
“当初江阴汉人百姓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与清军曾展开了长达 80 多天的激烈抗争,最终全城 6 万多人慷慨赴死。为的是什么?”她皱眉道。
“不过只是排斥和抵抗满人要求的剃发易服带来的屈辱……”
“汉人会觉得发型是我们华夏民族的象征,是我们文化的传承。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方便而放弃我们的传统,不能让我们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
“因此,我们要坚守我们的发型,哪怕是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她眼中隐隐有了泪水:“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暴行,更是让汉人对清兵的痛恨达到了顶峰。”
“因此,清兵所到之处,吴三桂那样开门迎接的人越来越少,而抵抗的队伍却越来越多。”
“而清朝的君王们,则是在吸取了元朝的教训后,明白仅靠暴力是无法压制汉人的。”她继续道,“相反,如果继续这样杀戮下去,自己迟早也会像蒙古人一样被赶出山海关。”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他们的对手,是当时的明朝残余势力,而不是所有的汉人。”
“所以他们用了更聪明的办法,调整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她继续道:“从而让满族人汉族人,都能一心一意地做大清的臣民。”
“而要完成这种想法的第一步,就必须要先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于是,他们先放下了身段,开始祭拜明孝陵,明长陵。”
“像是康熙、乾隆每次前往拜祭,都是心怀敬畏的。”罗玉华继续道,“而且他们在拜祭时,还会反复提及大明的悲惨命运,强调明朝朝是气数已尽。”
“而他们清朝则为明朝报了仇,消灭了那些反贼流寇。”
“而这种谦卑的姿态,虽然是做给全天下人看的。但效果却出奇地好。”
“那些跟去的汉人百姓有上万人,都被这一幕感动得热泪盈眶。”
“尤其是那些曾经在孝陵前哭诉亡国之痛的人,都觉得这样一个对洪武大帝,永乐大帝如此尊重的王朝,不会是一个坏的政府,所以很快他们开始接受清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