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新程携手育桃李,共护希望启新篇
林小满和苏雨桐的婚礼在青山村的茶香中圆满礼成,幸福的喜悦还在村子里弥漫,而他们的目光,早已投向了青山村更长远的未来。在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后,青山村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但林小满和苏雨桐深知,教育才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只有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为村子培养出源源不断的人才。
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林小满和苏雨桐并肩走进了青山村小学。这所小学承载着村里孩子们的希望,可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室的墙壁斑驳,课桌椅陈旧,教学设备也十分匮乏。
看到这一幕,苏雨桐的眼眶微微泛红:“小满,咱们得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不能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
林小满轻轻握住她的手,坚定地说:“放心,雨桐,我们一起想办法改变这一切。”
回到村委会,两人立刻召集了村干部和学校老师,商讨改善学校条件的方案。会议室内,气氛热烈而凝重。
“学校的屋顶每逢下雨天就漏水,孩子们上课都受影响。”一位老师忧心忡忡地说道。
“还有教学设备,现在都是信息化时代了,可我们连像样的多媒体设备都没有。”另一位老师补充道。
苏雨桐认真地记录着大家提出的问题,然后说道:“我打算向上级教育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同时,我们也可以发动社会力量,寻求爱心企业和人士的捐赠。”
林小满点头表示赞同:“除了硬件设施,我们还得关注师资力量的提升。我去联系一些师范院校,看看能不能组织支教活动,让优秀的大学生来这里给孩子们上课,带来新的知识和理念。”
会后,苏雨桐便开始着手准备申请专项资金的材料。她仔细梳理学校的各项需求,收集相关数据和照片,撰写详细的申请报告。为了让申请更有说服力,她还多次前往学校,与老师们进一步沟通,确保材料的全面和准确。
林小满则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系了多所师范院校。在电话里,他满怀热情地向学校领导介绍青山村的情况和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这里的孩子们都很淳朴,也很努力,他们需要更好的教育资源。希望贵校能支持我们的支教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有几所师范院校表示愿意组织学生来青山村支教。
在申请专项资金的过程中,苏雨桐遇到了一些困难。申请流程繁琐,需要提供的材料众多,而且竞争十分激烈。但她没有丝毫退缩,一次次地完善材料,与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沟通协调。
与此同时,林小满为了迎接支教老师的到来,也在紧锣密鼓地做着准备。他安排好了支教老师的住宿和生活设施,还与学校老师一起商讨教学计划,确保支教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好消息终于传来。青山村小学的专项资金申请获批了!得知这个消息,苏雨桐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立刻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林小满和学校的老师们,大家都欢呼雀跃。
有了资金支持,学校的改造工程迅速启动。破旧的教室被重新粉刷,漏水的屋顶得到修缮,崭新的课桌椅和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也陆续搬进了教室。看着学校一天天变样,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支教老师也如期来到了青山村。他们年轻有活力,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新颖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兴奋的光芒,积极参与互动。
“老师,这个实验太有趣了!”“我长大后也要像老师一样,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校园里,让林小满和苏雨桐感到无比欣慰。
除了改善教学条件和引入支教老师,林小满和苏雨桐还发起了一项“青山村学子成长计划”。他们设立了奖学金,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组织了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定期举办家长教育讲座,提升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他们的努力下,青山村小学的学习氛围日益浓厚,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家长们对林小满和苏雨桐充满了感激之情,纷纷表示会更加支持学校的工作。
“苏干部、林干部,多亏了你们,我们家孩子现在学习可积极了,每天都盼着去学校。”一位家长拉着苏雨桐的手,激动地说道。
林小满和苏雨桐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们知道,教育是一场漫长的接力赛,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但只要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山村小学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和人士主动联系林小满和苏雨桐,为学校捐赠物资和资金。青山村小学逐渐成为了一所设施完善、师资优良的乡村小学,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青山村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林小满和苏雨桐在忙碌的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陪伴,共同守护着青山村的希望。他们的爱情,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