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逝,许大茂和娄小娥的婚姻生活平静而又惬意。每天清晨许大茂醒来之后,如果媳妇儿身体受得住就再睡一次回笼觉,如果身体受不住,他就要起床收拾吃的。
清理卫生,洗漱刷牙之后,许大茂就会在厨房忙活。与此同时,娄小娥则忙着整理床铺、更换床单,并将房间打扫一下,也没有什么架子,可能在自己爱的人旁边,人总是表现的更加温顺。
待二人享用过简单却温馨的早餐后,许大茂会抱着自己的茶壶,踱步至书桌前,先去查看今天送来的报纸,完了去翻译自己的书稿或者书写上香江报纸上要发布的一些小说。
娄小娥总会轻手轻脚地走到他身旁,依偎着他的身躯坐下,手中捧着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书静静阅读,每当读到有趣之处,她那银铃般清脆的笑声便会情不自禁地响起,“咯咯咯”的声音犹如春日里绽放的花朵,为整个房间增添了一抹活泼与生机。
不过,生性好动的娄小娥往往难以长时间安静地坐着陪许大茂,没过多会儿,她就会被书中精彩的情节吸引,站起身来在屋内来回走动,偶尔还会兴奋地向许大茂分享刚刚看到的有趣片段。
尽管如此,这样的相处模式却让两人之间充满了甜蜜与温暖。
许大茂受够了上辈子的忙碌,是个能闲得住的主儿,可他老婆娄小娥则完全相反,根本就是个闲不住的性子。
自打许大茂领着她跟邻里街坊熟悉过后,娄小娥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对这四合院的生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以往出门总要精心梳妆打扮一番的娄小娥,如今却一反常态,不再刻意花枝招展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呀,要是打扮得太漂亮了,总觉得跟大家伙不太合群,走到哪儿都有人盯着瞧。所以她特地挑了一套颜色灰黑、款式朴素的衣裳,尤其那衣服肚子上还有两个大大的口袋。
娄小娥每天都会在这俩大兜里装上一些瓜子或者麻子啥的。然后就这么揣着“宝贝”出了门,找个阴凉地儿一坐,就能跟那些老大娘们唠上一整天。
不管见到谁,她那张脸呀总是笑盈盈的,好像从来没有烦心事似的。偶尔兴致来了,她还会从兜里掏出一大把瓜子分给大伙儿一块儿嗑,那场面真是其乐融融。
就这样一来二去的,娄小娥很快就跟这些大娘们混得熟透了,渐渐地她也就越来越不爱待在家里头了,成天就爱往外跑,跟这帮老姐妹们凑在一起家长里短的,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自在。
或许真的是因为平日里大鱼大肉吃得太多就想吃杂粮的有钱人。娄小娥自小生长在宽敞阔绰的环境之中,由于其特殊的身份背景,身边的朋友寥寥无几。然而,自从搬进这座四合院后,她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新鲜感。
许大茂家中原本就设有厕所,就在不久前他更是费尽心思地与街道办事处协商沟通,成功将自来水管接入了自家的庭院内。如此一来他家不仅生活设备齐全,而且拥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可谓是便利至极。
那么娄小娥究竟清闲到何种地步呢?就连早晨众人排队上厕所这样的时刻,娄小娥居然也会兴致勃勃地加入其中,并与大家闲聊起来。
在此之前许大茂已然向娄小娥详细介绍过四合院内每个人的脾气秉性,以及一些独特的性格特点。所以许大茂倒也并不担心其他人会欺负或者为难娄小娥。
每日当娄小娥用过餐并清洗完碗筷之后,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她便会悠然自得地前往那些妇女们聚集的地方,凑凑热闹听听她们家长里短的闲话。
久而久之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个群体,娄小娥竟然还特意学会了织毛衣这项手艺活儿,那个年代妇女手里就没有闲下来过。不管是谁,就算是聊天,手里也要动动着针线,没有谁专门去坐着聊天的。
回来之后,她满心欢喜地跑到许大茂面前,迫不及待地开始向他复述自己今日所听闻的种种趣事。那灵动的眼眸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
“大茂呀,我跟你说哦!今天可真是让我听到了不少新鲜事儿呢!”她眉飞色舞地讲述道,“听说南边的胡同有一对男女,居然在被窝里晚上就被人给抓起来啦!哎呀呀,这可真够难为情的。还有隔壁家的小孩考上了一所特别好的大学呢,他们家里人都高兴坏了!另外50号院子里的某某某,因为工作表现出色还受到领导表扬啦!对了对了,街道办最近可厉害了,一下子就扫出了好多特务呢!”
她就这样滔滔不绝地说着,年轻的小脑瓜里似乎装着无穷无尽的故事和话题。除了像只小尾巴似的紧紧粘着老公外,听闲话竟也成为了她生活中的一种本能反应。
娄小娥以前从未对这些事情产生过如此浓厚的兴趣,如今却像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不断地去探寻那些以往未曾涉足的领域,也许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女人天生就爱八卦;
又或许只是因为她太过清闲,总得找点事情来打发时间。然而作为资本家的女儿,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她想要找份正经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于是乎听听邻里间的家长里短、街头巷尾的传闻轶事,便成了她为数不多的消遣方式之一。
嫁给许大茂这件事,虽说从表面上看的确改变了自身的成分,但这一变化要真正落实并产生实质性影响,显然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去磨合与沉淀。
转眼间来到了 1962 年初的华夏大地。这片广袤的土地刚刚经历了一场名为“三年自然灾害”的浩劫,这场灾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无比的打击,使得原本就面临诸多挑战的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新中国终于步履蹒跚、艰难地迈出了复苏的步伐。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逐步推行开来,国民经济开始初现曙光,呈现出缓慢但稳定的恢复迹象。
可就在国内形势逐渐好转之际,国际局势对于这个新生不久的共和国来说却是异常险恶。1961 年,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在美国华盛顿正式宣誓就职,成为了美利坚合众国新一任总统。
这位新上任的领导人在上台之初,就丝毫不加掩饰地暴露出其对新中国强烈的敌视态度。不仅如此,他更是毫不犹豫地继承并发扬了前任美国政府针对新中国的一系列敌对性外交政策,这种来自外部的压力无疑给正处于恢复期的新中国增添了更多的变数与挑战。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派遣精锐的美军特种部队以及经验丰富的美军事顾问,气势汹汹地长驱直入越南境内。这些全副武装的侵略者们悍然发动了一场被世人称作“特种战争”的行动。
这场残酷的战争就像一把寒光闪闪的锋利匕首,无情地从南方刺向了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那脆弱的边陲地带,给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极其严重的潜在威胁。
也正是在此时此刻,新中国有了支援越南的情况,这也是后期被越南反咬一口之后中国人痛恨越南人的原因之一,更是有了后面的对越反击战。
无独有偶,就在新中国的西南方向,由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所领导的印度政府,对新中国也产生了敌意。
持续不断地往边境地区大规模增派军队,居心叵测地蓄意制造出一种极度紧张的恐怖气氛。
他们接二连三地挑起各种事端,明目张胆地妄图凭借武力手段来肆意践踏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一时间,两国之间剑拔弩张,战争的阴云密布,仿佛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这样的气氛也为后面印度首都保卫战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