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来到了1967年,这个时空许大茂大多的时候,没有参与何雨柱同志的生活,也没有搅和何雨柱同志的相亲,但何雨柱同志依然是一个单身汉。
这按道理来说是不应该的,作为一个有房子,有工作,有钱的人来说,在这个年代,结个婚还是很容易的。偏偏这么离奇的事情就发生在他的身上,何雨柱不说他是钻石王老五,最起码也是个黄金单身汉,偏偏就是这样的人没有结婚。
如果按照狄仁杰所说的话,那么就是“此事必有蹊跷”,怎么样的蹊跷呢?和原剧情差不多,何雨柱同志接受了隔壁寡妇为他洗内裤的提议,可以租房子里的衣服,床单,被套都是由秦寡妇在洗,两个人的行为举止仿佛一家人一样亲密。
难免就会有人多想,想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闲话。有一句俗语是这么说的,有钱不入赌博门,有闲不进寡妇屋,可见,民间对于这件事情的名声是怎么样看待的,寡妇是和赌博画等号的。
有了这样的说法一般人也就应该远离这样的旋涡。何雨柱确表现出了一位北平汉子特有的骄傲,老子不怕,老子行的正,坐的直。
自然而然的,以傻柱那臭脾气得罪的人,看不上傻柱的,有打不过他的人,就把主意打到了另一个当事人的孩子棒梗身上,棒梗依然被别人脖子上挂了破鞋。
多么相似的剧情啊,这年头走路都有人剪你裤子的时候,有了传言挂个破鞋是多么正常的事情。挂了破鞋之后,何雨柱与寡妇不清不楚事情更是传的沸沸扬扬。
在这个名声大于天的年代,名声不好的人都会遭遇各种麻烦,更不要说这么明晃晃的事情。附近的人稍微一打听,谁敢参与和架到这样的家庭。
是世界上的男人都死光了,还是怎么地?何雨柱工作好也是相对的,这个年头在城里没有工作的,早就下乡去了,好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许大茂倒是劝过一次何雨柱同志,但何雨柱却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表情,许大茂也就不参与了,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是许大茂早就学会的东西,况且许大茂以为的善对于何雨柱来说“善”真的是“善”吗?
在许大茂的眼中,何雨柱同志是自愿的,他自愿过这样的生活,在他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被别人重视。
每个人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生活舒适区,而对于何雨柱来说,他的舒适区那便是这座古老的四合院。
何雨柱内心深处充满着对未知事物以及变化的恐惧,相较于勇敢地踏出熟悉的领域去探索新的世界,他更愿意安安稳稳地待在自己早已习惯的圈子当中。其实像他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在这方小小的庭院里,何雨柱能够感受到一种被他人需要的满足感。与此同时那些来自院子里人们的殷切期望却逐渐化作一条条牢固的绳索,将他紧紧地束缚于此,令他难以挣脱。
何雨柱似乎也从未产生过想要摆脱这种困境的念头,毕竟他从儿时起一直到如今成年,他几乎整个生命历程都在这座四合院中度过。在这里,他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潜移默化地塑造并影响了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乃至世界观。久而久之,何雨柱已然成为了四合院的一部分。
正因为如此,他极少会主动去深入思考或质疑自身所处的现状究竟是否合理。大多数时候,他只是随波逐流般地顺应着周围环境的发展,如同许多普通人一般。除非遭遇某种极为强大的外部压力或是内在动力,否则单靠他自己的力量,要想彻底改变目前的状况简直难如登天。
不得不提的是由于何雨柱受教育程度相对有限,再加上那个时代社会人员流动性普遍较低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他想要脱离当前状态的确有着诸多无法避免的必然性。
舒适区,众人的需要,情感的纠结,教育水平缺失,四合院影响的价值观念,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得何雨柱被一个圈子禁锢一生,最重要的是何雨柱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突破圈子方面拥有的自由意志和能力。
但他确确实实是这个院子里的好人。
他是院子里的大冤种吗?照顾一院子孤寡。娶一个有三个孩子,而不愿意给自己生孩子的女人,辛苦养大孩子最后视作仇人。原剧情中,舍弃亲生儿子,也要回到院子里帮助众人养老。
傻柱这辈子看似是被院里的老人们,还有秦淮茹和她的儿女们拖累的一生,剥削的一生,道德绑架的一生,实际上他自己是乐在其中的,他喜欢那种被人需要,童年母亲的缺失,加上少年时期父亲的离开。说不上来他有没有恋母情结,是不是把对母亲的感情投放在了秦淮茹身上,这是说不上来的。
根据当时的剧情发展来看,何雨柱真的舍弃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执意要回到那座充满故事和回忆的四合院,确实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想想又觉得必然。
娄小娥这位商场上的女中豪杰,带着何雨柱一同前往西餐厅品尝美味的西餐,并品味红酒。她这样做显然不仅仅是为了享受美食与美酒,更是有意地想要调整何雨柱长久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以便为何雨柱未来前往香港开启全新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那么在原剧情当中,娄小娥的这种做法到底有没有错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毕竟,娄小娥作为一名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巨额财富的成功女性,她的丈夫必然要懂这些的。
同时还拥有着像何晓这般堪称“王炸”级别的优秀儿子,于情于理她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的父亲理应跟随儿子一起生活,那么这些应该早知道,这种想法既符合人之常情,也体现出了娄小娥对家庭完整和幸福的渴望与追求。
然而何雨柱对此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着强烈的大男子主义的何雨柱,他敏锐地察觉到与对方交流时,彼此之间的话题总是无法引发共鸣,就像两条永远不会交汇的平行线一般。
不仅如此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的饮食起居上,更是方方面面。他更是见了自己的儿子,如果他没有见自己的儿子,说不定还会去香江看看。
最终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何雨柱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那座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四合院。这座四合院见证了他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如今已逾五旬、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的老人。
五十年来寒来暑往,春去秋回,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记忆深处。那些年复一年养成的习惯,早已如同血液般融入了他的身体,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推开院门,还是傍晚伴着夕阳余晖坐在门槛上发呆,又或是深夜听胡同的声音入眠,每一个瞬间都承载着他无尽的回忆与情感。
所以说真正让何雨柱割舍不下的并非院子里的某个人,而是这数十载岁月沉淀下来的生活习惯。
他想象不到自己离开这里之后会怎么样生活。他宁愿在这里和这群人聊天,给他们养老。这是何雨柱的选择。
尊重他人命运,放下助人情结,是许大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