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不存在许大茂所带来的种种影响,那么按照原本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此时此刻理应爆发那场赫赫有名的第四次中东战争。
这场战争又被人们称作“十月战争”,乃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一场至关重要的军事冲突。
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三次中东战争时期,当时阿拉伯国家遭遇惨败,其中尤以埃及损失惨重——它痛失了西奈半岛;而叙利亚亦未能幸免,拱手让出了戈兰高地。
自此以后,以色列便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成为了搅动中东局势这潭浑水的那根“搅屎棍”。与众多阿拉伯国家结下了深深的仇怨,双方一直处于剑拔弩张、水火不容的紧张状态之中,从二战都快打到三战了。
不过由于本时空出现了许大茂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情况,导致这里的石油资源不复存在。如此一来尽管围绕着土地等问题依然免不了明争暗斗,但相比之下,整体的斗争态势已不再像原来那般激烈。
西方国家也没有像原时空一样帮助以色列,双方尽管没有因为石油资源打起来,但是还是为了争夺土地资源打了起来,战争最终还是不可避免,没有西方国家大规模帮助的以色列付出了更大的牺牲,这也让双方仇恨更加深。
那位来自美国的记者,前来与许大茂展开交谈时,除了询问许大茂回国原因之外,其实更多的是怀揣着明确使命的。美国好莱坞方面看中了许大茂的作品,并有意将其进行改编搬上银幕。为此他们特意委托这位来到中国的记者向许大茂转达相关意向,希望能够征得他的正式授权许可。
这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之下,是不允许的,许大茂虽然一直想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改编,但在这个时节明显不合适。
许大茂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很优秀,并且深入人心,但改编后把作品搬上大的银幕,能被更多的读者所铭记。而且一旦成功改编,还会为这些作品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气和关注,还能提升许大茂的个人名声和地位。
然而当面对来自美国方面的合作意向时,许大茂心里是比较忐忑的,毕竟西方人的拍摄视角与中国人常常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在许多时候可能导致对中国元素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误解。
特别是在一些镜头语言的运用上,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往往显得有些不可理喻,这些人但凡拍摄不好,挨骂的必然有许大茂,说不定就一部作品,就能把许大茂变成卖国贼。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许大茂最终还是决定迈出这一步,和上面申请之后,他向美方提出了明确的条件:如果他们对于自己改编加料后的《日本人(幸德勒)的名单》这部作品的拍摄成果令人满意,那么他将会考虑重新签署其他作品的改编协议。
并将其余的作品也纳入双方进一步的谈判范围之内,这个条件既显示出美国对许大茂作品的重视程度,又对自己作品品质有了坚持。还能刺日本法西斯一刀,。
并不是说许大茂不想亲自去拍摄这部作品,而是因为只有将其交给西方世界来拍摄,并在他们的国家进行播放,才能够让更多的人深刻地认识到当年日本人那惨无人道、令人发指的暴行!
唯有如此,在中国所发生过的那些悲惨事件以及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方能被众多其他国家永远铭记于心。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手段,但却是势在必行之事。而且恰巧赶上了当前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的关键时期。这样一来,就让日本人一直以来仰仗着的“老爹”——美国人,好好地给日本施加一些压力,让他们看看自身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他的美国爹一定会在日本播放的。而这种局面,无疑正是许大茂喜闻乐见并满心期待的!
从日本人和中国的建交时间就可以看出来,日本人那令人作呕的虚伪本性。当他们的“爹”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后,这些家伙立马像哈巴狗一样紧紧跟随着其后,并且将虚伪和不知羞耻演绎得淋漓尽致、毫无底线。
一方面,他们口头上信誓旦旦地宣称会正视并承认在历史上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然而另一方面,却背地里偷偷摸摸地篡改自家的历史教科书,妄图掩盖那些丑恶的真相,简直就是无耻之尤!在许大茂看来还是小男孩吃的少了,隔一段时间刚好去再日本看看哪里合适,再放一点。
而在这一时期的日本和中国邦交恢复正常以后,要说在文学领域最为声名远扬之人,许大茂绝对算得上其中之一。之所以在此处要用“之一”这个表述呢?原因在于,相比起许大茂的作品而言,日本人对于中国的红皮书以及鲁迅先生的文学着作显然更为尊崇有加,追捧者甚众,阅读量也颇为可观。
许大茂的着名在于他的想象力,在于作品的多样性,而鲁迅先生作品在于其对于现实的批判性,双方是没有可比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