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村长将村民们召集到打谷场,商量建学校的事情。
“乡亲们,俺打算在下个月儿童节过后,把村里的小学建起来。
我们村子距离公社的小学实在太远,村里那么多小孩,建一所学校,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啊,让我们村的孩子,以后都个个学本事,有出息!”
打谷场上的乡亲们都炸开了花,叽里呱啦讨论起来——
“这事儿好啊,咱们村要是有学校,俺家二蛋就不用每天四点就起来了。”
“俺家孩子都十几岁了,上不了小学了,村小对我家没啥用呀。”
“建学校了,哪来的老师啊,可别抓个阿猫阿狗就来教孩子啊……”
“俺家孩子可不去,他还得带弟弟妹妹呢,哪有空上学。”
“俺家也不是读书的料子,一看书就犯困。”
“俺家的要去,俺家三个娃天天在家烦死了,送去读书比以后种地强!”
“俺家的也去,他喜欢读书,经常跑去知青点问那些知青认字呢。”
……
大伙儿议论了一会儿后,洪学军拿着喇叭清嗓开口,“咳咳,乡亲们安静一下,对于大家会有的问题,我都在这统一说明一下。
关于家里说自己孩子大了,或者没孩子,不想出钱也不想出力的。
那以后你们的孙子呢?
没孩子的这辈子不生娃了?
光棍的一辈子不娶媳妇生娃了?
大家眼光要放长远一点!
至于老师,会由唐月华同志担任我们未来村小的老师。
唐月华同志虽是下放到咱村的,但上头组织已经了解清楚了,她本人不是什么牛鬼蛇神,以后她不用再受革委会那边的教育,你们以后要好好尊敬她。
唐月华同志,以前是京市大学的教授,她教我们村的孩子,是我们槐花村的福气。”
村长这话一毕,大伙议论的声儿更聒噪了。
“俺个天老爷,大学教授教小学,那不是杀鸡用牛刀,听起来就很牛啊!”
“俺改变主意了,这必须得送啊!”
……
“大家愿意出钱出力的,都到李会计那里去登记一下!登记完就继续干活啊。”
赶来打谷场凑热闹的段玉成听傻眼了,什么唐月华,就她一个人教?
段玉成不信邪地跑去问洪学军,“村长,咱们村小以后就一个老师吗?”
村长洪学军奇怪地看了他一眼,答道,“暂时一个吧,具体还得看愿意送孩子来的有几户啊。”
“不行啊,一个哪够啊,没听过一所小学只有一个老师的。
而且那什么唐同志毕竟是牛棚出来的,我觉得也不靠谱啊。”
“段知青,你注意点你说话的方式。”洪学军严肃地看着他,“唐同志是组织上认可她可以教书的,不然我也不会自作主张和乡亲们说。
还有,有几个老师也是俺这个筹备建学校的人说了算,轮不到你插话,你今天的工分记满了?这么闲?”
段玉成:……
工分工分又是工分。
他以后注定只能对着黄土地挣工分了?
段玉成又问,“村长,唐同志教书不用下地吗?”
“要啊,农忙的时候,在公社读书的孩子也要经常帮着下地啊,你到底想什么呢?”
段玉成心里平衡了,教书也要下地,也没什么好的嘛。
段玉成走后,洪学军对着他的背影摇摇头,心想,又是个好高骛远不爱干实事的年轻人啊。
儿童节过后,为村小筹钱的事儿,终于告一段落了。
上头一共拨了四十元钱,洪学军出了十三元钱,村民们筹了七十元钱。
最后算下来,俞泽补了三十块钱。
钱到位了,洪学军选了一个吉日,村小开工了。
东北的雨季在七八月,所以学校也要尽快在雨季前建好才稳妥。
洪学军带着乡亲们,紧赶慢赶,在六月中旬把村小给建好了。
就是学生不多,最后愿意交书本费来上学的,只有十六个孩子。
学校开学两天后,有村民问送小孩去的感觉怎么样。
那村民回答道,“俺家孩子白天去了,晚上还嚷着想去,说唐老师讲课太好玩了。”
唐月华凭着自己的本事,赢得了村里许多人的尊敬,认识她的碰到了都会喊上一句唐老师,还会给她送点自家的菜啊什么的。
唐月华做梦也没想到,几个月前自己都快死了,自从见到女儿后,得到了女婿的帮助,自己也过上了这样从前不敢奢望的日子。
她时常在想,如果有一天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走出村子,她一定要把自己在香江给银行代管的财产全部交给女儿女婿,这都是她欠孩子们的。
她们唐家的底蕴,她的那份财产,足够让俞泽云瑶俩孩子下半辈子不用奋斗了。
村小给村里带来了福祉,洪学军本应该高兴好一阵子,可地里却遭殃了。
不仅是他们槐花村遭殃,整个希望大队三个村子的地里,因为野猪下山,农作物都被这些畜生祸害了不少。
希望大队,大队部。
队长刘卫东坐在一张榆木老式大书桌前,书桌对面分别坐着三个村的村长。
刘卫东道,“咱们三个村,太平庄、槐花村、小河村,这次都因为野猪下山有损失,我们不能再这么放任不管下去了!”
太平庄的村长吴贵不以为意道,“叫民兵连的帮咱们上山处理一下,加强巡逻,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