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五年,所有六国贵族全部迁到咸阳,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彻底完成。
“恭喜陛下完成任务,获得杂交水稻(优良特性已固化)、明光铠制造技术、陌刀制造技术、特种作战指导、印刷术。”
其中的印刷术刚好可以和造纸术互相匹配。
就在嬴政看完任务奖励后“陛下,纸造出来了。”御书房内将作少府急吼吼的火速前来宫中,跪服在地双手举着一卷稍黄的纸张。
嬴政双眸之中瞬间闪过一抹亮色,那光芒犹如夜空中乍现的流星,璀璨而夺目。
他当即快步流星般向前,伸出双手,稳稳地接过那卷纸张。
初初触手之际,虽能明显感觉到它并不如丝帛那般柔软细腻、光滑无比,然而却自有一种质朴且独特的厚重质感。
他小心翼翼地轻轻展开纸张,双眸紧紧盯着,那纸张之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纤维交错的纹路,恰似一幅天然形成的神秘画卷,虽略显粗糙,却丝毫也不影响在其之上挥毫泼墨、书写政令。
“此乃大功一件!”嬴政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其中难掩那抑制不住的兴奋之情,“有此纸与印刷术相互配合,我大秦之文化传播必将如鲲鹏展翅,一飞万里;政令推行亦会似江河奔腾,畅行无阻。”
“车与,朕封你为工成侯,赏千金。”随后嬴政亲自在纸上写下诏书,盖印交给车与。
“臣谢主隆恩。”车与当场来了一个五体投地。
“起来吧。”
将作少府满脸喜色,那笑容仿佛春日里盛开的繁花,灿烂绚丽。
他赶忙说道:“陛下圣明烛照,造纸之法历经无数次艰难试验,其间挫折重重,幸得陛下洪福庇佑,方得今日成功。如今能有这般成果,实乃陛下德泽深厚所致,微臣不过略尽绵薄之力。”
嬴政微微摇头,神色凝重而庄严:“此乃众卿家齐心协力、呕心沥血之努力大功。传令下去,着令参与造纸事宜的相关人等皆有厚赏,不得有丝毫遗漏。”
随后,嬴政负手踱步,思绪仿若脱缰之马,肆意驰骋。
那水稻之事,可是关乎大秦万千百姓民生的根本大业,若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种植,日后大秦百姓必将仓廪充实,再无饥馁之患,田园之间尽是丰收盛景。
而明光铠与陌刀制造技术,此二者一旦应用于军队,必将使大秦铁骑如虎添翼,战力更盛,所到之处,敌军望风披靡,尤其陌刀,对于骑兵可是一把利刃。特种作战指导,只能说真乃神书也。
“即刻召集朝中大臣,朕要与他们细细商议这些新事物的推广与应用之策。”嬴政目光坚定如磐,仿若能穿透宫墙,望向那广袤无垠的大秦山河。
在这大秦帝国五年,天下大势已然在他的掌控之中,犹如棋盘之上,他是那掌控全局的弈者。
而这些新事物的出现,恰似一阵东风,必将助力大秦这只猛虎如虎添翼,让大秦的铁骑以更磅礴的气势踏遍更广阔的山河大地,让大秦的光辉如同那永不熄灭的骄阳,照耀千古,铭刻于历史的长河深处,成为后世传颂不绝的传奇篇章。
朝堂之上,众大臣听闻陛下召见,皆迅速赶来。待众人齐聚,嬴政高坐于龙椅之上,将所得奖励一一宣告。
“水稻,此乃天赐良种,可使亩产数倍于今。朕欲在关中平原先择地试种,命农官悉心照料,若成,便推往全国。”嬴政目光扫视群臣,眼神中满是期待与决心。
“陛下,臣从未听闻此杂交水稻,其种法迥异于寻常稻谷,且从未有过先例,贸然试种,倘若失败,岂不是空耗人力财力?”一位大臣满脸疑虑地进谏道。
“朕自有定夺。”
“陛下圣明,此稻若能普及,我大秦百姓定可富足,仓廪充实则国家根基稳固。”丞相李斯率先出列,躬身行礼后说道。
“这就交给治粟内史了。”
“诺。”治粟内史宋康应了一声,声音里难掩激动。
“明光铠与陌刀制造技术,当交予少府与御史大夫协同,精心打造。朕要我大秦军队身披坚甲,手持利刃,成为无敌之师。”嬴政的声音铿锵有力。
“陛下,臣有一事担忧。”老将王翦站了出来,眉头紧皱,“这明光铠与陌刀制造工艺全新,所需材料与人力耗费巨大,若大力推行,恐会影响其他军备与民生工程之资源分配。”
嬴政微微颔首:“王老将军所言有理,然强军亦为大秦之要,此事需御史大夫与少府细细合算,寻一平衡之策。”
谈及特种作战指导,嬴政道:“此非寻常战法,可选拔精锐将士,秘密训练,日后或成奇袭、破敌之关键。”
“陛下,此举怕是不妥。”御史大夫冯劫上前一步,“秘密训练之军,不受常规军制约束,若有不轨之人掌控,恐生祸乱。”
嬴政眼神一凛:“朕自会选派忠诚之士统领,且有严格监察,卿无需过虑。”
而对于印刷术与造纸术,嬴政则令廷尉与将作少府共同制定规范,确保其合理运用,既能传播大秦文化、法令,又能避免被奸人利用。
廷尉姚贾却面露难色:“陛下,纸与印刷术虽好,但民间若随意印书,或会有诋毁朝廷、传播异端邪说之举,监管难度极大。”
“朕意已决,此事可制定严苛律法,若有违禁,严惩不贷。”嬴政不容置疑地说道。
这时,儒家博士淳于琼站了出来,作揖行礼后,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臣闻欲用印刷术传播文化,此举万万不可。儒家之道,向来注重师徒传承,口口相授,如此方能体悟圣学真谛。
若以印刷之术广传典籍,恐使学问流于浅薄,士子们只知诵读死书,而不解其中精义,更会坏了我大秦尊师重道之传统,还望陛下三思啊。”
嬴政脸色一沉:“淳于琼,你莫要迂腐。如今大秦欲兴,文化传播需快速而广泛,印刷术可使更多黔首识文断字,知晓大秦律法与文化,此乃大势所趋。”
淳于琼仍不罢休,高声争辩道:“陛下,文化传承不可急功近利,若一味求快,而失了内涵与底蕴,那与舍本逐末何异?”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众大臣各执一词,有的支持淳于琼,认为文化传承需遵循旧制;有的则觉得嬴政的想法有利于大秦的长远发展,应大力推行印刷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