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贵族们站在人群后方,嘴角微微上扬,露出阴险的笑容,眼中闪着阴鸷的光,不时在人群中低声说着什么,煽动着百姓们的情绪。
郡守派来的士兵们手持长戈,神色严肃,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如临大敌般注视着前方躁动的人群,双方之间仿佛有看不见的火花在跳跃,一触即发。
这时,一位名叫赵轩的年轻小吏挺身而出。他身姿挺拔,面容坚毅,身着一袭朴素的官服,头戴黑色进贤冠,眼神中透着自信与无畏。
他先是向百姓们作了一揖,声音洪亮清晰“各位乡亲,且听我一言。郡县制绝非坏事,这是陛下为了大秦和百姓着想啊!”
人群中一个百姓喊道“哼!你们这些当官的,就会花言巧语,我们才不信!”
赵轩神色不变,耐心解释道“乡亲们,以往的制度,赋税随意增加,大家苦不堪言。但郡县制下,赋税公平,朝廷会根据每家的田亩和人口来定,不会让大家多交一分冤枉钱。”
又有百姓质疑“那劳役呢?还不是会把我们累死!”
赵轩提高了声音“劳役也会合理安排。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毫无章法,而是根据各地的情况,让大家在合适的时候服役,不会过度劳累,保证大家有时间耕种自家的田地。”
他边说边用诚恳的眼神看着众人,还详细列举了附近郡县在新制度下百姓安居乐业的例子。
百姓们听着,交头接耳,眼中的愤怒逐渐被思索替代,开始动摇起来,原本紧握农具的手也渐渐松开。
那些贵族见状,脸色一变,恼羞成怒。其中一个满脸横肉的贵族一挥手,喊着“别听他胡说,上!把县衙给我砸了!”便要冲向赵轩和县衙。
赵轩毫无惧色,他迅速站到县衙前,拔剑出鞘,剑刃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他目光如电般盯着那些贵族,大声喝道“你们休要胡来!朝廷律法在此,谁敢造次!”士兵们也纷纷举起武器,齐声高呼“保护县衙!”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守护住了县衙。
消息像长了翅膀般传回咸阳。嬴政在宫殿中听到奏报,顿时龙颜大怒,他猛地站起,双眼圆睁,眼中似有火焰燃烧,
狠狠拍在案几上,怒吼道“岂有此理!”案上的竹简受此冲击,哗啦一声震落满地,有的甚至在地上翻滚了几圈。
他的脸色铁青,来回踱步,心中的怒火如汹涌的波涛。片刻后,他停下脚步,眼神中燃烧着怒火,大声下令“彻查幕后贵族,一个都不许放过!胆敢破坏大秦安定者,定要将他们严惩不贷,以儆效尤!”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同时,他看向身边的官员,神情严肃地责令道“即刻加大对郡县制的宣传,让更多百姓知晓这是大秦走向昌盛的必由之路,不得有误!”
那些负责传递消息的信使不敢有丝毫懈怠,快马加鞭奔赴各地。而咸阳城中,官员们领了嬴政的命令后,迅速行动起来。
负责彻查贵族的御史大夫,亲自挑选了一批精干的属吏,他们深入各地,明察暗访。
每到一处,便仔细询问当地百姓是否知晓有贵族参与煽动之事,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同时,他们还对那些与闹事郡县有联系的贵族府邸进行秘密搜查,寻找证据。
另一边,宣传郡县制的官员们也忙碌开来。他们在各个城邑的集市中心搭建高台,台上的官员声情并茂地向百姓讲述郡县制的妙处。
一位年长的官员站在台上,展开竹简,大声念道“郡县制下,水利工程将统一规划,干旱之地可得灌溉之利,洪涝之区可免水患之灾。”台下的百姓们纷纷点头,眼中露出期待之色。
在郡县,赵轩和士兵们依旧坚守县衙。那些贵族虽被暂时吓退,但赵轩深知他们不会善罢甘休。他组织士兵在县衙周围加强巡逻,还安排人向百姓进一步讲解郡县制。
一日,赵轩在县衙门口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对他说“小吏啊,希望你所言属实,若郡县制真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那可真是大秦之福。”赵轩坚定地回答“老丈放心,陛下圣明,郡县制定能让大秦繁荣昌盛。”
数日后,御史大夫那边传来消息,已经找到了几个贵族煽动闹事的确凿证据,嬴政下令将这些贵族及其家族成员全部捉拿归案。百姓们得知后,拍手称快,对郡县制更加拥护。
而随着宣传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百姓理解并支持郡县制,大秦的土地上,郡县制越发深入人心,为大秦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然而,就在大秦国内郡县制逐渐稳固之时,边境却传来了紧急军情。
匈奴趁大秦忙于国内改革之际,集结大军,如汹涌的潮水般越过边境,烧杀抢掠。边境的村落陷入一片火海,百姓们流离失所,哀嚎遍野。
消息传至咸阳,朝堂震动。嬴政面色凝重,再次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一位将军出列,抱拳禀报道“陛下,匈奴骑兵来去如风,机动性极强,若不加以遏制,边境将永无宁日。臣建议出兵痛击匈奴,扬我大秦之威。”
但也有大臣提出担忧“陛下,出兵匈奴虽可解一时之困,但我大秦刚推行郡县制,耗费颇多,且长途奔袭,补给艰难,恐非长久之计。”
嬴政沉思片刻,目光坚毅“朕意已决,当出兵迎敌,然亦需考虑长久之策。”于是,嬴政命蒙恬率秦军精锐迅速开赴边境,与匈奴展开激战。
秦军凭借精良的装备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数次击退匈奴的进攻,但匈奴人并未就此罢休,依旧不时骚扰边境。
在一次战斗后,一位大臣向嬴政进言“陛下,臣观匈奴之患,在于其可轻易突破我边境防线。若能在边境修筑一道坚固的防线,可有效抵御匈奴,使其难以长驱直入。”
嬴政听后,心中一动,他想起战国七雄并列时燕国、赵国、以及他们秦国都建过长城,如果将这些长城连接起来那就可以有效的阻挡匈奴了。
回到咸阳后,嬴政与大臣们进一步商讨修建长城之事。李斯进言道“陛下,修建长城虽工程浩大,但可保边境百年安稳,还可利用边境的山川地势,节省人力物力。而且,可征调附近郡县的百姓参与,以工代赈。”
嬴政点头,下令让李斯等人负责规划长城的修建事宜。各地的工匠、民夫被征调而来,大量的石料、木材运往边境。
长城的修建工程在艰难中拉开了序幕,百姓们虽辛苦,但想到这是为了保卫家园,免受匈奴之祸,也都毫无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