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石头记不是反书吗?
【第三题】
【三寸( )烂之舌】
【A:不】
【b:溃】
【c:糜】
【d:破】
“这题朕知道答案!”
“不烂!”
“答案肯定是不烂!”
李世民赶忙道。
“此话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当年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谈判,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于是持剑上殿,向楚王陈述利害,最终成功说服楚王出兵救赵。平原君因此称赞毛遂 “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玄龄,朕说的不错吧?”
房玄龄点了点头道。
“若是只说出处,陛下所言自是没错,可......”
房玄龄斟酌了一下,随后道。
“依靠后世的尿性,恐怕正确答案不会这么简单。”
......
大秦。
嬴政寻思了半天道。
“朕觉得应该是一个吧。”
听到这话,一旁的扶苏却忍不住出言反驳:“父皇,儿臣认为四个选项都对。”
嬴政微微挑眉,眼中闪过一丝好奇,问道:“哦?为何?”
扶苏:“首先第一个,‘三寸不烂之舌’,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能言善辩,口才出众。但糜烂之舌、溃烂之舌、破烂之舌,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也说得通。”
他稍作停顿,组织了一下语言,接着道:“这三种说法,无非就是在描述舌头上患有顽疾,只是病症的表现程度或许有所不同罢了。”
“不不不。”
嬴政轻轻摇头,否定了扶苏的观点、
“扶苏,你应当仔细想想之前那些题目的特点。”
他微微坐直身子,神色变得更加认真,郑重道。
“要找不同!”
“知道朕为什么选第一个吗?”
“就是因为,后三种选项的意义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在说这人的舌头是有问题的,是破的。只有第一个与它们的意义不一样!所以,第一个选项才是正确答案!”
听到这话,扶苏只觉得如醍醐灌顶,随即无比敬佩道。
“父皇!儿臣明白了!”
此刻,在他心中,父皇的形象愈发高大.....
然而,随后光幕给出的答案却是让他们哑口无言。
【此题选b】
【解析:此题考的是拼音字母数量,所以选b】
嬴政一脸的呆滞,良久问道。
“什么叫......拼音?”
扶苏:“我母鸡呀~~”
......
【第四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鲁迅姓周。】
【b:人有两只手。】
【c: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这应该选第二个吧?”
朱元璋有些不自信的说道。
“首先来说,这个鲁迅应该是姓鲁的吧。”
“若是姓周的话,那应该叫周迅。”
他一边说着,一边微微歪着头,略带思索的说道。
“然后中国有多少民族,这个问题朕肯定不知道,毕竟沧海桑田,后世发展成什么样咱也不知道。”
“但人有两只手这点肯定是对的!”
朱元璋不自觉地挥动着自己的双手,仿佛在向众人展示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
“那么第二个选项正确,最后一个选项自然也就是错的。”
“所以选第二个,应该没什么毛病吧。”
闻言,朱标皱眉道。
“这也不一定吧,父皇。”
“咱就是那个鲁迅,万一他全名叫周鲁迅呢?”
“那这题出的就有毛病!”
朱元璋信誓旦旦的说道,看上去对自己的答案非常有把握。
然而,就看光幕给出答案。
【d】
“嗯?”
朱元璋懵了。
【解析:A错在,只有文学家鲁迅姓周,不能说明所有叫鲁迅的都姓周。】
【b错在,一些残障人士,他们可能只有一只手。】
【c错在,没有说明是现在的中国,唐朝时期中国就不是五十六个民族。】
朱元璋:“......”
“标儿,你说这题出的......”
“是不是在玩儿我?”
......
“后世华夏有五十六个民族?”
李世民对此感到很是惊异。
大唐在历代王朝中算是最为包容的朝代了。
可以说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大帝国。
除了契丹,回鹘,吐蕃,突厥这种大族群外,还有一些部落也勉强算是一种民族。
虽然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最少也不是少于二十个。
对于这些民族间的关系,李世民平日处理起来自是没少费心。
“真难以想象,后世竟有如此多的民族合聚在一起。”
李世民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既有对后世的好奇,又有一丝担忧、
“不知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又需要怎样的智慧和手段才能让这么多民族和谐共处啊。”
【第五题】
【贾宝玉如果生活在今天,根据我国现行的婚姻法规定,他可以跟下列哪位女性成立合法婚姻。】
【A:黛玉】
【b:宝钗】
【c:湘云】
【d:巧姐】
“宝玉?黛玉?”
乾隆微微皱眉。
“这几个名字朕好像在哪儿听到过?”
一旁的和珅忙道。
“万岁爷,奴才记得,这宝玉黛玉好像是《石头记》里的人物。”
“《石头记》?”
乾隆思索了片刻后恍然道。
“没错!就是《石头记》!”
“诶?和爱卿啊,朕记得你说过,这《石头记》好像是一本反书啊。”
和珅忙道。
“万岁爷,此书的确有影射我大清,影射皇家之嫌,”
“尤其是元妃省亲时说的那句 “当初既把我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 这种话,被不少人认为是在影射皇家。”
“《石头记》通篇都在隐晦地批判我大清的各种制度弊端,从关乎士子前程的科举,到为皇室遴选秀女的选秀,无一不被其指责。书中还不止一次出现‘如今已是末世’这种大逆不道之语,实在是居心叵测!”
闻言,乾隆脸色凝重。
“朕当初品读之时,虽也不满其中的荒诞不经之语,但却是没有留意里面的批驳之词。若是真如你所说,那这《石头记》确实留不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