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远怀一直在刘家村附近藏匿,和六十年前峨眉宗消失有些关系。
当年他走投无路,是峨眉穆英奇施以援手,把他藏在峨眉附近,还给了他法宝隐灵珠。
可两年之后,峨眉秘境突然消失,几百峨眉弟子从此界一夜除名。
早先峨眉宗有护山大阵,几座大山被遮蔽,里面发生什么外人不可能知道。
这几十年来,原本隐匿的几座山被人翻了个底朝天,也就渐渐不再有人关注了。
峨眉宗原来的外山门,还有些不入流的弟子在此坚守多年,也都渐渐老去,留下一地断壁颓垣。
崔远怀原本想带小桑田远离峨眉山,可转念一想,这里采药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就算遇到修仙者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也是一种灯下黑。
于是,崔远怀就把桑田带到了峨眉山深处,开辟了一个洞府。
桑田是第一次见识师傅真正的实力,只见他放出一把飞剑法宝,在一个天然的溶洞中切削劈砍,不到两个时辰,颇具规模的一个洞府就开辟完成了。
切削下来的碎石土块也没浪费,用土系法术捏成了石桌石椅之类的东西。
洞中有暗流通过,水边有一块小药园,用来种植一些可以移栽的草药。当然还有炼丹室和练功房等等,相当宽敞。
洞府门前,崔远怀布置了两套屏蔽阵法,从外面根本看不到洞口,有法宝隐灵珠压住阵眼,寻常元婴修士都很难发现。
不出意外,他准备让桑田在此修炼个七八年,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引入庐山道宗。
就这一点来说,崔远怀是有私心的,他完全可以现在就把桑田送到庐山,丹宗正统的修炼资源,绝对比他这个道门弃徒要好得多。
一方面,他是想充分开发桑田的天赋,要在宗门那些家伙面前一鸣惊人。一个绝世天才,既让宗门无法拒绝,也弥补了他当年给宗门造成的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崔远怀对桑田的真实来历也很好奇,桑木匠抱起桑田的那棵大树,如果能找到,说不定会有线索。
况且,以他的金丹后期修为,在此界天地能排进前几十的实力,教个炼气弟子能有什么差池?
首先要解决的是,桑田没法安稳睡觉的问题,各种奇怪的梦,到白天就心神不宁。
崔远怀的办法是,干脆别睡了,打坐练气完全可以代替睡眠。
引气入体是修仙第一步,平常呼吸的气是凡气,修士吸收的是天地灵气,道门写作【炁】。
单木灵根在大山之间有天然的优势,桑田很快就捕捉到了木系灵气,打坐一个时辰反而比睡一晚精神更好。
几天之后,桑田就习惯了这种很少睡觉的生活,隔三差五睡一觉,没有任何不适。
桑田知道师傅并没有传授真正的练气功法,只是最普通的呼吸法,虽然能吸收一点天地灵气,但不会归纳炼化又会消失掉。
这是事先沟通好的,必须压制炼气进度,毕竟他现在还太小,又不断回想起前世的经历,心性不稳,容易出岔子。
这个阶段,练体反而比练气更为重要,五行拳法当然还要接着打,另外又学了一套龙虎桩功。
累了,桑田就随便找个地方打坐呼吸,每每入定就会有小鸟停在他头上肩上,面前也总是有小动物来献殷勤,小松鼠、小兔子之类的。
崔远怀很少出洞府,偶尔出来看看,见桑田和小动物和谐相处的样子,很是欣慰,木灵根天生亲近动物,将来驯养灵宠就方便多了。
桑田独自在外的时候,偶尔会遇到其他修仙者,依照吩咐一律说是散修,家中长辈是峨眉外门弟子。
可有两次,都是筑基期的大宗门弟子,因为功法特殊,发现桑田身具单木灵根,一味窥视纠缠。
崔远怀对付他们绰绰有余,但不想节外生枝,只能吊着对方,绕着峨眉群山捉迷藏再甩掉。只要洞府没被发现,那些来采药的人总不能在此处蹲着不走。
……
四年之后,十二岁的桑田,已经和师父差不多高了。练了几年体术,除任督二脉之外,十二正经和其它经脉已全部打通。
此时的桑田要是在凡人间,已经是可以纵横天下的武林高手,这正是崔远怀想要的结果,是时候开始真正的修炼了。
崔远怀:“为师有道门正宗丹道传承,你可愿意学?”
桑田:“丹道……是炼丹术?”
“非也,道门丹道是内丹修炼之法,呼吸打坐三、五百年,或可证道长生。”
“打坐五百年,闷也闷死了,不学不学。”
“那为师就教你炼丹术?”
“吃药可以长生?”
“如若吃药可得长生,何必枯坐五百年!”
“那有什么好处?”
“炼丹师可是修仙界的宠儿,无论大小宗门甚至魔道散修,谁都愿供养高阶炼丹师,只因丹药用途广泛,不可或缺。炼丹术有成者,一世享受荣华富贵。”
“天天坐在炉子旁边烤,一世熏肉还差不多,不学不学。”
师傅略有愠色:“那为师教你符箓、阵法之道如何?”
“有什么用?”
“符箓大成可请仙降神,亦可拓印法术,与人战斗出其不意还不用消耗法力。阵法之道博大精深,大宗门必有高阶阵法师,护宗大阵不可假旁人之手。”
“鬼画桃符,藏在别人背后做乌龟,不学不学。”
师傅大怒:“咦,你这劣徒,挑三拣四眼高手低,找打!”
“呃……师傅您最厉害的是什么?”
“嗯,老夫一生所学颇多,若论最擅长……该是逃命之术。”
“呃……”
“为师平生最得意之事,当是在数十名修仙强者围杀中得以逃脱。我若不是手下留情,或可反杀几人跑得更快,一念之仁,反让自身受了重伤。你将来行走江湖,需得引以为戒,有些正道人士最为卑鄙无耻,当面磕头求饶,转身出手偷袭……”
“您细细说来,徒儿也好长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