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公元前5年悄然来临,距离苏远枫离世已然过去两载。
刘骜已长眠于地下,获谥号“汉成帝”。由于一生未有子嗣,旁支宗亲刘欣在赵飞燕大力支持下,得以登上皇位,开启了新的一朝统治。
刘欣初登大宝,朝堂上下本以为能迎来一番新气象。然而,谁也未曾料到,这位新皇帝有着令人难以捉摸的性情与癖好。
刘欣极度迷信鬼神天地,宫廷之中时常举行各种荒诞不经的祭祀仪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那些方士、巫师们在宫中横行无忌,使得宫廷上下乌烟瘴气。
朝堂之上。
苏景哲出列,拱手道:
“陛下,近日宫中频繁举行祭祀仪式,耗费巨大,如今国库本就不充裕,如此下去,恐对国家根基有损。还望陛下三思。”
刘欣眉头微皱,不悦道:
“朕尊崇鬼神天地,乃是为了国家社稷祈福,何来损耗根基之说?这些祭祀仪式,能保我大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你们莫要多言。”
苏景哲正要再谏,这时,王莽站了出来,他言辞委婉地说:
“陛下,苏大人所言也有其道理。祭祀之事,固然重要,但也需权衡利弊。如今百姓生活尚有些许艰难,若能将部分资金用于改善民生,或许更能彰显陛下仁德。”
刘欣脸色稍缓,但仍坚持道:
“祭祀不可废,这是朕的心意。至于民生之事,自会有安排。”
除了宠幸鬼神一事,刘欣更是对男宠董贤的宠幸之极。
董贤生得容貌俊美,气质柔弱,刘欣对他一见钟情,从此董贤便日夜陪伴在皇帝身边,二人形影不离。
不仅封董贤为高安侯,还赐予他大量的金银财宝、土地田宅。
甚至有一次,刘欣在梦中想要起身,却发现衣袖被董贤压着,为了不惊醒董贤,他竟拔剑割断了自己的衣袖,“断袖之癖”的便由此而来。
对此,有大臣在朝堂鼓起勇气说道:
“陛下,董贤不过是一男宠,如今却被封高安侯,位极人臣,此等做法恐会引起朝野非议,有失朝廷纲纪。”
刘欣一听,顿时怒目圆睁:
“朕宠爱董贤,与他才能品德无关,这是朕的私事。况且他对朕忠心耿耿,封他侯位又有何不可?你们莫要再拿此事来烦朕!”
苏景哲再次出列,恳切道:
“陛下,朝廷纲纪乃是立国之本。过度宠幸一人,且赋予其重权,恐会让小人得志,扰乱朝纲。还望陛下以国家大局为重,收敛私情。”
刘欣拍案而起,怒道:
“你们一个个都来指责朕,朕意已决,休要再提!”
说罢,便拂袖退朝。
大臣们面面相觑,无奈摇头。朝堂之上,反对之声虽起,却难以改变皇帝的心意。而随着皇帝沉迷于迷信与宠幸男宠,朝廷的危机也在悄然加剧。
在刘欣的纵容下,董贤的权势日益膨胀。
朝廷中的官员们为了巴结董贤,纷纷向他行贿送礼,阿谀奉承之风盛行。
董贤府前车水马龙,阿谀奉承之风弥漫整个朝堂。
“大人风姿卓越,实乃我大汉之幸啊!”
“有大人在陛下身边,我等皆有依靠。”
而那些正直的大臣们,只要对董贤稍有不满,便会遭到打压和排挤。
朝政在这样的混乱局面下,逐渐走向了衰败。
与此同时,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虽然规模都还不算太大,但却如星星之火,随时都有可能形成燎原之势。
苏景哲看着眼前家族传信,眉头紧锁:
“如今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生活困苦,这星星之火,随时可能成燎原之势。可改革之事,却处处受阻。”
王莽此时表面上依然支持改革,但内心却有着自己的盘算。开始暗中拉拢各方势力,积蓄自己的力量。
他在府中与心腹商议:
“如今朝廷混乱,正是我们积蓄力量之时。你们去与各方势力接触,能拉拢的尽量拉拢。”
心腹点头道:
“大人放心,我们定会办妥。如今朝堂上很多官员都对现状不满,只要我们许以好处,不难将他们收入麾下。”
命运似乎并不打算给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太多机会。公元前 1 年,刘欣突然暴毙。
宫廷之中顿时乱作一团。王莽迅速行动起来,他来到太后王政君处,恭敬地说:
“太后,如今陛下驾崩,局势不稳。董贤无能,手握兵权恐生变故,臣以为当以太后名义收回其兵权。”
王政君点头同意。
随后,王莽拥立年仅九岁的刘衎为帝。由于皇帝年幼,无法亲政,王莽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朝中权势最大的人。
王莽大权在握后,开始加大改革力度。他认为,只有大刀阔斧地改革,才能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
朝会上,王莽慷慨激昂地说道:
“诸位大臣,如今我大汉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困苦,唯有改革才能图存。我决定推行王田制,将天下土地收归国有,再平均分配给百姓。”
苏景哲听闻此言,心中一紧。对于王田制,他并不陌生。他曾在先祖苏砚所着的书籍中看到过类似制度的记载。
那书中详细阐述了一种土地国有、按劳分配的设想,可有效缓解贫富差距、稳定社会秩序。
他不禁想起,此前王莽曾向家族提出借阅藏书的请求。那时的王莽,求知若渴,言辞恳切。而后为了联手改革,便答应少部分藏书给他看。
此后,王莽更是前往云梧书院潜心学习了一年。想必是从众多古籍中汲取了灵感,才萌生出如今推行王田制的想法。
苏景哲深知,这王田制虽看似美好,有着解决社会矛盾的宏大愿景,但实际推行起来,必然会面临重重困难。
如今大汉承受不了如此激进改革,这已经触碰了所有人利益,必然会走向失败。
苏景哲起身说道:
“大司马,王田制虽有其美好初衷,但实施起来难度极大。如今土地大多掌握在豪强地主手中,他们怎会轻易交出土地?强行推行,恐会激起民变。”
王莽脸色一沉,反驳道:“苏大人,正是因为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严重,才导致百姓无地可种。若不如此,如何解决土地不均的问题?”
苏景哲接着说:
“改革需循序渐进,可先从减轻百姓赋税、鼓励农桑入手,待时机成熟,再逐步解决土地问题。”
王莽却坚持己见:
“如今局势紧迫,已容不得我们慢慢谋划。若不尽快推行改革,我大汉危矣。”
此后,在改革的诸多方面,二人的分歧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