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华笑着讲道:“虽说当下军中将领里识字的人不算多,能做到文武双全的更是少之又少。
但咱们大明开国以来,文武双全的大才可不在少数。
单说开国太祖洪武爷那时候,祁阳王李文忠,他可是太祖洪武爷的亲外甥,自幼被太祖洪武爷和孝慈高皇后收养在身边。
还特意请了当时的大儒来给他授课讲学,原本是打算把祁阳王培养成一位文臣。
谁能想到,后来祁阳王竟成了一位文武双全、威震天下的名将,真正做到了上马领军作战,下马治理百姓 。”
对于这位祁阳王,江宁自然有所耳闻。
在后世,广为人知、浑身是胆的赵子龙,据说便是以这位猛将作为原型塑造的,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眼见烈日高悬,天气愈发燥热。江宁一回头,示意一众锦衣卫行动起来。锦衣卫们赶忙提着木桶,给学子们一一派发提前熬制好的绿豆汤,好让大家解暑。学子们喝完绿豆汤,又都埋头专心答题。
时间一点点流逝,三炷香慢慢烧尽。
按照惯例,锦衣卫们上前准备收取考生的试卷。
可还有不少考生苦苦哀求,希望能再给些时间。
江宁走上前去查看,只见试卷上错别字连篇,他无奈地叹了口气,最终还是狠下心下令全部收卷。
之后,江宁通知所有考生,今日好好休息一晚,明日开始武举的最后一项考核——步击。
吩咐完,江宁让人把提前备好的饭食端了上来。
面对这些饭菜,有的学子大口吃着,有的却无心下咽,满脸沮丧。
江宁心里清楚,得给这些学子们鼓鼓劲、加加油了。
于是,他和李邦华端着饭碗,穿梭在一众学子中间,亲切地嘘寒问暖。
瞧见那些垂头丧气的学子,江宁赶忙上前安慰:“大家都别太忧心,这次武举和以往不同。
今天策论没发挥好,明天还有武艺考试。
只要你们在明天的考试里表现出色,一样有机会被录取!”
听到这番话,学子们原本黯淡的眼神里,瞬间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随后,一众学子吃完饭,就被锦衣卫带下去休息了。
江宁和李邦华则各自点亮灯火,开始查看学子们的试卷。
好在袁可立早有先见之明,提前从兵部调来了不少人手帮忙批阅。
不然,这一千多张试卷,光靠江宁和李邦华两人,就是不眠不休干上三天,也难以完成。
江宁看了没一会儿,实在困得不行,直接倒头就睡,那些试卷实在让他难以看下去。而李邦华则带领着一众官员熬了整整一个通宵,从众多试卷里筛选出了部分成绩较为突出的。
第二天一大早,江宁醒来一看,好家伙,1000多份试卷里竟然淘汰了700多人,不禁暗自咋舌。
这时,李邦华把挑选出来的试卷封存好,笑着对江宁说:“江大人,这已经很不错啦。
要知道,之前的恩科武举,有时候也就录取七八十人,最多的时候也不过百人,这300人能留下来,如今也算勉强过关了。”
江宁听后点了点头。
随后,两人简单吃过早饭便来到校场。
此时,学子们早已被带到这里,他们一脸茫然,还完全不知道接下来要怎么考校武艺。
随后,锦衣卫迅速入场,拿着白色石灰在校场上画起圆圈。
没多会儿,几十个白色石灰圈就出现在众人眼前。
江宁扯着嗓子大声喊道:“接下来进行两两随机切磋,不准用兵器,改用木棍,长短可以自行挑选。
大家看,木棍的最前端都已经用布包裹好了,有黑色的,也有白色的。
比试以双方身上留下的黑白点数量来评判,要是谁率先被打出白线以外,就算淘汰!”
这时,只见一群锦衣卫端着木箱走上前,将刻有考生名字与编号的木牌一一接过,紧接着采用盲抽的方式。
瞬间,几十个擂台上陆续有考生入场,他们各自挑选起长短合适的木棍。
随着江宁一声令下,考生们即刻相互切磋起来。
显然,不少学子武艺不凡,才交手片刻,便把对手挤出白线之外,或打得对方倒地不起。
身旁的李邦华看着考生们比试,笑着捋着胡须说:“江大人,你这法子真是妙啊,怎么想到的?
我原本还以为得动用兵刃呢。”
江宁微微一笑,回应道:“要是动用兵刃,难免会出现误伤,搞不好还会闹出人命。
到时候朝廷还得出银子安抚家属。
现在改用这种方式,他们最多受点轻伤,跌打药酒我都让人备好了。”
听到江宁这番回答,李邦华不禁一愣,连胡子都不小心揪断了几根。
这时,江宁与李邦华正在考场中一边四处巡视,一边时不时点评几句。
就在这时,只见魏忠贤火急火燎地跑了过来,江宁着实被吓了一跳,心想着:这老魏今儿怎么如此风风火火?
魏忠贤赶忙跑到江宁跟前,满脸堆笑地说道:“江大人,咱家来晚了,方才有点事儿耽搁了。”
江宁无奈,只得尴尬地笑着回应:“魏公公在百忙之中还能抽出时间来观看学子考试,实在是辛苦您了。”
江宁心里暗自吐槽:这老魏该不会又是吃错药了?
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魏忠贤才是这武举的主考官呢,瞧他那积极劲儿,比自己还上心。
而魏忠贤呢,全然没察觉到江宁的心思,还时不时对考生们的表现点评几句。
看着魏忠贤头头是道地点评,李邦华不禁拱手,好奇问道:“魏公公竟还懂武艺?”
听到李邦华这么问,魏忠贤神色瞬间傲然起来,胸脯拍得砰砰响,说道:“想当年,咱家入宫之前在河间府,那可是能以一敌五,从来没输过!”
听闻魏忠贤竟有这般以一敌五的“辉煌”战绩,李邦华不禁大为惊叹,心想:真是没看出来,这魏公公还是个深藏不露的高手。
江宁在一旁却无奈地暗自叹道:老魏确实是一打五没输过,可问题是,后来人家来了六个人,结果嘛,老魏就进宫当太监了。
就在这时,考场之中传来一声喝彩。
江宁抬头看去,原来是卢象升又赢了一局。随后,江宁走上前去,向一旁的锦衣卫问道:“这位学子的成绩怎么样?”
锦衣卫赶忙躬身行礼,回答道:“启禀大人,这位学子着实勇猛,到现在已经考了三场,每场都是一招制敌,而且他用的还是短棍。”
江宁上下打量卢象升一番,发现他身上既没有白点也没有黑点,显然每场都是一招取胜。
一旁的李邦华见状,羡慕不已,心里想着江宁这家伙,识人的本事简直绝了。
随后,江宁点头示意,便转身前往其他考场继续巡视。
这一番查看下来,他发现孙传庭、曹文昭、曹变蛟、猛如虎、虎大威等人,皆表现不俗。
还有他之前就颇为看好的周遇吉与黄得功,发挥也很出色。
甚至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在考场上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随着时间慢慢流逝,江宁留意到考生已经淘汰了一半。
考虑到武举考试的强度,他深知若一直持续下去,即便身强体壮的考生也难以承受,毕竟武试不比文试。
于是,江宁吩咐下去,让人暂时终止考试,并给考生们安排饭菜,宣布明日接着再考。
第二日,考试如常进行。相比昨天,今日的比试精彩了许多。
大部分武艺平平的考生在前一日已遭淘汰,能留到今天的,个个都有真本事。
而江宁看好的那几位,依旧表现出众。
只见曹变蛟手持长棍,动作迅猛,竟将一名考生当场挑飞出去。
那考生重重摔在地上,一口鲜血喷出,这一幕把在场众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江宁见状,赶忙安排人手将受伤的考生抬下去救治。
李邦华不禁感叹:“此子真是勇猛非凡,当真有绝代猛将的风范啊!”
接下来,考试按部就班地举行。一番比试后,又淘汰了一半考生。
如今,场上仅剩下200多人。其中部分考生因身上带伤,已无力继续参赛。
对此,江宁妥善安排,好言安慰了这些考生。
时间来到第三天,没想到吴襄运气欠佳,竟在场上遭遇了卢象升。
两人上场交手,卢象升手持短棍,招式大开大合,攻势凌厉。
吴襄被打得连连后退,虽勉强招架,却毫无还手之力。
坚持了一会儿后,卢象升一脚将吴襄踹飞出去,吴襄就此结束比试,退出了考场。
接下来,江宁调整了考试规则,改为每个考生每天只考一场。如此一连过了三天,场上就只剩十几人了。
这其中,卢象升对上了孙传庭,江宁听闻后,赶忙跑去观看这场对决,他也满心好奇,想看看这两位历史名人究竟谁更厉害。
孙传庭同样弓马娴熟,武艺不凡,然而卢象升更是天生神力。
谁都想不到,这个身材高大、看上去文质彬彬的书生,竟能爆发出这般强悍的战斗力。
两人交手五十招之后,孙传庭被击中,飞身跌出了场外。
曹文昭与黄得功也展开了较量。
此时的曹文昭处于巅峰状态,在两人酣战几十招后,黄得功自觉不敌,拱手认输,从容退场。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比赛继续进行,不断有人遭到淘汰。
就连一直追随江宁的猛如虎和虎大威,也遗憾离场。
至于英国公府的张世泽、定国公府的徐允祯,还有定远侯府的邓云飞,早在两日之前就已被淘汰出局,他们分别败在曹变蛟、黄得功和卢象升的手下。
江宁目睹比赛一路推进,直至最后一场,毫无意外,最终对决在曹文昭和卢象升之间展开。
曹变蛟虽说勇猛无比,可惜未处巅峰状态,在与卢象升交锋时,双方大战百余回合,难分难解,最后仅差半招败下阵来。
卢象升与曹文诏的这场对决,堪称精彩绝伦。
一方是久经沙场的军中宿将曹文诏,另一方则是天赋异禀的后起之秀卢象升。
卢象升自幼便天生神力,苦练武艺。
而曹文诏常年在军中摸爬滚打,历经无数厮杀,所习武艺皆为实战杀人之技。
谁也没想到,最终曹文诏竟选择认输退场,这大大出乎江宁的意料。
江宁看得真切,曹文诏与卢象升交手时,虽说应对起来有些吃力,但以他的实力,若想战胜卢象升,也不过是多耗费些时间罢了。
曹文诏故意认输这事儿,李邦华同样看出来了。就连一旁的魏忠贤也满脸痛惜,忍不住说道:“这曹文诏是怎么搞的?
他要是再坚持个二十招,这卢象升肯定就得败下阵来,怎么就突然投降认输了呢?”
看着魏忠贤那副痛心疾首的模样,江宁不禁感到十分诧异,心想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魏忠贤亲自下场比试了呢。
随着卢象升胜出,场中顿时爆发出一阵喝彩声。
就连维持秩序的锦衣卫和腾骧四卫士兵,也纷纷拍手叫好。
军中向来尊崇强者,卢象升展现出的勇猛,大家都看得真真切切。
江宁笑着走到曹文诏跟前,曹文诏赶忙弯腰行礼:“末将见过江大人,见过魏公公,见过李大人。”
江宁笑着说道:“曹将军,方才若本官没看错,你只需再坚持二十招,卢象升必定在你手中败北。可你为何甘愿认输呢?”
这时,曹文诏笑了笑,说道:“卑职有负大人厚望,还望大人莫要怪罪。”
江宁摆了摆手,曹文诏接着说道:“卑职今年已年过四旬,在战场上厮杀,最多也就再撑十几年,之后便会年老体衰。
但卢象升不同,他年纪轻轻,武艺就如此不凡。
末将此次来京参加武举,只是为了谋个功名在身,并非一定要拔得头筹。
机会,还是要留给年轻人。”
听到这番话,江宁不禁感慨,曹文诏果然不愧是忠君爱国的良将,不把个人荣辱放在心上,而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去考量。
随即,江宁对曹文诏称赞了一番。
接下来,江宁给所有学子放了三天假,每人还发了十两银子,让他们在城中好好放松放松。
之后,他便和李邦华带着所有考生的成绩,匆匆赶往皇宫上报。
到了乾清宫,朱由校听闻江宁居然连新科武状元都已挑选出来,不禁吃了一惊。
紧接着,江宁和李邦华将那300份试卷呈递上去。
朱由校看着这300份试卷,顿时一阵头大,苦笑着说道:“爱卿啊,朕这儿还有几百份奏折没看完呢!”
随即,他让方正化去把六部尚书与内阁三位大学士全部请来,一同对这300份试卷进行点评。
没过多久,内阁首辅孙承宗、袁可立、薛国观,以及六部尚书齐齐来到。
朱由校随即将300份试卷分发下去,让众人开始点评。
而他自己则拉着江宁走到一旁,闲聊起来。
李邦华站在众人面前,有条不紊地介绍着此次科考学子的各项成绩。
朱由校赶忙让方正化端来点心、茶水,笑着递过去:“江兄辛苦了,赶紧吃点。”
江宁也不客气,抓过点心就往嘴里塞。这几天他实在累坏了。
这时,朱由校开口说道:“既然所有名次已经定好,那便三日之后开始殿试。”
江宁嘴里塞着点心,顾不上说话,忙不迭地点了点头。
所谓殿试,就是皇上对所有学子的成绩进行考核。
不过对朱由校来讲,这也就是走个过场。
吃完点心后,江宁向朱由校请旨,为恩科武举学子求办恩荣宴。
与在礼部举办的文举恩荣宴不同,此次恩科武举的恩荣宴改在兵部举行。
朱由校听后,欣然应允,当即命人拟旨,准了江宁所请。
江宁领旨谢恩,想到这些武举学子即将迎来荣耀时刻,心中满是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