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远征漠北途中的朱棣,咳咳两声,虽说出征前,咱是好不容易才从历史书上翻到这一仇,但帮刘邦报仇真的只是为了师出有名哈,毕竟咱是礼仪之邦!
咱主要是为了继承爹的遗志,展示我大明的武力,威慑北方的蒙古部落,防止他们南下侵扰,同时彻底消灭元朝残余势力,顺带着报个仇哈!
【楼兰斩杀了一个汉室,还没来得及报仇,他就没了,于是耿耿于怀了几朝几代】
有人想起楼兰的不耻行为,恨得牙痒痒,一个在匈奴和大汉之间反复横跳的墙头草。处在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上,地理位置占尽优势。
先是依附匈奴,不将汉朝放在眼里,后被教训后依旧不长记性,对于过往的商人和使者也是百般刁难,甚至还敢对汉朝的使者动手,诛杀了使臣。
只是没想到,还没等好好教训一番,楼兰竟然凭空消失了,令无数将士扼腕不已!未曾灭了楼兰真是遗憾啊!
【王昌龄的《从军行》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李白的《塞下曲》说: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孟郊的《猛将吟》说: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
众多诗人们莫名有些小尴尬,我是说哈,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是在借古讽今。
比如当今的一些东西比较敏感,不太好提,所以就用古代的代称一下!你懂得!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嘛,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所以可能今天指名道姓骂的那个敌人,说不定明天就来跟你称兄道弟成为好哥俩了,只好用楼兰来泛指一下了啦。
当然,天幕下也有人连连点头,没错,咱就是记仇,谁敢欺负俺家的人,记小本本上,早晚有一天这个仇要报回来!否则死都不甘心!
【赢了六王毕四海一,输了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导火索。】
【屈辱当然要写清楚了,后世皇帝呀,给你找到发兵理由了。】
【我在大大的记账本上挖呀挖呀挖】
此时某位先辈望着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痛彻心扉,以史为鉴,一定记清楚了!勿忘国耻,铭记历史!不能忘,更不敢忘!
望有一日,富士山下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姬。待到红旗满天下,马踏东京赏樱花!
【咱们老祖宗入侵过别人吗?】
此话一出,天幕下的所有人无一例外都反驳起来,没有!绝对没有!我们爱好和平,喜欢种地,“入侵”这词不对!这是教化四夷!最多也就是“伐不臣”!
有人一脸正色,我只是个爱国家爱百姓,喜欢开疆扩土的将军罢了!毕竟他们好好的地放着不种,浪费也是浪费,多心疼啊。
有人一脸委屈,那些蛮夷之人,都是些野人,我只是想让他们“沐王化”而已!都是为了他们好,他们还反过来打我!
【自然是没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咱们向来讲究一个师出有名!咱们都说东征西讨,南抚北伐,咱们向来都是正义的一方。】
有人点头应是,自秦汉以来,以中原为正统,东为腹心,不听王命曰叛,以上击下曰征,此为东征。西为番属,时或不尊曰逆,明惩其罪曰讨,此为西讨。
南属荒僻,不尊教化曰蛮,恩威并施曰抚,此为南抚。北为敌国,频繁侵扰曰贼,大张攻杀曰伐,此为北伐。
【老祖宗:为什么总是有杀不完的蛮族?而换到其他国家的视角:你的边疆为什么总要往我家扩?】
【老祖宗:来者不善 周边小国:你才是来者。】
【老祖宗:他们甚至都不愿意叫我一声爸爸?委屈脸】
【老祖宗:我国使者在你们那一带地方失踪了,你们杀了?其他国家:我就在这好好的,啥都没干。 老祖宗:不要说了,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事实。】
【打不完真打不完。】
【你猜为什么我们总有打不完的匈奴?】
【据说匈奴打不过中原人,去欺负欧洲人了,然后欧洲人以为这是上帝之鞭。】
【高山族:他们把我赶到山上住,还喊我高山族!】
【汉使:我的使命就是·····死!】
汉宣帝刘询也就是刘病己,遥望定胡碑的方向,目光炯炯,尽展一代雄主之风范。
此时已经彻底搞定匈奴,并开辟西域都护府,把西域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纳入中国版图。囊括西域、大破西羌,汉朝国威之盛,甚至超过了武帝朝。
定胡碑上所写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江河所至,皆为汉臣,耀耀生辉!
看着班彪的奏章中的“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光武帝刘秀大悦!
【唐僧出国取经,他要是再走慢一点,咱大唐的国境线都快赶上他了。】
【据说唐僧当年经过了130个国家,去的时候百般艰难,用了18年,回来只用了18天】
【因为他发现途经的那些小国,回来时都变成了大唐的领土,甚至唐僧再晚会儿,连经都取不到了,因为唐僧贞观十九年取经回到长安,结果贞观22年王玄策就把天竺给灭了。】
【怀疑唐僧不是去取经,而是去绘制地图,打探各国消息的。】
唐代高僧玄奘哑然失笑,这是说的自己吗?遥想起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历经艰险!
此次西行求法,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终不负众望、得偿所愿!
王玄策冷哼一声,本着友好交流,还给你们带了礼物,竟然抢了我们的财物,还把我们的使团成员都杀了,把我整的灰头土脸的!恨极!
他逃脱后向吐蕃借兵五千,联合泥婆罗的军队,最终击败了天竺的军队,俘虏了阿罗那顺,成功灭其国、虏其王。
此时,唐太宗正在召见,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的玄奘,眉眼间闪现促狭的神色。
王玄策可是熟读了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啊,对天竺各城风俗、地理、虚实都有了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