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脸上挂着两滴泪,顺着红红的脸蛋滑下,停下又后怕的看向远处的母羊。
“看你们还调不调皮!这草原的马儿野的很,你们要远着些。”
实打实吃了亏,两人也没了玩的兴致,香菱帮着拍了拍两人身上的灰尘和干草,李小苗则跟一突厥妇人买了一条羊毛毡和奶酪。
又跟张氏拿了一匹暗色一匹明艳的布料,乘马车打算去拜访王夫人,王明有顺路的马车蹭,便也跟着归家。
“王婶婶,这是突厥人吃的奶酪,侄女觉得这东西新鲜,便拿来给你尝尝。”说着香菱便把一个暗红色的食盒递过去。
“郡主真是客气了,我就是一平常不过的妇人,哪里用得上这样金贵的吃食。”
郡主折节下交,若不是两家早有往来,她心里这会必是惶恐非常。
“这次来是对婶婶有事相求。”
“郡主有话直说,我家明儿常常借宿你们家,劳你们看顾,若是计较起来,这情分我们难还。”
“如今能用上我,心里才会好受。”
王氏说的情真意切,自家孩子跟宝儿很投缘,这半年课业也大有长进。
“那侄女就直说,有劳你用这羊毛毡,做一套冬衣出来,最好能带上刺绣,这是其一。”
香菱顺势把东西拿过来给王氏看。
王氏的目光停在羊毛毡上,她做了多年绣活,还是头一次用羊毛做衣裳,不禁用手摸了摸羊毛毡,评估着这东西对穿针引线的有影响。
“不知你什么时候要?用羊毛毡做衣服,估计会费些功夫。”
“婶娘看着做就成。”
李小苗无奈叹气,要是这时候,能有台缝纫机就好了,不用什么都依靠人力的一针一线。
管它夹心多厚,那切边机一通电,“呲呲”间就能切掉多余的料子,又快又齐整。
要不自己没事的时候,琢磨琢磨这人力缝纫机,争取早一日将它“复制”到大唐来。
“那就后日吧。”自己熬个两晚上,定是能把活赶出来,可不能耽误了郡主的事。
李小苗点头同意:“其二,是想让您介绍下玲珑绣坊的东家认识认识。”
王氏不解:“我虽然常从玲珑绣坊接活,但只跟绣坊管事接触,从没见过绣坊东家。”
“无妨,那就先跟管事碰头也可。”然后再由管事引见绣坊东家,无非就是麻烦了一点。
“这布料我看很配婶娘的气色,你可一定要收下,权当是我的心意。”
“那我们就说定了,后日下午,侄女前来接您去玲珑绣坊。”
王氏推辞的话咽了下去,把人送出门。
李小苗还要在安和县待上几天,但是也没闲着,转道去了安和县衙。
“大人不在县衙,去周水村验收水车磨坊。”
她知道这朱县令属于实干者,没想到对方速度这么快,自己提出来才几天,这磨坊器具就已经成型。
周水村水源丰富,河水转换而来的动力大,是水车磨坊操作的最佳去处。
“去周水村!”
说来这周水村跟她很有缘,她还没有被荣封为县主,家里刚解决温饱时,一家人架着牛车,靠卖卤味讨生活。
路上无事,她谈性大起,便跟香菱讲起来这段旧事,竟惹得人儿,一双眼睛红红的。
“第一次见到主子,奴婢觉得您真是好命,年纪这么小,就被封了郡主,还有府邸,没想到之前,您的日子这么苦。”
那时候自己在宫里当差,虽说有时候会被别人欺负,至少吃得饱穿得暖。
“都过去了,今后都是好日子,每天都要开开心心的。”
李小苗安抚,说来,她这个借尸还魂的人,苦日子真没过几天,真正苦的是原主李小苗。
如果不刻意提起这段,她现在越来越适应古人的生活,也把自己当成了真正的李小苗。
一到周水村,就看到主河道某处挤满了人,场面热闹非常。
近了才知道,朱绪正让人把小麦倒进磨盘中间进料孔,磨盘再由水车带动,实现磨面的目的。
等李小苗找过来时,朱绪满脸喜悦,眼中好像承载着星光,有那么一瞬,她居然不禁沉沦在里面。
“你怎么到这边来了?”
“自然是有事,安和县有不少种茶的人,想请大人出面,介绍一些茶农认识。”
“这个好说,你要买茶?”朱绪以为她要涉足茶叶生意。
李小苗摇头,“我打算跟他们预订一些茶树,正好家里的山地空着,等到明年开春种上茶树。”
“马上到午时,不如我做东,请大人到风味楼用餐?”
“那就不跟你客气了,我再叮嘱几句。”
这水车磨坊的成果他还算满意,只是还有几处需要改进的地方。
工匠望着朱县令所指的地方,仔细的听着他提出的意见,一脸虚心接受的样子。
两人这才往县城赶,李小苗坐马车,朱绪骑着马在一侧,不紧不慢的跟着。
两人上了二楼,要了个包厢,很快有小二进来奉茶上点心,从茶树谈到羊毛制品上,朱绪很有趣味的听着。
香菱插不上话,在主子的一再要求下,坐在一侧自顾自吃饭。
“你想把东西卖到军营?”他没想到,这小丫头居然胆子这么大,张口就要做朝廷的生意。
“是有这个打算,只是目前还没有门路,想着先把东西做出来。”她觉得既然看好这个生意,那就一步步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
“上次迎接艾尔达族人,当时跟姜副将打个照面,要是手套一类的东西做成,我可以书信一封,你拿信找他说项说项。”
朱绪知道她身家清白,加上年纪小,在军营里定是没有人脉,以他们的交情,能帮则帮。
而他是文官,若非公务需要,是要跟武官避嫌的,所以不能往来过密。
书信一封,这分寸拿捏的刚刚好,不远不近。
“那敢情好,到时送朱大人和姜副将每人两套羊毛冬衣。”
“不够,我还要羊毛手套和羊毛袜。”
“朱大人开口,定会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