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通往长安的官道上,浩浩荡荡的归京队伍如一条蜿蜒的长龙,缓缓前行。车轮滚滚,扬起阵阵尘土,马蹄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沿途的寂静。李隆基站在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旁,望着前方漫长的道路,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忧虑。身旁的杨玉环,身着一袭简约而不失庄重的衣衫,她的脸上带着淡淡的愁绪,目光随着李隆基的视线望向远方。
“陛下,一切准备就绪,可以启程了。”高力士走上前,恭敬地说道。
李隆基点了点头,声音低沉却有力:“出发吧。”
随着一声令下,队伍开始缓缓移动。走在最前方的是精锐的骑兵,他们身着鲜亮的铠甲,手持锋利的长枪,威风凛凛。骑兵们的脸上带着坚毅的神情,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动静,为整个队伍保驾护航。
紧跟其后的是李隆基和杨玉环乘坐的马车。马车由四匹高大健壮的骏马拉着,车身宽敞舒适,车内布置得温馨典雅。李隆基和杨玉环坐在车内,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景色逐渐向后退去。
“陛下,终于踏上归京之路了。”杨玉环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期待,又夹杂着几分忧虑。
李隆基握住杨玉环的手,安慰道:“是啊,爱妃。等回到长安,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马车缓缓前行,阳光洒在大地上,给整个队伍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然而,这份看似美好的景象,却无法掩盖沿途那令人触目惊心的景象。
没过多久,他们便看到了一座被战火洗礼过的城镇。原本热闹繁华的街道如今一片死寂,残垣断壁随处可见,烧焦的房屋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街道上,偶尔能看到几个衣衫褴褛的百姓,他们面容憔悴,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
“陛下,您看……”杨玉环指着窗外,声音哽咽。
李隆基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一阵刺痛:“这场叛乱,让多少百姓流离失所,让多少城镇化为废墟。朕一定要尽快重建大唐,让百姓们过上安稳的日子。”
队伍继续前行,一路上,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田野里,庄稼无人耕种,杂草丛生;河流边,桥梁被毁坏,百姓们只能艰难地涉水而过。每看到一处破败的景象,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心情就愈发沉重。
“陛下,这些百姓太可怜了。”杨玉环忍不住落泪,“我们一定要尽快想办法帮助他们。”
李隆基轻轻为杨玉环拭去泪水,说道:“爱妃,朕已经派人去安排了。等回到长安,就立刻着手重建工作,给百姓们分发粮食、种子,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在归京的途中,他们还遇到了一些从长安逃出来的难民。这些难民拖家带口,衣衫褴褛,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恐惧。看到归京的队伍,难民们纷纷围了过来,眼中充满了希望。
“陛下,救救我们吧!”一个老者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长安已经不成样子了,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李隆基连忙下车,扶起老者,说道:“老人家,您放心,朕回来了,一定会让长安恢复往日的繁荣。你们先在这里安顿下来,朕会派人给你们送来粮食和衣物。”
难民们纷纷跪地谢恩,哭声、感恩声交织在一起,让人心酸不已。李隆基看着这些难民,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大唐重新强大起来,让百姓们不再受苦。
除了战乱留下的创伤,归京之路也充满了艰辛。道路崎岖不平,马车时常颠簸,让大家疲惫不堪。有时,还会遇到恶劣的天气,狂风暴雨倾盆而下,整个队伍只能在雨中艰难前行。
“陛下,您先休息一会儿吧。”杨玉环看着疲惫的李隆基,心疼地说道。
李隆基摇了摇头:“爱妃,朕没事。一想到长安的百姓还在受苦,朕就一刻也不敢停歇。”
在艰难的归京途中,也有一些温暖的瞬间。当队伍经过一些未被战火波及的村庄时,村民们会自发地出来迎接,他们拿出家中仅有的食物和清水,送给归京的队伍。
“陛下,这是我们自己种的粮食,虽然不多,但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一位村民说道。
李隆基接过食物,感动地说:“多谢大家,你们的心意朕领了。等大唐恢复了,朕一定会好好报答你们。”
这些温暖的举动,让归京的队伍感受到了百姓们的支持和信任,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归京的决心。
夜晚,队伍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安营扎寨。篝火熊熊燃烧,照亮了整个营地。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吃着干粮,谈论着归京后的生活。
“等回到长安,我一定要好好睡上一觉。”一个年轻的士兵说道。
“我啊,要去看看我的家人,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另一个士兵眼中满是思念。
李隆基和杨玉环也坐在篝火旁,看着士兵们,心中感慨万千。“陛下,这些士兵都很不容易。”杨玉环说道,“等回到长安,一定要好好犒赏他们。”
李隆基点了点头:“那是自然。他们为了大唐,出生入死,都是大唐的功臣。”
归京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李隆基和杨玉环始终坚定着信念。他们知道,只有回到长安,才能真正开始重建大唐的工作,才能让百姓们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大唐一定能够恢复往日的辉煌。